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姻亲冲突由来已久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姻亲冲突由来已久

      “你的脸色我抵受不了!”富士子对她的家姑登美子嚷道。富士子厌倦了受人呼来喝去。虽然她在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苦恼不堪。她说:“我心里感到无限辛酸,俯仰由人。天天过着这样的生活实在令我无法抵受。”

      一个在日本独居的老妇说:“我的儿子和媳妇弃我不顾。我如今无牵无挂,随心所欲地生活,但每当夕阳西下时,就不禁觉得有点寂寞。”

      婆媳之间的冲突既悠久又普遍。澳洲一份杂志的编辑博林(Dulcie Boling)指出:“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妇人总是嫉妒自己的媳妇。……要应付这种情形,除了逆来顺受之外,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东方的传奇甚至描述有些老妇被遗弃在山上,这样的行为是她们的媳妇所策动的。

      今日,这种冲突甚至比以前更加复杂。据统计显示,人寿正在增加,家庭越来越细小,男女死亡率的差距却越来越大。结果如何?有更多女性活到70或80岁以上,婆媳之间的冲突成了令人筋疲力尽的马拉松长跑而非以往的100码短跑。

  • 姻亲冲突由来已久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东方人在这方面的喜好却不同。据日本管理与协调机构所作的一项国际调查透露,日本和泰国的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和亲属同住。调查发现,在泰国有百分之61的老人,日本则有百分之51的老人,实际这样行。

      当然,西方人作这种选择也相当普遍。年纪十分老迈或缠绵病榻的父母许多时与儿女同住。在法国,75岁以上的鳏寡父母与儿女之一同住是很普遍的情形。

      接受利弊

      两三代人决定同居一屋当然有若干益处。年长的人会感到较为安全,也没有那么寂寞。年轻的一代可从长辈的经验学到教训,在经济上也有许多裨益。

      另一方面,与姻亲同居可能使业已相当复杂的姻亲关系更为棘手。例如,按照传统,日本的年老双亲多数与长子一家同住,婆媳之间的冲突是广为人知的。

      你若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行?吉尔福德学院社会学教授佐夫(Paul E. Zopf)在《美国的年长人口》一书中说:“这样的家庭也产生冲突和处理冲突的机会。控制冲突及与长辈和衷共济的能力乃是一种可以引展到其他关系之上的技术。”

      因此,要对这件事采取积极的看法。你若学懂怎样控制家人的冲突,你就很可能也学会怎样更有技巧地应付其他的棘手情况。要接受这种情形而视之为挑战,你的品格便会有所改善。我们且来检讨一下与姻亲同居的种种难题,并且看看这些难题可以怎样成功地加以应付。

  • 难题是什么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难题是什么促成的?

      “太多盐对家人没有益!”家姑断言。“但菜不够盐就淡而无味了!”媳妇坚持说。她在家姑背转身时放下一小撮盐。

      两人都坚持己见,结果煮出来的菜双方都觉得不合口味。但后果却可能较此严重得多。姻亲的磨擦可能在精神和感情上导致延续多年的痛苦挣扎。

      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冲突似乎是无法避免的。日本精神病院协会会长斋藤茂太博士写道:“无论一个家庭相处得怎样和谐,婆媳之间的磨擦是在所难免的。”但难题并非仅限于东方。

      《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说:“男女结婚之后与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同住的习惯使许多家庭均遭遇难题,许多年轻妻子由于家姑爱管闲事、专横武断而苦不堪言。”

      不论东方或西方国家,报章和杂志均常有个人忠告专栏去应付姻亲冲突。那末,难题可能是由什么促成的呢?

      谁作决定?

      两个主妇同在厨房工作,问题往往是:谁作决定?一位与家姑同住12年以上的女子说:“我们的品味和方法各异,每次下厨我都紧张忙乱,结果意见分歧。”

      “在最初十年,我们曾为琐事而互不相让,”另一位媳妇承认说,婆媳可能为了无足轻重的事——例如怎样把衬衣挂在绳子上——而发生意见。即使婆媳不是同住在一起,事态也可能惹起麻烦。家姑探访时也许发表意见说,“我的儿子不喜欢把牛排煎得那么熟,”结果造成婆媳之间一辈子的不和。问题的症结仍然是,谁作决定和为谁而作。

      御茶水女子大学家政学助理教授袖井孝子指出这项争论,说:“不论与儿子、媳妇抑或女儿、女婿同住,一个家庭是无法让两个主妇互争控制权的。家中必须有分隔的居住空间,不然就得调整情况,让一人作管家,另一人作助手。”两代必须根据老一代的身心状况和年轻一代的经验或缺乏经验作出合理的协议。

      私生活的问题

      若有两代或更多代人同居一屋,家中的成员就必须在若干程度上牺牲一点私生活。可是,在这方面每个成员可能有不同的尺度。青年夫妇也许渴望有多点私生活,但老人家却渴望多点有人作伴。

      例如,住在东京近郊的一位媳妇认为家姑侵犯了她夫妇间的私生活。怎会如此呢?原来家姑把她和丈夫的私人待洗衣服洗好摺好,放在一处。媳妇认为家姑不应为他们做这等私人的事。另一方面,家姑登贵子因她的媳妇整理房屋时把她珍藏多年的东西抛掉而感到不悦。

      侵犯私生活可能变成十分极端。与年老家姑同住的汤姆夫妇感到困扰,因为家姑在午夜闯进他们的寝室。理由何在?家姑说:“我想看看汤姆有没有事。”后来他们迁往一间分为两层的楼宇单位,不许家姑到上层,难题才告解决。

      可是,在许多家庭里,到有第三代来临时,难题才真正恶化。

      对待儿女

      如今,青年母亲通常向育婴书籍寻求忠告。另一方面,祖母由于在教养儿童方面有多年经验,自然觉得自己有资格提出忠告。不过,忠告往往被视为批评,于是冲突便产生了。

      孝子在管教年幼的儿子时就要应付这项难题。她丈夫的母亲和祖母奔入她的房间阻止她管教儿子,呼喝的声音甚至比孩子的哭声还响。孝子感觉受到威逼,于是只好停手。后来,她意识到管教的重要,便决定恢复训练。——箴言23:13;希伯来书12:11。

      一位住在横滨的母亲在儿女出生之后也要和家姑力争。她对于祖母在两餐之间给孙儿们零食吃感到不满,因为孩子们吃得太饱就不肯吃饭。

      论到这项难题,斋藤博士说:“[祖父母]给孙儿女零食和零用钱是放纵孩子的自私欲望。简言之,他们不断宠坏了孙儿女。”他建议年轻母亲在训练孩子方面保持坚定,不要让步。

      争宠

      在婆媳之间的冲突中有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斋藤博士解释:“在心理上,家姑感到媳妇从她手上把儿子抢走。当然,她没有将这种想法宣之于口,否则便是太幼稚了。但在潜意识中,儿子被抢走的念头在她心里已根深蒂固。”结果,婆媳之间若非公开争吵便是关系紧张。

      随着家庭单位日渐缩小,这种趋向看来日益强烈。母亲由于较少儿女要照顾,以致觉得与儿子的关系更亲密。母子既是共同生活多年,她对儿子的喜恶十分熟悉。新媳妇虽然热心要取悦丈夫,但至少在初时尚未熟悉这些细节。这样很易形成一种竞争精神,家姑和媳妇同向一个男子争宠。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