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姻亲冲突由来已久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姻亲冲突由来已久

      “你的脸色我抵受不了!”富士子对她的家姑登美子嚷道。富士子厌倦了受人呼来喝去。虽然她在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苦恼不堪。她说:“我心里感到无限辛酸,俯仰由人。天天过着这样的生活实在令我无法抵受。”

      一个在日本独居的老妇说:“我的儿子和媳妇弃我不顾。我如今无牵无挂,随心所欲地生活,但每当夕阳西下时,就不禁觉得有点寂寞。”

      婆媳之间的冲突既悠久又普遍。澳洲一份杂志的编辑博林(Dulcie Boling)指出:“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妇人总是嫉妒自己的媳妇。……要应付这种情形,除了逆来顺受之外,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东方的传奇甚至描述有些老妇被遗弃在山上,这样的行为是她们的媳妇所策动的。

      今日,这种冲突甚至比以前更加复杂。据统计显示,人寿正在增加,家庭越来越细小,男女死亡率的差距却越来越大。结果如何?有更多女性活到70或80岁以上,婆媳之间的冲突成了令人筋疲力尽的马拉松长跑而非以往的100码短跑。

      老人家想要什么?

      既有这样的冲突,那末年老的双亲——如果有所选择的话——想获得怎样的照顾呢?人口统计学研究家西格尔(Jacob S. Siegel)和托伊伯(Cynthia M. Taeuber)说:“在以往二十多年间,男人和女人在丧偶之后比以前较不愿意与别人同住。”美国人事服务部前任主任布罗迪(Elaine M. Brody)补充说,美国的“老年人宁愿与亲人分开居住”。许多时,他们的儿女住在附近,不时前来探望和照顾他们。

      东方人在这方面的喜好却不同。据日本管理与协调机构所作的一项国际调查透露,日本和泰国的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和亲属同住。调查发现,在泰国有百分之61的老人,日本则有百分之51的老人,实际这样行。

      当然,西方人作这种选择也相当普遍。年纪十分老迈或缠绵病榻的父母许多时与儿女同住。在法国,75岁以上的鳏寡父母与儿女之一同住是很普遍的情形。

      接受利弊

      两三代人决定同居一屋当然有若干益处。年长的人会感到较为安全,也没有那么寂寞。年轻的一代可从长辈的经验学到教训,在经济上也有许多裨益。

      另一方面,与姻亲同居可能使业已相当复杂的姻亲关系更为棘手。例如,按照传统,日本的年老双亲多数与长子一家同住,婆媳之间的冲突是广为人知的。

      你若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行?吉尔福德学院社会学教授佐夫(Paul E. Zopf)在《美国的年长人口》一书中说:“这样的家庭也产生冲突和处理冲突的机会。控制冲突及与长辈和衷共济的能力乃是一种可以引展到其他关系之上的技术。”

      因此,要对这件事采取积极的看法。你若学懂怎样控制家人的冲突,你就很可能也学会怎样更有技巧地应付其他的棘手情况。要接受这种情形而视之为挑战,你的品格便会有所改善。我们且来检讨一下与姻亲同居的种种难题,并且看看这些难题可以怎样成功地加以应付。即使你目前尚未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考虑与此有关的原则仍可以使你从中得益。

      [第20页的附栏]

      父母数目多于儿女

      据人口统计学家普雷斯顿(Samuel Preston)说,现在一般夫妇的父母数目比儿女还多,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情形。今日许多夫妇所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平衡地履行责任照顾双方的父母。

  • 难题是什么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难题是什么促成的?

      “太多盐对家人没有益!”家姑断言。“但菜不够盐就淡而无味了!”媳妇坚持说。她在家姑背转身时放下一小撮盐。

      两人都坚持己见,结果煮出来的菜双方都觉得不合口味。但后果却可能较此严重得多。姻亲的磨擦可能在精神和感情上导致延续多年的痛苦挣扎。

      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冲突似乎是无法避免的。日本精神病院协会会长斋藤茂太博士写道:“无论一个家庭相处得怎样和谐,婆媳之间的磨擦是在所难免的。”但难题并非仅限于东方。

      《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说:“男女结婚之后与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同住的习惯使许多家庭均遭遇难题,许多年轻妻子由于家姑爱管闲事、专横武断而苦不堪言。”

      不论东方或西方国家,报章和杂志均常有个人忠告专栏去应付姻亲冲突。那末,难题可能是由什么促成的呢?

