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创制者的历史源远流长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它在水面漂浮。海洋上的浮游生物有六成都是这种有机体。“浮游生物”一词的意思是“四处漂流的生物”。有人认为这些浮游生物是“太细小和柔弱,没有什么作为,只是随水漂移而已”。
这些生物也许细小,却绝非柔弱。当暴风雨将海洋深处的养料搅动时,这些被称为硅藻的单细胞藻类生物便会狼吞虎咽。不到两天,它们的数目已加增一倍;而它们所生产的玻璃也相继多出一倍。《生命——从何而来?进化抑或创造?》一书便详细论述这点: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有机体,它从海水中吸收硅和氧而造出玻璃,用来筑成微小的‘药丸盒’盛载叶绿素。一位科学家对于硅藻的重要和美丽赞赏道:‘海中一切生物所需要的食物,有九成是由这些藏在宝盒里的绿叶出产的。’硅藻的食物价值大部分在于它的油,而这种油同时也有助于硅藻在水面附近浮游,让其中的叶绿素可以多晒太阳。
“同一位科学家说,硅藻那些精美的玻璃盒子装饰,原来‘形状千奇百怪——有圆形、方形、盾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而上面总有精雕细镂的蚀刻几何图案。这种刻在纯玻璃上的细工装饰,手艺如此工巧,以至人的一根头发,也要纵长地切成四百条丝才可以挤进缝隙里。’”——第143-4页。a
在海洋的浮游生物中,另一种细小而又多采多姿的便是放射目;这些细小的原生动物也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硅和氧制造玻璃。它们可以每20一群或更多的齐集在针头般大小的位置上,而且彼此不会碰撞。人实在很难以恰当的言词去形容这些生物的产品,它设计得确实精妙复杂、巧夺天工;它甚至比硅藻更胜一筹。请仔细看看本文的附图,你会发觉一个放射目附有三个重叠的球体,像俄罗斯的玩具娃娃一般;其上有许多刺状般突起的细胞质,从玻璃骨骼的小孔里伸出来捕食。一位科学家这样评论说:“对这个超级建筑师说来,只有一个网状半球体绝对不行;必须有三个网织品般的玻璃半球体,一个套一个才行。”
海绵也能建造玻璃骨骼,最令人赞叹的一种叫做维纳斯女神的花篮子,它在19世纪初叶被人带到欧洲,由于这些海绵设计如此玲珑剔透,遂成为动物学上的珍藏。后来人才发现这绝非罕有的东西,刚相反,“在菲律宾宿务岛的海床,以及日本沿岸200至300米的深处都像地毡般满布这些海绵。”
一位科学家觉得它的设计简直精妙莫测。他赞叹不已说:“一副复杂的海绵骨骼,例如名叫[维纳斯女神的花篮子]那种由硅石骨针构成的骨骼,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半独立的微生物细胞怎么能合作分泌出千万条玻璃质的针丝,编成这样玲珑剔透的格子花样呢?我们不知道。”
海绵本身也不知道。它没有脑袋,纯粹受编制好的程式所支配。但谁是程式的编制者呢?不是人。当时人尚未存在。
人在玻璃历史上所担任的角色
但现在人已经出现,而且显然在制造和使用玻璃方面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玻璃在我们四周简直无处不在。你的窗子、眼镜、电脑屏幕、餐具和数以千计的其他物品都是用玻璃造成的。
由于玻璃用途广泛,美观精巧,所以深受大众欢迎。虽然它容易破碎,但却有许多不同的优点。它依然是贮存食物的好工具。因为它不会像金属器皿般令食物附上金属气味。有些玻璃器皿甚至可以用来煮食。你一定无法想象,你最爱光顾的餐馆竟会用胶杯来为你奉上美酒的。
约伯将玻璃的价值与黄金相提并论。(约伯记28:17)在约伯的日子,玻璃肯定没有今日那么普遍,但可能在一千多年前已有不少人使用。
造玻璃的技术后来亦渐渐传到埃及。埃及人使用的是一种称为核心造型法。他们会先用黏土和动物粪便做出一个有形的核心来,然后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一边滚动这个核心,一边将玻璃融液倒在它的周围,并且固定其形状。然后再在表面拉上一丝丝晶莹色彩的玻璃线,造出不同的花样来。待玻璃冷却后,便用尖锐的工具将黏土核心挑走。这种方法固然古老,却生产出不少精细雅致的玻璃物品来。
过了相当时间,吹玻璃这种新方法为玻璃制造业掀起了一场新革命。这种技术大概起源于地中海东部沿岸;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人手制造玻璃的主要方法。经验老到的吹玻璃匠只需用一条空心的棒,便可以很快将聚结在末端的一团玻璃融液吹成复杂精巧、形状匀称的器具来。此外,他亦可以将玻璃融液吹进模子里。耶稣在世的日子,吹玻璃这个行业仍在它的摇篮时期。
由于吹玻璃技术不断创新,加上得到强大的罗马帝国支持,玻璃产品逐渐更为大众所接受;从此玻璃产品便不再是贵族和富豪的专利了。随着罗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玻璃制造技术亦在许多不同的国家里普及起来。
直到公元第15世纪,欧洲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威尼斯已成了欧洲主要生产玻璃器皿的地方。威尼斯的玻璃工业主要集中在穆拉诺。威尼斯的玻璃匠虽然备受尊崇;但他们是不准离开穆拉诺岛的。目的是要避免宝贵的工业秘密外泄。
气派不凡的威尼斯玻璃器具使玻璃升价十倍,但制造玻璃却绝非一件轻省的工作。《玻璃简史》引证了1713年出版的一份刊物,其中详述这件工作说:“工人上半身裸露的在严寒的天气下不断站在炽热的火炉旁边,……他们两眼变得干瘪;眼的功能……也被高温所破坏。”玻璃匠后来则用旋转的轮子和磨粉来打磨玻璃制品。
创意无限
在玻璃的历史上,英国一地特别受人刮目相看。一位英国的玻璃匠在1676年成功研制和改良生产铅玻璃的方程式。借着在玻璃中加入氧化铅,于是造出了一些坚固耐用、晶莹通透,而且够分量的玻璃来。
维多利亚女皇的日子正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当时英国也是一个主要的玻璃生产国。尤其令人触目的是在1851年于水晶宫举行的大型展览。这是首次的世界展览,所以吸引了将近90个国家的手工艺品生产商参展。虽然玻璃展品是当时的主要特色,但水晶宫本身,以及其中央部分的那座高达8.2米的玻璃喷泉,则成了大众的焦点所在。这座巨大的建筑物共用了大约400吨玻璃片;30万块人工吹成的窗格玻璃。
然而,玻璃业的另一次重大转变是在美国发生的。因为在1820年代,压模机开始面世。《玻璃简史》一书评论说:“利用压模机,两个稍有经验的工人的产量已等于三至四个熟练的吹玻璃匠所生产的四倍。”
到20世纪初叶,一套自动吹瓶机在美国面世。1926年,宾雪法尼亚州一间工厂便采用了这样一套自动设备,结果在一分钟内生产2000个灯泡。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家都深受玻璃具有的艺术价值所吸引,于是创出了许多不同设计的玻璃产品来。
玻璃确实是一种奇特非凡的东西。除了家居用途之外,请看看许多与之有关的仪器,例如哈勃天文望远镜、摄影机镜头、光学纤维的通讯器材和化学实验室里的仪器等都有玻璃的踪影。诚然,玻璃也许易破易碎,但却用途广泛、美观实用。
[脚注]
a 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发行。
[第25页的图片鸣谢]
Top and Bottom: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第26页的图片鸣谢]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