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怀着理想的人警醒!1986年 | 4月8日
-
-
一个怀着理想的人
他在1856年1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史登顿市。他虽然到九岁才开始正式入学,却能够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后来他转而从政。这项决定使他获得莫大的光荣,也带来了莫大的苦恼。
他所怀的理想是要为人类带来和平。威尔逊(Woodrow Wilson)的和平使者形像在我们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世间依然存在。他的和平计划仍然是若干政治家和外交家谋求世界和平的根据。
威尔逊的理想变成怎样了?他有为仇恨、战争和流血等难题寻得解决方法吗?
威尔逊在1913年获选为美国第28届总统。翌年在欧洲爆发大战。随着惊心动魄的大炮、机关枪和毒气战的发明,这场战争使无数的人辗转于泥泞的战壕中而死亡枕藉。它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
起初,美国一般人强烈反对介入欧洲的战争。美国人希望对欧洲列强的冲突置身事外。中立乃是该国的宗旨。
隶属于长老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个虔信宗教和怀有理想的人,他恳切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和实行孤立主义。但当时所发生的事件却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在1915年,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轮船路斯坦尼亚号,事件中有128名美国人丧生。但威尔逊却不肯对德国宣战。他在1916年再度获选连任,所用的助选口号是“他使我们不用打仗”。
“为了民主政体,必须使世界安全”
德国在翌年宣布,所有船运,不论属于交战国或中立国,都可能成为德国潜艇的攻击对象。这意味到美国轮船在海上不再安全了。看来此举使威尔逊没有选择余地。他无可奈何地唯有对德国宣战,说:“使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投入战争,投入这场在所有战争中最恐怖和最富于破坏力的战争,是一件可怕的事。文明本身看来已岌岌可危了。”
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词中声称美国要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世人的解放”而战。然后他说出他的一句名言,“为了民主政体,必须使世界安全。”国会在1917年4月6日批准他的决策。首都的同僚和外间的民众都对他欢呼。可是他并不感到喜悦。他后来对一位助手说,“请想想他们所欢呼的什么事。我今日所宣布的信息是我们的青年人死亡的信息。有人为此而欢呼是多么奇怪的事。”几分钟之后,他“抹去眼中所含的泪,埋头于他的书桌上,像小孩子般呜咽啜泣。”——《威尔逊先生的战争》,帕苏斯(John Dos Passos)着。
中立已成为过去。他的国家当时已被卷入人类前所未知的最大战争中。
[第3页的图片鸣谢]
美国国家档案处提供
-
-
和平的理想警醒!1986年 | 4月8日
-
-
和平的理想
1916年,甚至在美国尚未投入战争之前,威尔逊已开始提倡他的理想,要作出一项永久安排去确保世界和平。据传记作家史密斯(Gene Smith)称,威尔逊的理想是要“建立国际联盟作为全人类获得公平待遇和永久消除战争威胁的论坛。”到1917年,随着美国投入战争,他孜孜不倦地大力提倡这个理想,希望这会带来永久和平而成为他在任期间的最高光荣。
威尔逊尽力宣扬他所想象的国际联盟福音。他所向往的是“不分胜负的和平”,目的不在乎打倒德国人而是要推翻军国主义的独裁统治者。
他制定了著名的十四项原则作为和谈的根据。其中五项乃是所有交涉国都尊重的一般理想,其他八项是为了应付政治和疆界方面的特别难题而设的。第十四项乃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它代表威尔逊所致力的理想的核心——设立国际联盟。
‘若非最大的成功便是最大的悲剧’
威尔逊坚信上帝支持他的计划,因此坚持要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虽然事实上许多政界友人都认为美国总统应该对和谈保持超然地位。但他相信自己会获得世界民众的支持,即使并非所有政界人士都支持他。他确信自己是上帝用来谋求和平的工具。他比其他任何人更必须出席巴黎会议。
他把自己的心意告诉私人秘书图马尔蒂说:“此行若不是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成功便是成为最大的悲剧;但是我相信上帝的安排。……这是我的信念,人不论怎样共同发挥他们的势力或影响力,都不能打倒这项崇高的世界伟举。”(楷书本刊自排。)正如一位权威人士声称:“总统决定使用他的权力和威望去达成最后和平,包括国际联盟的计划在内。”
早在1918年11月,德军已显出败象。有人提议休战以期停止战争。和谈于是开始,参加者有英国的威尔斯籍首相劳合·乔治(Lloyd George),法国总理克雷孟梭(Georges Clemenceau),意大利总理奥林杜(Vittorio Orlando)和日本代表牧野(Nobuaki Makino)伯爵。威尔逊决心说服他们相信建立国联是解决欧洲和世界难题的唯一方法。
“伯利恒之星再度出现”
威尔逊在巴黎和会开幕之前抵达欧洲,他成了人民眼中的英雄。正如胡佛(Herbert Hoover)在后来写道:“他在各处受到近乎宗教狂热的接待。……对一个凡人来说,这样的热烈欢迎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和平倡议和理想使群众大感振奋。当他抵达意大利时,群众大声呼喊,“威尔逊万岁,和平之神。”他被捧为具有近乎超自然的能力。胡佛补充说:“在群众看来,自基督宣扬登山宝训以降,世上从未见过这么有德有势的凡人去宣传和平的福音。……伯利恒之星再度出现了。”
威尔逊显然怀着传福音的热忱相信他的任务是要在地上建立和平。作家米尔(Charles L. Mee)说:“他使乔治和克雷孟梭惊异的一点是,他解释国联将会建立一种弟兄友爱,是基督教所未曾做到的。劳合·乔治忆述威尔逊的话说,‘何以耶稣基督至今还未成功地使世界遵行他在这些方面的教训?原因是他所倡导的理想并没有规划任何切实可行的工具去加以实现。由于这缘故,我提出一项可行的计划去达成他的目标。’”——《规制的结束,凡尔赛1919》。
威尔逊无疑从许多方面获得鼓励。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Josephus Daniels)以谀词颂扬国联契约草案的颁布,说:“和平联盟草案好像耶稣所说的比喻一般简单,其启迪和令人振奋之处亦然。这是教堂钟声响起,传教士屈膝下跪,政客额手称庆,天使唱出‘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的时候了。”
国联与天主教会
传教士有屈膝下跪吗?有些教士无疑立刻把国联誉为上帝解决人类难题的工具。教皇贝纳狄克特十五世在1917年8月几乎比威尔逊抢先一步;据作家帕苏斯说,教皇呼吁各交战国“展开不分胜负的和谈,以美国参战之前威尔逊所提出的条件作为根据。”可是,那时威尔逊正忙于参战,对教皇没有留意——直至他从私人助手豪斯(House)上校接获一封含意重大的函件。信中说:
“我对情况的重要性十分关注,以致不得不再度冒渎阁下。……我认为阁下有机会把和谈从教皇手中夺回而操在自己手上。”
威尔逊于是立刻以行动证明他并没有放弃倡议者的地位。国联的建立是他的理想而不是教皇的创见。他才是使之贯彻始终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