      谁作决定?

      两个主妇同在厨房工作,问题往往是:谁作决定?一位与家姑同住12年以上的女子说:“我们的品味和方法各异,每次下厨我都紧张忙乱,结果意见分歧。”

      “在最初十年,我们曾为琐事而互不相让,”另一位媳妇承认说,婆媳可能为了无足轻重的事——例如怎样把衬衣挂在绳子上——而发生意见。即使婆媳不是同住在一起,事态也可能惹起麻烦。家姑探访时也许发表意见说,“我的儿子不喜欢把牛排煎得那么熟,”结果造成婆媳之间一辈子的不和。问题的症结仍然是,谁作决定和为谁而作。

      御茶水女子大学家政学助理教授袖井孝子指出这项争论,说:“不论与儿子、媳妇抑或女儿、女婿同住,一个家庭是无法让两个主妇互争控制权的。家中必须有分隔的居住空间,不然就得调整情况,让一人作管家,另一人作助手。”两代必须根据老一代的身心状况和年轻一代的经验或缺乏经验作出合理的协议。

      私生活的问题

      若有两代或更多代人同居一屋,家中的成员就必须在若干程度上牺牲一点私生活。可是,在这方面每个成员可能有不同的尺度。青年夫妇也许渴望有多点私生活,但老人家却渴望多点有人作伴。

      例如,住在东京近郊的一位媳妇认为家姑侵犯了她夫妇间的私生活。怎会如此呢?原来家姑把她和丈夫的私人待洗衣服洗好摺好,放在一处。媳妇认为家姑不应为他们做这等私人的事。另一方面,家姑登贵子因她的媳妇整理房屋时把她珍藏多年的东西抛掉而感到不悦。

      侵犯私生活可能变成十分极端。与年老家姑同住的汤姆夫妇感到困扰,因为家姑在午夜闯进他们的寝室。理由何在?家姑说:“我想看看汤姆有没有事。”后来他们迁往一间分为两层的楼宇单位,不许家姑到上层,难题才告解决。

      可是,在许多家庭里,到有第三代来临时,难题才真正恶化。

      对待儿女

      如今,青年母亲通常向育婴书籍寻求忠告。另一方面,祖母由于在教养儿童方面有多年经验,自然觉得自己有资格提出忠告。不过,忠告往往被视为批评,于是冲突便产生了。

      孝子在管教年幼的儿子时就要应付这项难题。她丈夫的母亲和祖母奔入她的房间阻止她管教儿子,呼喝的声音甚至比孩子的哭声还响。孝子感觉受到威逼,于是只好停手。后来,她意识到管教的重要,便决定恢复训练。——箴言23:13;希伯来书12:11。

      一位住在横滨的母亲在儿女出生之后也要和家姑力争。她对于祖母在两餐之间给孙儿们零食吃感到不满,因为孩子们吃得太饱就不肯吃饭。

      论到这项难题,斋藤博士说:“[祖父母]给孙儿女零食和零用钱是放纵孩子的自私欲望。简言之,他们不断宠坏了孙儿女。”他建议年轻母亲在训练孩子方面保持坚定,不要让步。

      争宠

      在婆媳之间的冲突中有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斋藤博士解释:“在心理上,家姑感到媳妇从她手上把儿子抢走。当然,她没有将这种想法宣之于口,否则便是太幼稚了。但在潜意识中,儿子被抢走的念头在她心里已根深蒂固。”结果,婆媳之间若非公开争吵便是关系紧张。

      随着家庭单位日渐缩小,这种趋向看来日益强烈。母亲由于较少儿女要照顾,以致觉得与儿子的关系更亲密。母子既是共同生活多年,她对儿子的喜恶十分熟悉。新媳妇虽然热心要取悦丈夫,但至少在初时尚未熟悉这些细节。这样很易形成一种竞争精神,家姑和媳妇同向一个男子争宠。

      可悲的转变

      往昔日本在儒家哲学熏陶之下,家庭若发生冲突,媳妇便会被遣走——休妻。事情也就此结束。可是,今日的情势却与前不同了。

      自第二世界大战以来,家庭经济已受年轻的一代所控制,年老的一代遂逐渐失去影响力和权威。久而久之,情势已逆转过来。如今不少老年父母被抛弃在医院和慈善机构里。在一个一度以敬老为常情的社会里竟有这种情况出现是多么可悲!

