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要开明地接受新思想?守望台1989年 | 6月15日
-
-
何以要开明地接受新思想?
薄雾渐散,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C. Perry)从他的旗舰“萨斯奎哈纳号”远眺富士山。他渴望看见日本已久,经过七个月的航行之后,终于在1853年7月8日抵达日本。佩里准将研究过手头上所有关于日本的报告。为什么呢?因为他希望把这个“闭关自守的王国”向世界打开。
不错,闭关自守!200多年前,日本断绝和一切国家的贸易、文化联系,只剩下跟中国、韩国、荷兰仍有往还。从此日本就独处一隅,不受骚扰,扬扬自得。那时日本的情形就像许多抗拒新思想的人一样,对有异于己的看法充耳不闻。在某些方面而言,这种态度可以是安逸舒适的,因为新思想可能使人不安,甚至叫人害怕。但这种态度明智吗?且让我们看看日本的锁国政策有何结果。
什么事令致日本闭关自守?
日本并不是无缘无故闭关自守的。1549年,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赴日传教。不久之后,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在当地变得非常触目。当时的统治者刚经历过一个佛教宗派的宗教叛变,他们看出在天主教徒中间可能有同样的危险发生,于是下令禁止天主教的信仰,但禁令却并非严格执行。
统治者声称日本是个“神圣的国家”,故此无意容许“基督教”的信仰危害他们的制度。既然这样,他们为什么不更加严厉执行对天主教的禁令呢?因为天主教的传教士是乘坐葡萄牙商船来日的,而日本政府需要商船带给他们的利益。可是,统治者恐怕天主教影响日本人;这种恐惧终于渐渐压倒了对贸易的渴望。因此,他们颁布法令加紧管制对外贸易、移民和“基督徒”。
饱受逼迫压制的“基督徒”终于起来反抗当地的一个领主,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央的幕府政府认为暴动是由天主教的传教运动直接引起的,于是驱逐葡萄牙人,又禁止日本人出国。当局在1639年颁布了上述法令之后,日本就真真正正的闭关自守了。
荷兰人是惟一获准继续与日本有贸易往来的西方人,他们被迫迁到出岛——长崎港的一个小岛——居住。有200年的时间,西方文化只可以在现在收复的出岛悄悄传入。每年岛上贸易站的长官都提交一份《荷兰报告》,好让政府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形如何,但幕府政权却很小心不让任何人看到这份报告。从此日本人就与世隔绝,直至1853年佩里准将砰然叩响日本的门户,情况才改变过来。
闭关自守的终止
佩里那支庞大的黑色舰队喷出团团烟雾,开进江户湾,把当地的渔民吓呆了。渔民以为舰队是移动的火山呢。江户(今东京)的百姓恐慌万分,很多人带同家具逃离江户城。这次逃奔严重到政府要颁布公文去安定人心。
震惊日本人的不单是佩里准将所率领的蒸汽轮船,他带来的礼物也令这些与世隔绝的人目瞪口呆。这些来客示范用电报把信息由一座建筑物传到另一座建筑物那里。由佩里监督编辑的《美国舰队远赴中国海域及日本探险记事》一书提及一班日本官员忍不住跳上一辆极小的火车头,据说这个火车头小得“连一个六岁小童也容不下”。甚至一个权贵也抱住车顶,弄得“官袍松开,随风飘扬”。
佩里翌年的探访终于把日本的大门完全推开。日本政府向压力屈服,把国家向外国开放。死硬派的排外主义者为了想日本继续闭关自守,不惜采用恐怖手段,暗杀政府的丞相,并且袭击外国人。有些排外的领主更向外国舰队开火。但他们的攻击终于沉寂下来,于是日皇从德川幕府手中接管政府。
佩里打开日本门户之时,西方各国已经历了工业革命。由于日本闭关自守,所以比别国远远落后。当时各工业化的国家已利用蒸汽作为动力。到1830年代,蒸汽机和蒸汽推动的机器已普遍受人采用。日本因锁国政策而在工业化方面落后甚远。日本初次派遣到欧洲去的代表团就特别有这种感觉。在1862年伦敦的一个展览会中,日本的产品是用纸和木造的。据一个尴尬的代表说,那些展品就像“古玩店里摆卖”的古董一样。
日本遣往欧洲和美国的代表觉得祖国亟需工业化,因此热心介绍现代的发明和思想回国。佩里初到日本之后六十四年,最后在世的船员探访日本,说:“日本在过去60多年的进步实在叫我吃惊。”
因此,日本的锁国政策大大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潜能。向新思想开放门户证明在很多方面对日本有益。可是,今天在日本有人指出,仍有若干个别的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并且认为这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克服墨守成规的倾向不但对现代的日本人是个挑战,对全人类也是个挑战。你对“固步自封”有何感想?像日本在1850年代一样头脑开明,接受新思想会叫你得益吗?
-
-
你开明地接受新思想吗?守望台1989年 | 6月15日
-
-
你开明地接受新思想吗?
有些人故步自封,不肯接受任何新思想。新思想若跟他们的观点不同,他们就可能加以拒绝。例如,丹麦有个妇人写信给《家》周刊,说:“耶和华见证人老是上门骚扰我们。他们叫我烦恼极了,但我又想不出办法打发他们离去。……难道法例不能禁止他们骚扰别人吗?”
