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冰封木乃伊
    警醒!1995年 | 5月8日
    • 冰封木乃伊

      《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

      乍看起来,现场也许像发生了命案一样。一具干瘪的尸体俯卧着,半埋在冰雪里。是意外死亡?仇杀?还是登山活动又多一名牺牲者罢了?不管怎样,在寂静的蒂罗尔阿尔卑斯山脉,海拔3200米的高处,这人究竟出了什么事?他到底是谁?他是怎样死去的?

      人们迅即给他起名为“冰人”,科学家则把他称为“蒂罗尔人”。1991年9月,一对德国夫妇在奥意边界的锡米拉温山(位于厄茨塔尔阿尔卑斯山脉)远足,无意中发现了这具尸体。由于那年夏季的天气酷热,大部分的积雪都融化了,因此这具隐藏多年的尸体才得以显露出来。要不是这样,又有谁知道尸体还会埋藏多久呢?关于这项发现,警方起初感到有点可疑,但疑点消除之后,挖掘人员就粗率地把冰块劈开,尸体因而受到损毁。不久,事实清楚表明,这并不是一具普通的尸体,因为在尸体附近所发现的物件,跟现代爬山者要攀登这个高度所用的工具截然不同。

      有些人后来意识到这是一具古尸。做过初步测试之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康拉德·施平德勒发表了一项惊人的声明:在锡米拉温山发现的木乃伊原来是千年古尸!经过现场考察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不少学者断定,“在迄今发现的古尸当中,”他们所检验的“显然是最远古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具”。(《时代》杂志1992年10月26日刊)“冰人”还有个别名,就是“厄茨”(取自厄茨河谷,附近山谷的德文名称);考古学家相信他死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考古学家一旦看出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就多次返回锡米拉温山,以求搜寻其他同时代的物品,因为这些东西有助他们了解,早在这么多个世纪之前,这人究竟出了什么事。他们有什么发现呢?为什么这具冰封木乃伊会引起这么广泛的注意?他究竟是谁——这个谜有可能解开吗?

      [第3页的图片]

      “冰人”厄茨

      [鸣谢]

      Foto: Archiv Österreichischer Alpenverein/Innsbruck, S.N.S. Pressebild GmbH

  • 解开“冰人”之谜的线索
    警醒!1995年 | 5月8日
    • 解开“冰人”之谜的线索

      多个世纪以来,厄茨一直躺在美好的安息之所。他在海拔3200米的峡谷上长眠,那儿长年积雪,但由于藏身之处是凹陷的,所以邻近冰川的移动对他并无损害。他的尸体要是与巨型冰块冻结在一起,那么,冰川移动时,就会把尸体折断,并且将其冲走。很可能,凹陷处起了保护作用,所以遗体得以保存完整。

      在尸体近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看来是他日常使用的器具:缺掉弦线的紫杉木弓、载有14支箭的箭囊(两支可供使用,其余的尚未制成)、刀身用燧石制成的匕首、斧子、框架(相信是用来制造简陋背包的)、皮袋、桦树皮容器、残破的衣服,以及其他器皿和用具。

      锡米拉温人(他的别名)给掘出来的时候,仍然身穿衣服,脚上有皮革制造的鞋子,里面塞满了稻草作御寒之用。在头部近处,有一件用禾草织成的“席子”。看来在一个晚上,“冰人”感到疲累,加上受了一点寒,所以安静地睡着,没想到自己竟长眠下去,直到数千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弗朗切斯科·费代莱说,这项发现代表了“某一时代、社会和生物群体的粗略写照”;他把锡米拉温人称为“时代储囊”。

