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0部分:公元前537年以降——仍然等待弥赛亚来临
“如果将来没有希望,民族自决不过是个口号而已。”——约翰甘乃迪,美国第35届总统
犹太人在巴比伦被掳七十年的时期已经结束了!巴比伦的征服者,波斯王居鲁士,释放犹太人返回故土。但回到应许之地(公元前537年)以后,他们的憧憬——再次成为自由的国家而享有民族自决权——却没有实现。他们没有君王去统治他们,总督的政治权威不久就被大祭司的宗教权威所凌驾,以致一般人把大祭司视为国家的元首。
坚守弥赛亚来临的希望
据《简明犹太教百科全书》透露,弥赛亚的观念便是在这段时期中形成的。人们认为弥赛亚“是未来的理想君王,他不仅是另一位‘受膏的’统治者而已,反之,这位统治者会毁灭以色列的仇敌,并且建立一个和平、完美的全盛时代。”
在公元前第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犹太,把犹太人置于他的统治之下。虽然亚历山大的帝国的确对犹太人的国家、文化和宗教产生极大影响,他却显然不是犹太人所期待的弥赛亚。
亚历山大死后,巴勒斯坦仍在希腊人掌握之中,首先隶属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来又转而隶属于叙利亚的塞琉西王朝,两者都是亚历山大的继承者所建立的。随着希腊人的影响力日强,犹太人当中的显要和贵族阶级开始认为犹太的传统和习俗已经过时。在这方面带头的是多比亚家族,他们在塞琉西王朝的安条克四世(即伊皮法尼)在位时(公元前175-164年)拥立墨涅拉俄斯为大祭司,而墨涅拉俄斯看来是多比亚家族的成员。虽然墨涅拉俄斯并非出自所罗门圣殿大祭司撒督的传统祭司家族,他仍被立为大祭司。后来希腊人的势力非常强大,以至犹太人的宗教庆祝被定为非法,圣殿也改为希腊人的神殿!
公元前167年,犹太祭司玛他提亚和他的五个儿子——通常称为马加比人或哈斯摩人——率众反叛。马加比人的反叛原本属于宗教性质,但不久就变成犹太民族自决的政治斗争。公元前165年,他们夺回圣殿,再度举行奉献礼。今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依然每年庆祝那为期八天、称为再献圣殿节的灯火节日。但弥赛亚依然未见出现。
失职的牧者和宗教分裂
犹太的《图解圣经百科全书》评论说:在这段时期,“不但在属灵和社会方面领导人民的权柄落在祭司们手中,而且祭司团在耶路撒冷构成了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势力最大和最富裕的阶级。”成为新兴贵族的祭司们对牧养的职责变成如此疏忽,以至有一群不是祭司的人开始代替祭司去解释律法和执行裁判。这群人称为文士,他们善于为意图取巧的人找出律法漏洞。
在同一段时期,犹太教分裂成许多互争雄长的派别。法利赛人的主张是,上帝赐给以色列人一套双重的律法,部分是书写下来的,部分是口传的。根据口传律法,他们在传统的大祭司家系中断之后仍承认大祭司家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撒都该人却否认有口传律法存在,并且声称只有撒督的嫡系子孙才能作大祭司。
“法利赛”这个名称所出自的词语意思是“分离”或“区别”。有些人说这个名字是反对者首先采用的,目的是要标明他们是异端。有些人则声称这个名字所指的是他们自居于“与别不同”的地位,自认与被他们视为不洁的安哈阿列(῾am ha·᾿a΄rets[属土之人])有所区分。法利赛人在遵行书面和口传律法方面都极端自以为义。撒都该人对书面律法的态度也同样严格,但据犹太作家科恩费尔德(Gaalyahu Cornfeld)声称,这样行可能“并非出于任何特殊的宗教感情,而是作为政治武器与法利赛人所操的立法权柄对抗。”
另一个宗教团体,艾赛尼派(Essenes),看来是在同一时期组成的。他们摒弃和拒绝参加在圣殿举行的宗教仪式和献祭,但却严格地遵守律法。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法利赛人类似,并且同样屈服于希腊人的影响之下而采纳了灵魂不死的信仰。
这个宗教团体的成员数目也许不超过4000人,全部是成年男子,其中不少是独身的。他们散居于巴勒斯坦各处孤立社区的公共住宅中。《犹太文史百科全书》论及他们据称奉行的非战主义,说他们“很可能与现代的耶和华见证人相若”。但艾赛尼派显然没有像今日耶和华见证人一般真正严守中立。犹太的《图解百科全书》声称,艾赛尼派“在反叛罗马人的斗争中英勇作战,当时有些领袖甚至是出自该教派的。”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提及其中一个将领——称为“艾赛尼派约翰”——在公元66年的反叛中率领犹太人作战。
1947年出土的“死海抄本”提供不少关于库姆兰教派的资料,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教派可能便是艾赛尼派。有些人声称施浸者约翰与耶稣均属于这个教派,或至少受其影响,但《新大英百科全书》论及这件事说:“有些重要论据……显示这项假设是不确的。”“在库姆兰教派和施浸者约翰之间有不少基本上的分歧。……在该教派的见解与耶稣的传道工作、他所传的拯救信息、他对上帝旨意的了解之间……特别与耶稣所提倡的爱的诫命、他与众人和社会遗弃者的交往等方面,两者之间有极大的歧异。”