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人也把向他们叩门的西方人视为“骚扰”他们。当时在很多日本人眼中,一切跟不速之客有关的事物都是不足取的,甚至有害的。正如一句东方谚语说:“疑心生暗鬼。”日本绘画中的佩里准将正好说明许多日本人的心态。这样的绘画留存下来的大约有50幅,其中只有2,3幅把他描绘为一个普通的美国海军军官,其他的则把他描绘为长鼻子的恶鬼或脸色苍白的怪物,正如这里的插图一样。
然而,随着日本的开放,开明的日本人渐渐明白外国人并非蛮夷。日本第一个遣往美国的代表团就有些人有这样的经历。他们亲自看见西方文化时,情形好像眼睛里的阴翳消掉了一样。虽然高级官员根据日本人的观点不断埋怨美国人如何无礼,年轻的一代却对新文化作出更持平的判断。
一个19岁的男子是一位高官的随员,他在后来写道:“在日本代表团的70个代表当中,大部分人都不满或憎恨[美国人]。可是,目睹真正的情形之后,我们当中有些人明白自己错了,而且后悔怀有这样的恶意。把外国人视为有如犬马般卑贱而侮辱他们,只会为我们招来不仁不义的臭名而已。”你和这个年轻随员一样开明,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看待新思想吗?
庇哩亚人的榜梯
在公元第一世纪,很多犹太人都对基督的教训怀有无理的偏见。在某方面来说,这好像排外的日本人对外头世界所怀的偏见一般。古罗马的犹太人声称:“[基督教]是到处受人攻击的。”(使徒行传28:22,《现译》)论到帖撒罗尼迦中某些基督徒,满怀成见的犹太人喊道:“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使徒行传17:6。
不过,仍有一些人愿意摈除成见。例如,庇哩亚的居民对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伴西拉所传的好消息有何反应?论到庇哩亚人,圣经执笔者路加写道:“这里的人,比帖撒罗尼迦人开明,热切接受主的道,天天考查圣经,要知道所听的是否与圣经相符。”(使徒行传17:11,《新译》)你像庇哩亚人一样“开明”吗?
请想想匡治的例子。他曾经极度仇视基督教,像反对日本开放的排外主义者一样。后来他的妻子幸子开始研读圣经,他就猛烈反对她。他甚至想过要杀死家人,然后自杀。由于他这么暴烈,家人只好逃到幸子的哥哥在日本北部的家去。
最后,匡治决定开明一点,研究一下妻子的宗教。他读过一些圣经刊物之后,看出自己需要作出改变。随着他研读圣经,他那暴烈的态度逐渐改变过来,进而反映出上帝圣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22,23)匡治迟疑不敢参加耶和华见证人的聚会,因他从前曾猛烈反对见证人,他害怕见证人会找机会向他报复。但他终于到王国聚会所去。当时他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令他不禁掉下泪来。
不错,克服偏见,研究新思想可以扩阔我们的眼界,而且在很多方面造益我们。但这意味到我们要接纳一切新思想吗?
要慎加选择!
随着日本不再锁国,新思想就纷纷涌进该国。有些新思想造益日本人,但其他的却乏善可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麦克阿瑟将军在接受日本投降时说:“日本违背了佩里准将的本意,把西方的知识当作压迫人、奴役人的工具。”日本模仿它的西方启蒙导师,走上了一条引起连场战争的途径。这些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高潮,最后导致两个原子弹在日本境内投下。
我们从这件事学到什么教训呢?教训就是,我们该慎加选择才接受新思想。我们效法庇哩亚人是好的,他们“天天考查圣经,要知道[保罗所教的]是否与圣经相符”。(使徒行传17:11,《新译》)这里译作“考查”的希腊语词的意思是“作仔细、精密的研究,犹如法律的诉讼程序一样”。(《新约语词写真》,罗伯逊[A. T. Robertson]着)我们不该盲目接受一切新思想,相反,我们要作仔细、精密的研究,正如法官聆听诉讼时所为一般。
我们若慎加选择,即使遇到一时的风尚或其实有害的新思想,我们也会不为所动。例如1960年代的所谓新道德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个有吸引力的新思想。但仔细的考查揭发出这其实便是从前的不道德,不过改了新名字而已。此外,1920年代的德国经济非常窘迫,当时无疑有很多人把纳粹主义视为令人振奋的新思想,但纳粹主义造成了多大的痛苦!
幸好上帝赐给我们一块试金石,可以用来考验各种新思想。这就是上帝所感示的话语——圣经。今天我们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自称在这方面有专门知识的人听见很多新主张,但我们若在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实行圣经的指引,就能审查这些主张是否正确。(以弗所书5:21-6:4;歌罗西书3:5-14)现在有许多和宗教问题有关的奇异思想受人散布,圣经论及我们跟上帝和邻人关系的劝告却给我们方法审查这些新思想。(马可福音12:28-31)正确的圣经知识装备我们去决定一个新思想是否真正有价值。因此我们能够“详细审察每一件事,保留那美善的”。——帖撒罗尼迦前书5:21,《现译》。
耶和华见证人探访邻里,鼓励他们学习圣经,借此能够适当地判断新思想。见证人也向别人指出圣经的思想;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思想都是新的。关于我们活着的时代和人类前途的真理便是其中一二。(马太福音24:3-44;提摩太后书3:1-5;启示录21:3,4)是故,倘若见证人上门探访你,不要采取闭关自守的态度。相反,何不开门聆听他们所要说的话呢?切勿故步自封,拒绝对你有永久造益的思想。
[第5页的图片鸣谢]
Library of Congress photo LC-USC62-7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