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的错!’借口时代
砰!小庄尼的妈妈冲进厨房,看看究竟什么造成这可怕的响声。饼干瓶在地上碎成一片片。庄尼站在那儿,尴尬地抓紧一块饼干,同时力图装出无辜的样子。他冲口而出地说:“不是我的错!”
父母清楚知道孩子很难为自己的错误负起责任。但今天的成人社会也有同样的难题。似乎有越来越多人相信自己渴求满足的诱惑实在太大,别人期望他们抗拒引诱实在是不合理的要求。
例如,请想想一个强奸同一女子三次的男人。他受审的时候提出异议,说自己是男性荷尔蒙的受害者;他体内含有高水平的睾酮。结果他被判无罪。一个政客被人发现说谎,却把自己作伪的罪归咎于受酒精影响。一个毒犯声称自己患了“行动癖综合症”,结果被判无罪。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有超过2000个团体每周聚集起来,劝导那些认为自己性交成癖或恋爱成癖的人。有超过200个全国组织模仿嗜酒者互戒协会,以期帮助其他“癖好”的“患者”。例如有诸如打人者互戒协会、男同性恋暴食者互戒协会、赌徒互戒协会、负债人互助协会、脏人互戒协会、工作狂互戒协会等。
有些专家赞成所有这些形式的有害行为均可能是癖好的主张,但其他专家却对这种新近流行的癖好理论感到不安。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创造一个癖好病的世界可能等于创造一个万事都有借口的世界。”一位心理治疗医师警告说,一旦人把自己当做某种癖好的无助患者,就会难处理得多;他们的借口变成了他们的身分的一部分。
刑法教授威廉·李·威尔班克斯博士断言,现代的癖好治疗法其实是他所谓的五字哲学的一部分。他把这种哲学称为新不负责任主义:“我无可奈何。”他谴责“科学界日渐严重的趋势,认为人类是受各种内在和外在力量所支配的东西,他们对这些力量毫无控制能力”。他补充道:“这种看法暗示自由意志在人类行为里无关重要,或者毫无力量。”
各项研究显示人的意志可能对一些甚至比较传统的癖好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以前的研究者所不察觉的。例如,有百分之75的海洛英癖嗜者尝试戒除这种习惯失败,但在越战的退役军人当中,成功率却高得多——接近百分之90能够戒除毒瘾。为什么呢?他们所服食的毒品一样,所染上的毒瘾也一样。会不会像威尔班克斯所认为的一样,“他们的价值体系和自律帮助他们加以拒绝呢?”这并不是说对某些难题的化学依赖,甚或天生倾向,实无其事。但正如威尔班克斯说,这些因素“也许使对抗试探的战争更加困难。但战争仍然是能够打胜的”。
的确,立刻得到满足的诱惑可能很大,却不是无法抗拒的。正如耶和华见证人的工作在全球所显示一般,瘾君子、酒徒、通奸者、赌徒、同性恋者并非一定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可。凭着自己的意志力,更加重要的是,凭着上帝圣灵的帮助,他们能够克服自己的难题,而且也确实克服了。因此,不论“专家”怎样说,我们的创造者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民数记15:30,31;哥林多前书6:9-11)但他也是慈悲的。他绝不会对我们期望过高,以致超乎合理的程度。他“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