      他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至于厄茨怎可能在那些环境下,经过这么长的时期,仍然保存完整,专家的意见莫衷一是。《自然界》周刊说,“据称藏尸的坑地起了保护作用,即使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尸体能够保存完整始终是个奇迹。”据目前一般认为,最合理的说法是,尸体得以保存下来是由“三件不大可能发生的事”共同促成的:(1)天然的皱缩(脱水)过程迅速完成;这是由寒流、阳光和焚风(一种又干又热的风)产生相互作用而造成的;(2)一场大雪很快把他覆盖起来,不为食肉动物所见;(3)凹陷处起了保护作用,冰川的移动对他并无损害。可是,有些人连这个解释也认为不能置信,并且坚称在阿尔卑斯山这边,焚风根本不会吹到这样的高山地带。

      然而,关于“冰人”,有些资料是确凿不移的。业已确定的事实包括:他身高160厘米,重50公斤,年龄介乎25至40岁之间。他的个子精瘦结实、体格强壮;棕色的头发梳理整齐,显然是经常修剪的。最近对尸体组织样本所进行的DNA试验证实,在遗传结构上,他与欧洲中北部的同时代居民并无分别。磨损的牙齿显示,他吃的是粗糙面包;此外,由于衣服藏有好些麦粒,这暗示他隶属农业社会。饶有趣味的是,连他的死亡时间也可以确定下来,他是在夏秋交接期间死去的。怎可能断定呢?原因是,他的口袋还剩有各种各样的野李,全部都是在深夏成熟的;这些野李也许是他最后一批贮粮。

      “携带来福枪的中古骑士”

      厄茨究竟揭露什么?关于这项发现所引起的种种问题,意大利《考古》杂志将其概括如下:“他是战士还是猎人?他与外界隔绝,还是跟同伴集体旅游呢?他是否和少数同伴正途经这些山脉前往别处?……是否只有他一人埋藏在这些冰雪中?我们可以期望附近还有其他尸体吗?”为了探知这些问题的答案,学者主要集中研究在锡米拉温山所发现的物件,并且尝试阐释各样物件的含义。至于厄茨为什么会涉足海拔3200米的高处,学者提出的理论各有不同,但每个理论都给其他细节否定了。且让我们考虑几个例子。

      人只要看看没有装上弦的弓和箭,就会立刻联想到他是个猎人。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也许是的,但考古学家克里斯托弗·伯格曼指出,弓背差不多长达1.8米,“这个长度绝不适合他的身量”,即使“用来狩猎在阿尔卑斯山脉出没的野生鸟兽,这弓也明显是过大的”。他为什么会拥有一张用不着的弓呢?此外,人如果要攀山越岭,就通常会把过重的行装卸下,正如《自然界》周刊所评论,“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在14支箭当中,有12支是未制成的,弓也尚待完成;其他武器(匕首和斧子)却由于长期使用,已变成残破了。”

      在尸体近处发现的斧子又怎么样?起初有人认为斧子是青铜制的,但化验结果显示,这把斧子其实是紫铜制的。鉴于这种种原因,许多考古学家都同意把厄茨的年代定为铜器时代初期,即公元前三至四千年。《奥杜邦》杂志声称,“碳-14年代测定试验……证明,他生于4800至5500年前。”a可是,有些专家却认为,依其他物件看来,他生活的时代可能还要早一点。显然,要把锡米拉温人界定为古代某一文明的人是不可能的。论到那把铜斧,一位考古学家指出,厄茨“所拥有的武器非常先进,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技术水平。这好比我们发现了一个携带来福枪的中古骑士一样。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只有东方的社会才流行使用铜制品”。

      此外,正如我们从上文看出,在“冰人”的时代,斧子可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至于其他制品,例如装匕首的套子,件件都很精致,显然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可是,如果厄茨真的是显要人物,是一位族长,为什么他会孤零零一个人死去呢?