      抛弃老人的趋向怎样才能逆转过来呢?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两个妇人在同一间屋里和平共处吗?

      [第23页的图片]

      在谁作决定方面必须达成合理的协议

  • 享有温暖的姻亲关系
    警醒!1990年 | 9月8日
    • 享有温暖的姻亲关系

      上文提及的苦恼媳妇富士子终于说服丈夫从父母家里迁往隔壁。但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善。家姑前来干预如故,她依然郁郁不乐。后来有一天,有个陌生人上门探访。

      这次探访使富士子开始了一项课程,结果为她带来性格上的改变,她与别人的关系亦因而大有改善。她开始与耶和华见证人研究圣经。终于,她的态度有如此显著的改善,以至她的家翁也想参加研究,亲自看看‘那令她改变性格的究竟是怎样的宗教’。

      认识新的连系

      圣经清楚说明婚姻的安排。上帝创造了第一对男女,让他们结为夫妇之后制定了以下的原则:“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2:24)因此新婚的夫妇必须承认他们已进入一种新的关系之中。他们即使不得不与姻亲同住,也必须意识到夫妻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需要互相扶持地厮守下去。

      可是,离开父母并非意味到儿女一结婚就背弃双亲,不再孝敬他们。圣经教训说:“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箴言23:22)不过,既结了婚,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只要家中每个成员都将这件事紧记在心,年轻夫妇就能从父母的经验和智慧得益。

      提摩太是一位声名良好的青年,使徒保罗曾携同他作海外传道旅行,教养提摩太成人的是他的犹太籍的母亲友妮基。可是,外祖母罗以在模铸他的一生方面显然有所贡献。(提摩太后书1:5;3:15)这并不是说祖母在训练孩子方面有权干预,擅自订立与父母不同的标准。但长辈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在教养孩童方面帮助年轻的一代。——提多书2:3-5。

      “智慧妇人”

      两代若要在敏感的问题上——例如训练孩童——彼此合作,两者均必须明智行事。圣经的箴言说:“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妄妇人亲手拆毁。”(箴言14:1)一个妇人怎样建立家室呢?登美子说借着沟通,她得以弥补她和媳妇富士子之间的关系。圣经的忠告是:“不先商议,所谋无效。”——箴言15:22。

      沟通并非意味到把心里的事尽都说出来而不理会对方有什么感受。沟通需要表现智慧。‘智慧人会聆听’别人所要说的话。有时你的姻亲有话想说,但迟疑不敢表达。因此要有辨识力,设法把对方的思想“汲引出来”。然后“三思”而后言。——箴言1:5;15:28,《现译》;20:5。

      说话合时非常重要。圣经的箴言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11)登美子和她的媳妇说,她们要等待适当时候才发表一些可能会触怒对方的意见。登美子说:“我若想对媳妇指出一些需要留意的事,就要三思才发言。我把事情记在心里,等到她心情愉快而肚子不饿时才说出来。要知道,人空着肚子时比较易怒。”

      智慧妇人不会说姻亲的坏话。与家姑同居了30年的日本作家田中澄江说:“不论我们是家姑抑或媳妇,都应该知道我们若说对方的坏话,终久会为对方所知。”反过来,她赞成直接或间接说对方的好话。

      可是,姻亲若对你的努力无动于中又如何?

