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创造》 11章142-151页
  • 生物的惊人设计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生物的惊人设计
  • 生命——从何而来?进化抑或创造?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渺小的东西
  • 合作关系
  • 大自然的“工厂”
  • 从植物查考证据
    警醒!1979
  • 花粉——自然界的生命粉末
    警醒!2007年
  • 互惠互利,生存之道
    警醒!2005年
  • 玻璃——创制者的历史源远流长
    警醒!1995年
查看更多
生命——从何而来?进化抑或创造?
《创造》 11章142-151页

第11章

生物的惊人设计

1,2.(甲)什么事证明科学家们认为有设计者的必要?(乙)但是他们又怎样一反常态?

当考古学家在地底发掘到一块尖锐的三角形燧石时,他们断定必然是有人设计出来,作为箭头用的。科学家们同意,这样有目的而设计出来的东西,决不能巧合产生。

2 可是,话一转到生物身上,同一种推理方法就往往被人撇在脑后。设计者被人看作不必要。然而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或者只是它那遗传密码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就已经比一块尖锐的燧石复杂得多了。尽管如此,进化论者仍坚持说这些东西没有设计者,不过由一连串巧合事件模铸而成罢了。

3.达尔文明白到非有什么不行?他试图怎样达到这个条件?

3 可是达尔文明白到非有一股设计的力量不行,于是委托‘天然选择’代办。他说:“天然选择每天、每点钟都在审视全世界,看看有任何微小的变异没有,然后舍劣取优,把优的都加起来。”1 可是,这个看法却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4.有关天然选择的见解发生什么变化?

4 史蒂文·古尔德报道说现在有许多当代进化论者认为实质上的变化“可能不会经过天然选择,而是漫无目的地在各处发生的。”2 戈登·泰勒也有这个看法,他说:“天然选择解释了事情的一小部分,但是大部分仍旧没有解释。”3 地质学家戴维·罗普说:“除了天然选择之外,现时比较重要的另一办法就是纯粹的巧合作用。”4 但是“纯粹的巧合”可以充当设计者吗?它能够产生出生命的复杂结构吗?

5.关于设计和设计的来源,一位进化论学家承认什么?

5 进化论学家理查德·卢恩丁承认,有机体“看来是经过精思巧构设计出来的”。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生物是“证明有一位至高无上的设计者的主要证据”。5 这些证据值得看看。

渺小的东西

6.单细胞有机体果真很简单吗?

6 先谈谈最小的生物:单细胞有机体。一位生物学家说单细胞动物能够“抓食物吃、消化食物、排泄废料、到处移动、建造房子、进行性活动”,而且,“虽然没有体素、没有器官、没有心脏、没有脑袋,但是其实人有什么,它们全都有了。”6

7.硅藻怎样制造玻璃?为了什么目的?硅藻对于海中生物有多重要?

7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有机体,它从海水中吸收硅和氧而造出玻璃,用来筑成微小的“药丸盒”盛载叶绿素。一位科学家对于硅藻的重要和美丽赞赏道:“海中一切生物所需要的食物,有九成是由这些藏在宝盒里的绿叶出产的。”硅藻的食物价值大部分在于它的油,而这种油同时也有助于硅藻在水面附近浮游,让其中的叶绿素可以多晒太阳。

8.硅藻以什么复杂的外形为装饰?

8 同一位科学家说,硅藻那些精美的玻璃盒子装饰,原来“形状千奇百怪——有圆形、方形、盾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而上面总有精雕细镂的蚀刻几何图案。这种刻在纯玻璃上的细工装饰,手艺如此工巧,以至人的一根头发,也要纵长地切成四百条丝才可以挤进缝隙里。”7

9.放射目所筑的房子有多复杂?