      据《大众科学》月刊所载,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康拉德·施平德勒认为:“关于身上的刺花,起初以为是神秘的纹身图案,但这些花纹其实跟磨损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以及退化的脊椎完全相配。‘冰人’的医师可能采用以下的疗法:轻轻灼伤患处,然后把一些草药灰擦入伤口里。”

      最近在芝加哥举行的法医学专家会议,有些专家提出这个意见:厄茨可能曾遭毒打,并且流了很多血;为了逃避追捕者,他不得不躲藏起来,期间不幸死去。证据显示,他断了几根肋骨,颔骨也给打碎了。可是,专家却不能确定,他是在什么时候受伤的——生前还是死后。《考古》杂志提出以下的问题:假如他真的死于暴力,“为什么他的器具,甚至‘贵重’的”——例如铜斧等——“通通都原封不动呢?”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现有的资料不足,所以未能完全了解真相,尚待解答的问题仍有很多。不过,事实表明,厄茨所隶属的文化不但井井有条,结构也相当复杂。

      厄茨与当时的社会

      据说在锡米拉温人的时代,阿尔卑斯山区已有人居住;根据在这些山区发现的物件,学者提出各种见解,试图把锡米拉温人所居住的社会描述出来。考古学家告诉我们,与其他山区相比,虽然有些山区的确较为先进发达,但大部分的技术革新方法,例如紫铜加工术,都是源于中东一带的。

      根据学者推断,厄茨可能在阿迪杰河流域的农村居住。阿迪杰河把意大利半岛和中欧连接起来,因而成了重要的商船航线。在阿尔卑斯山这边,有许多小村落散布在不同的山区,甚至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带也发现有小村落。在这段时期,一般农村都是由三四间房屋组成的,最大的农村可能会有数十间房屋。哪一类房屋呢?业已掘出的房屋地面差不多总是用板结的泥土建造的。这些居所并没有任何间隔,房子中央通常设有炉床,有些还附设烤炉。屋顶也许是人字形;在阿尔卑斯山的湖泊附近也发现了类似的民居,这些房屋是打桩建造的,也属同一时期。每所没有间隔的茅舍可能容纳一个家庭。

      在这些社区,牧民和农民之间会有怎样的接触?毫无疑问,他们彼此接触是为了通商。例如,在锡米拉温山发现的斧子,跟远在南面的加尔达湖边所制造的类似;这把斧子可能是交易商品。厄茨也备有一些燧石;对阿迪杰河谷一带的商队来说,燧石是珍贵的商品。此外,居民还要按季节把牲畜迁徙,这些大规模的迁移活动是必需的。现今蒂罗尔的牧人仍有这样做,他们带领畜群越过阿尔卑斯山的通道,寻找新的草地。关于“冰人”的身世,还有其他结论吗?

      [脚注]

      a 你若想知道有关碳-14年代测定法的不可靠程度,可参阅《儆醒!》1987年4月8日刊,12-16页,以及《生命——从何而来?进化抑或创造?》一书,96页,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

      [第5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在意大利边境内的锡米拉温冰川所发现的“冰人”

      德国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瑞士

      斯洛文尼亚

      意大利

      博尔扎诺

      锡米拉温冰川

      亚得里亚海

      [第7页的图片]

      X记号代表厄茨葬身之地。内图:1.铜斧,2.燧石刀,3.也许是护身符,4.木柄上的鹿角尖形部分

      [鸣谢]

      Foto: Prof. Dr. Gernot Patzett/Innsbruck

      Fotos 1-4: Archiv Österreichischer Alpenverein/Innsbruck, S.N.S. Pressebild GmbH

  • 洞悉“冰人”的心志与时代
    警醒!1995年 | 5月8日
    • 洞悉“冰人”的心志与时代

      让我们再谈谈厄茨。他是个既愚蠢又毫无审美观念的原始人吗?他的用具、武器和衣服究竟揭露什么呢?

