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9部分:公元前551年以降——东方人探求正道
“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公元前第四世纪中国圣贤
许多宗教都自称是导人得救的真理之道。例如,儒、道、佛被称为中国的三教或“三道”。日本和韩国的宗教也使用类似的名称。既然如此,各种“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儒家——人之道
虽然世人对孔子的生平确知的事实并不多,但一本著名的参考书籍说,他“可算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和479年之间,是一位教师、哲学家和政论家。他姓孔,后人称他为孔夫子,意即“孔老师”。
孔子并没有创立新的宗教。《维京袖珍丛书世界圣经》解释,他只是“把自古以来他的祖国一向已有的宗教整顿一下而已。他删诗书、定礼乐,强调道德观念。”他最关心的是人的操行而非神学主张。他的基本教训以社会伦理为依归。他之所以希望出仕,动机是为了要减轻民间疾苦。因此,这个人与其说是个热心的宗教领袖,不如说是个失意的政客;他的儒家哲学被称为“人之道”。
孔子并不重视当日的宗教,他认为其中有很多主张都是迷信。有一次别人问他是否相信有神存在,据报他的回答是:“子不语”。但他曾多次提到“天”,有些人认为这表示他相信冥冥中有神存在,而非只是有一种高于人的力量存在而已。
孔子强调家庭的价值、尊重权威和社会协调。他促请人留意教育的需要,这样方能发展才干、培养人才去为人服务。他强调仁,这个词的意思是要对一般人行善。他特别主张孝悌,并且鼓励人崇拜祖先。
儒家的这些特色仍然是以孔子教训治家的亚洲人的特色。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的刘威廉(William Liu)说:“儒家的伦理观念敦促人努力工作,出人头地以报答亲恩。”因此,从儒家影响力强的各国移居美国的学生多以学校成绩优越著称。
儒家的思想以“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为基础。在十二世纪补充的“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则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精髓。可是,这些经书的文体简洁艰深,难于了解。
到公元第四世纪,北朝鲜的高丽王国开始倡导儒家的思想。儒家的道理可能在公元第五世纪初期传入日本。这时候,中国有另一种“道”正在发展中。
道教——自然之道
数千年来,道教一直对中国人的思想操有重大影响。道的意思便是“路”。它主张行事为人的方式要与宇宙运行的自然之道和谐一致。传说道教的创立者是与孔子同时的老子,这个名衔的意思是“老男孩”或(年高德劭的)“老哲人”。传说他之所以称为老子是因他母亲奇迹地怀孕数十年之后才分娩,以致他出生时由于年龄已老而须发皆白。另一个说法是,他受人这样称呼是由于别人对他的智慧训诲十分敬重之故。
道教主张孩子出生时已有若干“元气”或生命力。借着各种方法,例如静修、饮食摄生法、吐纳和性的控制,就可以避免不必要地枯竭“元气”。因此,道教把长生和成仙视为同一意思。
在道教看来,人体是个小型宇宙,必须与自然界保持适当的协调。这样行必须与中国人所谓的阴与阳和谐。阴、阳的原意是指一个山向阳和背阳的两面。阴阳是中国一切哲学的基本要素,两者是相反而又互为补足的,从其中产生的元素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宗教百科全书》解释说:“阴支配一切属于昏黑、暗蔽、寒冷、潮湿、亏缺、弯曲、属地和雌性的东西,阳则代表光明、酷热、干燥、圆满、刚愎、进取、属天和雄性的东西。”这项原则的应用见于所谓风水。风水是中国的一种占卜方式,目的是要为市镇、房屋,特别为坟墓,找出有利的地点和方向。据称,有关地点的位置若与阴阳力量协调,就可保证当事人得福。普林斯顿大学的哈德克里(Helen Hardacre)解释说,“宇宙各种力量的适当配合被认为可以造益死者,并且有助于死者在阴府的进步。”
不过,人虽可努力使阴阳力量平衡,却不应强迫它们改变本身的自然状态。据称这样行会产生反作用。因此,道教的这种思想其实助长消极的态度。1986年,一名年长的道士提出这样的解释:“道教的主张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因此,有人把道家的力量比作水,虽然柔弱,却可使万物得益。
以前,人们惯于把道家哲学(始于公元前第四至第三世纪)和道教(始于公元第二至第三世纪)分开来说。后来这种区分已变得混淆不清,因为道教显然是从在此之前的道家哲学演变而成的。宗教教授舍普斯(Hans-Joachim Schoeps)说,道教“不过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延续而已。它的核心是一种简单形式的通灵术……,认为[邪灵]无处不在,不断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在今日的中国,道教已沦为一种具有宗教形式的民间迷信。”