9 有一种深海动物叫做放射目,能制造玻璃,用以构成“旭日形首饰般的玻璃体,中央的水晶玻璃球仿佛放射着透明的细长条子。”另一种构造是:“一条条玻璃支杆组合成一个个六角形,进而织成简单的网状半球体。”关于某一种具有构造能力的微生物,有人说:“对这个超级建筑师说来,只有一个网状半球体绝对不行;必须有三个网织品般的玻璃半球体,一个套一个才行。”8 如此精妙的设计实在难以言喻——非有图解不成。

10,11.(甲)海绵动物是什么?海绵动物完全破碎时,个别的细胞会怎样?(乙)进化论者不能解答有关海绵动物骨骼的什么问题?可是我们知道什么?

10 海绵动物由数以百万计的细胞构成,但这些细胞只分成几个不同的种类。一本大学教科书说:“这些细胞并不是组成体素和器官的,然而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一种默契,使它们有组织地结合在一起。”9 如果拿海绵在一块布上捣烂,使它透到布的另一边,把它数以百万计的细胞都压开来的话,细胞也能复合,重新构成海绵。海绵能建造极精美的玻璃骨骼。最令人叹赏的一种叫做‘维纳斯女神的花篮子’。

11 关于这种海绵,一位科学家说:“一副复杂的海绵骨骼,例如名叫[维纳斯女神的花篮子]那种由硅石骨针构成的骨骼,看起来简直不可想象。半独立的微生物细胞怎么能合作分泌出千万条玻璃质的针丝,编成这样玲珑剔透的格子花样呢?我们不知道。”10 有一件事我们倒知道:设计者不可能是巧合的机会。

合作关系

12.共生现象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12 一个很常见的情形是:两种有机体看来是设计成要一同生存的。这样的合作关系就是共生现象的例子。某些无花果树和黄蜂要互相倚靠才能繁殖。白蚁能蛀木,却需要借助于体内的原生动物才能加以消化。同样,牛、山羊、骆驼要不是得到活在体内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帮助,就不能消化草的纤维质了。一项报告指出:“牛胃里进行这种消化的部位,容量达到100夸脱(约95升)左右——而每一滴[胃液]都含有100亿个微生物。”11藻和真菌合伙成为地衣;只有这样才能在光秃秃的岩石上生长,开始把石头化为泥土。

13.螫人蚁和金合欢树之间的合作关系引起什么问题?

13 螫人蚁寄生在金合欢树的空心刺里。它们防止食叶昆虫在树上栖身;有藤蔓企图攀树的话,它们就把藤蔓割死。另一方面,树则分泌一种很合蚂蚁口味的甜汁,同时也结出一种小假果作为蚁的食物。到底是蚁先保护树,然后树报之以果;还是树为蚁造果,然后蚁以保护来酬谢树呢?抑或是一切都碰巧同时发生呢?

14.花卉利用什么特殊的物资和装置去吸引昆虫来授粉?

14 这样的合作,在昆虫和花之间十分常见。昆虫给花授粉,花则以花粉、花蜜滋养昆虫。有些花出产两种花粉,一种使种子受精,另一种是中性的,却可供到访的昆虫享用。许多花都有特殊的记号和气味,引导昆虫找到花蜜。在找蜜途中,昆虫就给花授粉。有些花具备触发装置。昆虫一触到装置就会被盛满花粉的花药迎头拍打。

15.美洲马兜铃怎样确保发生异花授粉?这引起什么问题?

15 举例说,美洲马兜铃不能自花授粉,而需要昆虫带来另一朵花的花粉。这种植物的叶呈管状,围绕花朵,叶上有一层蜡。昆虫被花香吸引,降落叶上,随即滑下滑溜溜的叶面,直入下面的小室。在那里,成熟的柱头黏了昆虫带进来的花粉,发生授粉。可是,昆虫被小室里的毛和蜡壁困住,要再过三天,等本花的花粉成熟了,撒在昆虫身上,然后毛才会枯萎,而蜡面的滑道也弯至差不多水平位置。于是昆虫走出来,身上添了新花粉,飞到另一朵马兜铃里授粉。昆虫要留宿三天倒不介意,因为它们大可尽情享用预留给它们的花蜜。这一切都是碰巧发生的吗?还是经过有智力的设计而发生的?