      厄茨的武器显示,他对弹道学具有卓越的认识。业已制成的两支箭别具一格,特色在于贴在箭杆末梢的羽毛。鉴于羽毛与箭杆所形成的角度,箭一旦发出,就会旋转飞行,在大约30米的范围内射中目标的准确程度相当高。至于厄茨时代的衣着品味,我们只要看看他身穿的皮革(各种不同的兽皮),就可以略知一二。今天,衣服不但能够蔽体,还可以满足人们爱美的要求。厄茨时代的衣服又怎么样?论到所发现的衣服,《时代》杂志说:“长袍的手工纤巧精细,缝线是用动物肌腱或植物纤维制成,布片用锁边针法缝缀在一起,看起来好像马赛克式图案。”《冰天雪人》一书指出,布片的形状和缝合方法别具心思,着意显出“拼缀图案的效果”。“冰人”身穿束腰外衣,外面披上“由禾草织成的斗篷;这样的斗篷不但能够御寒,而且在歇息期间也可以充当‘席子’,把身体和地面隔开。”——《焦点》。

      《时代》杂志还指出,他的用具“竟想不到是相当复杂先进的”。举例说,匕首备有“精工制作的套子,是用植物织成的”。正如乔瓦尼·马里亚·帕切在《石器时代的意大利人》一书中说明,“冰人”的时代显然非常“富庶,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色彩”。

      此外,在厄茨附近发现的蘑菇也值得一提。这些蘑菇也许是用来生火的,但据专家认为,更有可能的是,由于蘑菇具有抗菌和治疗特性,所以“冰人”随身带备以防急时之需,就好比轻便的“急救药箱”一样。

      审美眼光、智能、医疗常识,以及有关金属加工、农业和美术等专门知识——这一切都表明,在“冰人”的时代,人不但学识渊博,也多才多艺,这与一般人所想象的多么不同。英国考古学家劳伦斯·巴菲尔德博士声称:“在[公元前]三至四千年间大部分人都能掌握的技术,我们今天差不多没有人懂得怎样运用。”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味,从坟墓掘出的精美雕刻,以及金属和陶器制品就足以表明这点。

      宗教气氛

      《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就学者所发现,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从来没有任何民族是没有若干程度的宗教感的。”论到宗教在古代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宗教词典》说,“人们在宗教活动上所花的财物和精力,比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还要多。”

      根据现有的证据来看,在厄茨的时代,宗教感情蔚然成风。在不同地方发现的古墓都证实,古时的葬礼不但仪式繁复,也气派堂皇。此外,还有数十尊黏土小雕像被掘出,通通都是描绘古代众神的。

      古代人类历史与圣经

      据一些研究显示,古时的文化颇为复杂,并不如人所想象的那样:非常落后,即使排除万难,仍和完善社会相距甚远。就历史家所知,古代社会虽然大小各有差别,却是发展完备的。

      对研究圣经的人来说,这些资料的确意味深长。创世记一书表明,在人类历史初期,尤其是人类“分散在全地上”之后,结构复杂、发展完备的文明社会一一出现,当时的人不但有思想能力,同时也有崇拜倾向。——创世记11:8,9,《新译》。

      圣经证实,即使在很早以前,人类已经拥有不同的技术专长和艺术天赋,例如打造“各种铜铁器具”等。(创世记4:20-22,《新译》)根据圣经的记载,从古至今人类都有崇拜神祇的意识和愿望。(创世记4:3,4;5:21-24;6:8,9;8:20;希伯来书11:27)《新大英百科全书》说,随着时间过去,虽然人对宗教的热忱已经冷淡下来,但“与生俱来的崇拜天性却是无法改变的”。

      寻根究底

      厄茨的发现引起了许多问题,虽然考古学家所作的研究未能将其一一解答,但通过这项发现,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与一般人想象的史前时期迥然不同,当时的社会结构复杂,比许多人所认为的还要先进。

      我们除了从“冰人”的外表和物件得到一点点资料之外,正如《全国地理》杂志声称,“几乎一切与他有关的资料都是半神秘、半臆测的。”在此期间,厄茨一直躺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冷藏库内,有超过140个不同学科的权威人士正竭尽所能,以求进一步解开冰封古尸之谜。

      [第8页的图片]

      在因斯布鲁克,法医学家正在检验“冰人”

      [鸣谢]

      Foto: Archiv Österreichischer Alpenverein/Innsbruck, S.N.S. Pressebild GmbH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