神道教——神之道
日本也以一种古老的民间宗教为人所知。正如一位作家描述,这种宗教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混合。初时,这个民族宗教是无名的。但后来,佛教在公元第六世纪传入日本时获得一个名字,称为佛道,意即“佛之道”。为了使佛教与本地的宗教有所区分,后者不久就以神道——意即“神之道”——的名字为人所知。
神(各种各式的神祇)的确是神道教的中心点。“神”一词所指的是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或神,包括自然之神、杰出人物、被奉为神的祖先,甚至“作为一项理想或象征化的抽象力量”。(《宗教百科全书》)虽然这些神的名称的实际意思是800万个神,其实这个名词只是用来指“许多的神”,因为在神道教里,神的数目是不断增加的。所有人都是神的儿女,因此都具有基本的神性。因此人在生活上若与神协调一致,就会获得诸神的保护和嘉许。
神道教虽然没有明确的教条或神学,但却给予日本人一套价值观,模铸他们的行为和决定他们的思想方式!它设有许多神庙可以让人随意参拜。
神道教的各主要教派均互相关连。庙堂神道和民间神道并没有什么重大分别。另一方面,宗派神道是由十九世纪创立的13个宗派所构成,其中含有若干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
佛教徒对神道的影响力特别强。难怪许多日本人是佛教徒兼神道教徒。日本家庭在传统上有两个神坛,在神道教的坛上崇奉着神,在佛教的坛上则崇奉祖先。一个名叫桂子的日本少女解释说:“我尊敬自己的祖先,通过佛教去表示这种敬意。……我是个日本人,因此也奉行神道教的所有琐细仪式。”后来她补充说:“我认为基督教的婚礼很美。这虽然有点矛盾,但有什么关系呢?”
天道教——韩国的天道宗教
佛教,辅以道教和儒家思想,乃是韩国在基督教之外的几种大宗教。这些宗教从中国传入之后即受到韩国的民间宗教——黄教——的影响。据《宗教百科全书》说,它们在“当时朝鲜半岛的社会和知识界情况下受到不同程度的选择、改革和采纳。”a
韩国的另一个宗教是天道教,自1905年以来即以此名为人所知。这个宗教在1860年由崔济愚所创立,起初称为东学,与称为西学的基督教成一对照。天道教创立的部分原因是要与基督教抗衡。据德国作家贝林格(Gerhard Bellinger)说,天道教企图把“儒家的仁爱公平,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慈悲主张合并起来,”这便是创立者的原意。天道教也含有黄教和罗马天主教的成分。尽管它声称要促进宗教统一,到1935年,它已产生了至少17个教派。
“天道教”的中心思想是,人在基本上是神的一部分,因此“把人当作神看待”乃是它的主要伦理教条。据美国罗德岛大学的金庸昌(译音)解释,该教希望人类同胞受到“极度的关怀、尊重、诚恳、尊严、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由于力图改革社会规制以求实践这些崇高原则,天道教的教主崔济愚与政府发生冲突。干预政治使他和他的继承人均受到政府所处决。这件事情也间接触发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事实上,政治活动乃是韩国几个新兴宗教的特色,东学运动只是开了先河而已。许多时这些宗教带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声称日后韩国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大角色。
哪个“道”才能导至永生?
显然,许多亚洲人认为跟从哪个宗教的“道”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可是,耶稣基督在第一世纪所创立的基督教也被人称为“这道”,但他却绝不同意所有宗教的“道”都为上帝悦纳的主张。相反,他提出警告说:“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使徒行传9:2;19:9;马太福音7:13,14;可参阅箴言16:25。
当然,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大都无视他的话。他们并不相信耶稣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也不承认他的宗教就是正“道”。在1900多年之后的今日,他们的子孙依然期待弥赛亚来临。我们在下期将会解释原因何在。
[脚注]
a 黄教以巫师为中心,巫师据称能作法治病及与灵界交通。
[第29页的图片]
关羽将军,中国民间宗教的战神兼军队和商界的守护神
左起,韩湘子,吕洞宾,李铁拐——道教八仙中的三仙,和寿老,即寿星
[鸣谢]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31页的图片]
在神道教神社周围设有许多此类雕像,左边的守护犬被认为可以驱邪治鬼
学生和家长在东京神道庙宇参拜汤岛天神,祈求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