16.有些奥弗里斯兰和提桶兰怎样使自己授粉?

16 有几种奥弗里斯兰(Ophrys),花瓣上有雌性黄蜂的图案,眼睛、触角、翅膀俱备。花还散发出雌蜂处于交配状态时的气味!雄蜂满以为是来交配,结果却只是给花授粉。另一种兰——‘提桶兰’——含有发过酵的花蜜,能使蜜蜂的腿摇摇晃晃;于是蜜蜂失足滑进一桶液体里,而惟一的逃脱办法是从一根棒底下爬出去,爬的时候棒就把花粉撒在蜜蜂身上。

大自然的“工厂”

17.叶子和根怎样合作滋养植物?

17 全世界的粮食直接或间接都是从植物的绿叶来的。可是植物若没有微小的根,就不能发挥功用。数以百万计的小根在土里蜿蜒,每一条末端都装有护罩,而每一个罩子上都有润滑油。水分和矿物就通过滑罩后面的根毛渗进根里,沿白木质内的微细孔道透到叶子。叶子制造糖和氨基酸。这些养分最后布及全树,直到树根。

18.(甲)水怎样由根抽送到叶子?什么事实表明这个系统足够有余?(乙)什么叫蒸腾作用?这怎样促进水的循环?

18 花草、树木的循环系统有一些特点十分稀奇,连许多科学家也觉得差不多是奇迹。首先,水怎么能抽送到离地面数十米高呢?起初根压使水向上渗,但是一到树干,就有另一种机能接替了。水分子因为有内聚力而集结在一起。由于有内聚力,树叶的水分一蒸发,微细的水柱就给抽上来,好像拉绳子般——“绳子”由根及叶,拉上去的速度达到每小时60米。据说,这个系统的抽水力可以应付大约三公里高的巨树!随着多余的水分从树叶蒸发(这叫蒸腾作用),亿万吨水也就通过循环回到空气中,然后再次落下为雨——这个系统真是设计得天衣无缝!

19.某几种根和某些细菌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挥什么重要的功用?

19 这还不止。叶子需要土里的硝酸根和亚硝酸根才可以制造作用重大的氨基酸。这些化合物一部分由闪电和某些游离细菌送进土里。另外,荚果也制造适量的含氮化合物——荚果包括豌豆、三叶草、别的豆形果实和苜蓿。某些细菌钻进这几种植物的根,于是根给细菌以碳水化合物,而细菌则把土里的氮转变、固定成可吸收的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年产大约每公顷220公斤。

20.(甲)光合作用怎样发生?在哪里发生?谁明白其中的过程?(乙)一位生物学家对光合作用有什么看法?(丙)绿色植物堪称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优点?有什么问题值得提出?

20 此外还有更多妙处。绿叶从太阳吸取能,从空气吸取二氧化碳,用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制造出糖和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发生在称为叶绿体的细胞体里——它们如此细小,以至句末的句号也能容纳超过40万粒。科学家并不完全明白这个过程。一位生物学家说:“光合作用牵涉到大约70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它的确是奇迹。”12 有人把绿色植物誉为大自然的“工厂”——美观、宁静、不造成污染、产生氧气、推动水的循环、给全世界供应食物。这是碰巧发生的吗?这种论调真的可信吗?

21,22.(甲)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说了什么话为自然界的智慧作证?(乙)在这件事上,圣经作出什么推论?

21 有些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觉得这种论调难以置信。他们在自然界中觉察到智慧。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利肯虽然相信进化,却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这样说:“我们的结局,有神明布置好了。……在我看来,纯粹的物质主义哲学是愚昧的巅峰。历代智士无不目睹足够明证,而至少态度虔诚。”他在演词中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说他“对于大自然所显露的灵慧,连最微末的部分,也只是虚心地尝试理解而已。”13

22 设计的证据在我们四面八方,品类无穷、错综复杂得令人惊叹,显示出超凡入圣的智慧。圣经也表达了这个结论,指出设计的功劳应当归于一位创造者;他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

23.诗篇作者表达什么合理的结论?