      要敏于宽恕

      姻亲间的严重难题往往是小事化大的结果,所说所行若换过别人就可能没事了。既然我们都不完美,‘在话语上不免有过失,’有时会‘说话浮躁,如刀刺人。’(雅各书3:2;箴言12:18)不过,对话语上的无心之失处之泰然是明智的。

      许多克服了姻亲难题的人均留意听从圣经的教训:“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歌罗西书3:13)诚然,容忍和宽恕姻亲并非易事,尤其以彼此有嫌隙的时候为然。但促使我们敏于宽恕别人的一个有力因素是,这样我们便可以蒙上帝宽恕我们自己的过错。——马太福音6:14,15。

      甚至在东方各地传统上信奉佛教、道教、儒家、神道教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人研究圣经,体会到关于一位仁慈的创造者的真理。这样的体会曾帮助他们克服一些看来无法消解的愤恨感觉。

      ‘爱永不止息’

      愉快的姻亲关系需要稳固的基础。出于责任感去照顾年老或多病的姻亲未必能建立最好的关系。晴子在家姑患癌将死时学到这样的教训。她每日以大部分时间在医院服侍家姑,此外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由于太过紧张,她终于脱落了大半的头发。

      有一天,她为家姑剪指甲时,无意之间剪着指甲下面的肉。家姑粗声说:“你并不是真正关心我!”

      晴子被这缺乏体会的话吓了一跳而不禁流下泪来。后来她意识到,这话令她如此伤心是因为她替家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责任感的缘故。她于是决定以爱心为服务的驱策力量。(以弗所书5:1,2)这使她能够克服愤恨的感觉,结果与家姑恢复良好关系,直至家姑去世为止。

      的确,圣经把爱心界定为平息家庭纠纷的钥匙。请读读使徒保罗论及爱心的话,看看你是否同意。他写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难怪保罗补充说:“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4-8)你怎样才能培养这样的爱心呢?

      圣经把“爱”列为圣灵“果子”之一。(加拉太书5:22,23)因此,若要培养这种爱心,除了自己作出努力之外,上帝的灵是不可少的。此外,你可以祈求圣经的上帝耶和华帮助你把与上帝相若的爱心加进你的品格之中。(约翰一书4:8)当然,这一切需要研究圣经以求真正认识上帝。耶和华见证人乐意在这方面协助你,正如他们协助富士子和许多其他人一般。

      只要你把从圣经学得的知识切实应用出来,你便会发现这不但可以改善你与上帝的关系,而且也改善与你周遭所有人的关系,包括你与姻亲的关系在内。你会亲历到圣经的应许,得享“上帝所赐超过人能了解的平安”。——腓立比书4:6,7,《新译》。

      这几篇文章所描述的富士子和其他的人都享受到这样的和平——你也能享有。不错,借着仰望耶和华上帝以及听从他的话语圣经的劝告,你也能够与自己的姻亲建立和保持温暖的关系。

      [第24,25页 的附栏]

      丈夫——缔造和平抑或破坏和平?

      两三代人若同住一屋,丈夫在保持家庭和睦方面所担任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关于典型规避责任的丈夫,九州大学教授兼家庭社会学专家有地亨写道:

      “夫妇若和[母亲]同住,母亲会感觉到儿女的需要;她既察觉到这种需要,就不期而然地照顾儿女。儿子也毫不犹豫地接受照顾。儿子若稍为考虑到自己妻子的处境,挺身制止母亲的干预,难题就可以解决了。可惜有太多时候,作儿子的并不了解到这点。”

      那末,在促进家庭和睦方面,丈夫怎样才能担任积极的角色呢?光春声称他应用圣经原则对家庭很有帮助。他承认,“母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巩固,即使儿子已长大成人也不例外。因此儿子必须作出自觉的努力去‘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他应用这项原则的方法是,只和妻子讨论关于教养和训练孩子的问题,在家务方面避免把妻子和母亲比较。他继续说:“如今,我们和父母互相尊重。我们各人都知道,什么干预会导致愤恨,什么帮助和合作会受到赏识。”

      除了“与妻子连合”之外,丈夫还须在母亲和妻子之间作中间人。(创世记2:24)他要敏于聆听,让她们倾心吐意。(箴言20:5)一位学会了机巧地处理事态的丈夫首先探知妻子的感受。然后,他在妻子面前和母亲谈论所引起的问题。借着扮演缔造和平的人,儿子可以在他所爱的两个妇人之间促成愉快的家庭关系。

      [第25页的图片]

      要留心聆听,彼此沟通

      [第26页的图片]

      能够建立良好关系的是爱心而非责任感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