其实,犹太教的每个教派都反对施浸者约翰和他宣称是弥赛亚的那一位。约瑟夫斯声称,他们非但不相信约翰的信息,许多祭司甚至转去投身奋锐党,一个极力主张民族自决的犹太革命团体。有几十年之久,反对罗马人在公元前63年取代希腊人去统治犹太的革命团体不断从事恐怖活动。最后在公元66年,犹太人公开反叛。此举导致犹太圣殿被毁与祭司制度中断。弥赛亚来临的希望遂更加渺茫了。
没有圣殿、没有祭司的犹太教
在此之前几个世纪,也许在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之际或稍后的时期,犹太人大力强调获得律法知识的重要。称为犹太会堂的训导中心纷纷建立起来;在此之后,人们只在特别场合和打算献祭时才上圣殿。因此,到公元第一世纪,在犹太会堂中从事崇拜是颇为常见的事。圣殿在公元70年被毁之后,一般人看来都认为圣殿已被犹太人会堂取而代之了。
这时祭司制度已不存在,受人重视的乃是称为拉比(意即夫子)的律法师。撒都该人大势已去,有等于无,艾赛尼派亦销声匿迹,因此法利赛人遂以惟我独尊的导师姿态出现。希伯来联合学院的里夫金(Ellis Rivkin)解释他们所操的影响力说:“法利赛人的口传律法产生了密西拿经,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犹太法典,初世纪、中世纪和现代的‘答问’,以及犹太的多种律法典章。”《新大英百科全书》补充说:“甚至在今日,各个犹太教团体,不论是正统派、保守派抑或改革派,都自称在属灵方面是法利赛人和拉比圣人一脉相传的。”
海外犹太人所怀的弥赛亚希望
甚至在公元70年之前,千百万犹太人已散居于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主要在叙利亚、小亚细亚、巴比伦和埃及。可是,在公元70年的灾劫之后,生还的犹太人已成为无家可归的遗民而散居海外(diaspora)。Diaspora这个希腊字含有“离散”的意思。即使如此,许多人依然持守在将临的弥赛亚治下恢复民族自决的希望。犹太领袖科巴(Bar Kokhba)证明是个冒牌弥赛亚,他在公元132年率领犹太人背叛罗马失败。据《犹太教百科全书》说,从该时至公元1744年之间,曾经出现过28个假弥赛亚。
是故,有关弥赛亚的希望变成混淆不清是可以了解的。《犹太文史百科全书》解释说:“中世纪犹太人的意识形态并没有从古代秉承到一个连贯、统一的弥赛亚观念。……犹太法典的书籍和多种旧约注释也含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见解。”早在十二世纪,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辩称,弥赛亚统治也许只是预表一种较高形式的社会而已。在十九世纪,改革派的犹太教徒“以相信一个弥赛亚时代去替代对弥赛亚个人的信仰。……弥赛亚的希望于是不再像传统一般集中于放逐者归回锡安一事之上了。”
在此之前不久,哈斯卡拉(Haskalah, 意即启蒙)运动在欧洲发起,使这个问题更趋混乱。这项运动提倡一种愿意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犹太教。它有助于把犹太人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在弥赛亚治下重建故国以恢复民族自决是首务,另一派犹太人则认为在生活上符合出生国家的生活方式较为重要。
这些发展,加上反犹太主义的兴起,为现代的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铺路。犹太复国主义是赫茨尔(Theodor Herzl)在十九世纪末叶创立的。时至今日,1990年五月,在以色列立国42年之后,犹太人在自己的祖国里以一个犹太国家的方式享有梦寐以求的民族自决。但他们的弥赛亚希望已经实现了吗?
若然,那末何以照伦敦《泰晤士报》所载,有些犹太人把“随着以色列建国而得以实现的犹太复国主义视为亵渎”呢?何以本身是犹太人的已故历史家怀特(Theodore White)坦白承认:“犹太教有许多互相攻讦的不同派别,其数目之多……几乎与基督新教各教派的数目相埒”呢?何以《时代》杂志在1987年指出,在拥有120位成员的以色列国会——克奈赛(Knesset)——中,含有许多互相争吵的宗教派别呢?该杂志写道:“以色列若不想沦为一个致死的分裂之家,……就必须寻得一些长远的解决方法才行。”
现代犹太人的民族自决对前途并没有提供什么希望。由于信赖人为政治去实现他们的弥赛亚希望,犹太教无视自己的圣典所说的话:“投靠主[耶和华],强似倚赖人。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诗篇118:8;146:3。
今日许多犹太人在辨识自己的弥赛亚希望方面深感困难,但生活在公元第一世纪的若干犹太人祖先却在这方面毫无困难。(可参看约翰福音1:41。)他们毅然跟从他们所接纳的弥赛亚,热心宣扬弥赛亚所提倡的宗教。我们可以适切地把这个宗教称为“信心、希望和爱之道”。下一期文章将加以解释。
[第15页的图片]
耶路撒冷的西边城墙,一般人称为哭墙,是犹太圣殿在公元70年被摧毁时留下的惟一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