23 在我们四周的生物里,设计的证据如此浩瀚,假如说这尽是盲目巧合所致,似乎是“无可推诿”的了。所以,诗篇作者把成就归功于睿智的造物主并非不合理:“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那里有海,又大又广,其中有无数的动物,大小活物都有。”——诗篇104:24,25。

[第151页的精选语句]

“光合作用牵涉到大约70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它的确是奇迹”

[第148,149页的附栏或图片]

种子的奇异设计

种子成熟待发!

植物有种种色色散播种子的精巧设计!兰籽轻如浮尘。蒲公英的种子装有降落伞。枫树的种子长有翅膀,能像蝴蝶般振翼而去。有些水栽植物给种子装上充气浮囊,可以浮游而去。

某些植物有豆荚,会倏地爆开,把种子发射出来。榛子的种子很滑溜,先被果实挤住,然后弹出来,好像小孩用拇指和食指弹瓜子一样。喷籽黄瓜利用水力学原理。黄瓜生长时,瓜皮向内越长越厚,流质的瓜心压力越来越大;种子成熟时,压力大到连茎也爆出来,俨如瓶子的软木塞一般,于是种子也发射出来。

[图片]

蒲公英

枫树

喷籽黄瓜

能测录雨量的种子

某些沙漠年生植物的种子,非等到下了10毫米以上的雨不发芽。它们看来还知道水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如果是从上而下的雨就发芽;如果是从下面渗上来的水却总不发芽。泥土里含有一些盐类物质防止种子发芽。只有下雨才能把盐滤去。由下面吸上来的水不能把盐滤清。

这些沙漠年生植物要是在小雨过后便开始生长,那就会死的。必须下一场大雨,泥土才贮够水分,到天旱时保护植物。所以它们待雨而长。巧合——抑或设计?

籽微树巨

体积最小的种子之一竟然包孕着地球上最巨大的生物——硕大无朋的红杉树。它能长至100米高。在离地1.2米处,树的直径可达10米。光是一棵树的木材已足够建造有六个房间的房子50幢。60厘米厚的树皮含有驱除昆虫的鞣酸,而且质地松软、由纤维构成,防火力和石棉不相上下。树根占地1.2至1.6公顷。寿命超过3000年。

可是千千万万散落如雨的红杉种子比针头大不了多少;种子周围长出小翼。渺小的人站在红杉底下,只能默默举目,凝望古树参天的巍峨景象。如果认为这么雄伟的巨树和包孕它的微细种子并不是经过设计制作而成的,那说得通吗?

[第150页的附栏或图片]

歌艺奇才

模仿鸟以善拟物声见称。有一只鸟在一小时内模仿了55种别的鸟鸣声。但是最叫人屏气凝神的还是鸟儿自谱自唱时那悠扬动听的嗓音。这样的歌声当然远远超越了宣告领空范围所需的几下简单啼叫。这岂不是为鸟儿的享受——和我们的乐趣而安排的吗?

南美洲的鹪鹩同样令人叫绝。交配的两只鸟善于二重唱;某些别的热带鸟也有这个本领。它们的演唱功夫不同凡响,就如一本参考书所说:“雌雄和鸣时可能同声唱出数曲,也可能交替唱出不同的曲子或者同一首曲子的不同部分。它们可能这么合拍无误,以至全曲听起来正像一鸟独唱。”a 雌雄双偶以婉转缠绵的歌曲互诉心声,多么美妙啊!这只是意外发生的事情吗?

[第142页的图片]

必须有设计者

无须有设计者?

[第143页的图片]

细微植物的玻璃骨骼设计

硅藻

[第144页的图片]

放射目:细微动物的玻璃骨骼设计

‘维纳斯女神的花篮子’

[第145页的图片]

许多花都有路标引导昆虫找寻隐藏的花蜜

[第146页的图片]

某些花有蜡面的滑道,可以困住昆虫,完成授粉

这种兰怎么会有雌性黄蜂的样子?

[第147页的图片]

据说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可把水抽送到3公里高的树颠!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