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4
善用问题
问题能引发回应,或在口头上,或在心里,因此能使听者更加留心。提问既能打开交谈的机会,也能让双方交流思想、分享心得。演讲或施教时可运用问题引起兴趣,跟人推理,强调论点。恰当的问题能够激发思考,这样听者就不致不假思索地听。想想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然后提出适当的问题,好达到目的。
引发交谈 传道时,要找机会鼓励别人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很多传道员只是问别人“你有没有想过……”,就成功地跟对方交谈起来。他们只要提出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就准能叫住户更乐于跟他们交谈。即使住户从没有想过那个问题,这仍可能会引起他的好奇心。无论你用什么传道话题,你都可以这样问:“你对这点有什么看法?”“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你相信这件事吗?”
当一个埃塞俄比亚宦官朗读以赛亚的预言时,传福音者腓力上前去,问他:“你所读的,你明白吗?”(使徒行传8:30)腓力提出问题,结果有机会向宦官传讲有关耶稣基督的真理。今天,有些传道员也用类似的问题,找着不少渴望认识圣经真理的人。
你让别人表达意见,别人就会更乐意聆听你的话。你提问以后,要留心聆听对方的回答。无论别人怎样回应,你也要说话仁慈,不要诸多批评。只要可能,就衷心称赞对方。有一次,耶稣见一个抄经士“答得聪明”,就称赞他说:“你离上帝的王国不远了。”(马可福音12:34)即使你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你也可以谢谢他表达意见。也许你能够从他的话看出,你必须考虑到他的某个想法,才能有效地向他讲解圣经的真理。
带入要点 无论你是向一群人说话,还是跟一个人交谈,都要设法用问题带入要点。你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听者所关心的。你也可以运用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发别人的好奇心。你提问以后,稍作停顿,听者就会更留心聆听你接下来的话。
有一次,为了带入要点,先知弥迦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问人该献什么给耶和华,接着又问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假定了一个答案。这些问题促使读者注意接下来一个很有见地的结论。(弥迦书6:6-8)在施教时,你能够运用类似的提问方式吗?不妨试试。
跟人推理 我们可以用问题跟人推理,让人看出我们的论据合乎逻辑。玛拉基书1:2-10表明,耶和华谴责以色列人的同时,也用问题跟他们推理。耶和华先对他们说:“我爱你们。”以色列人却辜负了上帝的爱,于是上帝对他们说:“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耶和华接着指出,以东人作恶多端,所以他使以东荒凉,不再爱他们。为了表明以色列人多么忘恩负义,耶和华又举例又提问,有些问题仿佛是由不忠的祭司提出的,有些则是耶和华向祭司提出的。这番对话激动人心,令人深思。其中的论据无可反驳,当中的信息令人难忘。
有些讲者也善用问题跟人推理。听众虽然无需实际回答,却能在心里回应,仿佛跟讲者对话一般。
我们主持圣经研究时,通常会请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而不是把课文里的答案读出来,得益就会更大。你也可以运用额外的问题,以亲切仁慈的语气跟学生推理。当你问及主要的论点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圣经回答。你也可以问学生:“这些资料跟之前讨论过的那个要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资料十分重要?你认为这些资料该推动我们做些什么?”我们这样问学生,比直抒己见和长篇大论好得多。这样,你能够帮助学生用“理智”敬拜上帝。——罗马书12:1。
如果学生未能明白某个论点,我们要有耐心。他可能正在对比你所说的和他多年来所相信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课题也许有所帮助。有时你可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跟他推理就行了。不妨多用经文,举出例子,打个比喻,以及运用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细想你提出的论据。
探悉对方的真正想法 有些人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说出心底话。学生可能只是把他们认为你想要的答案说出来。因此,要明辨隐情。(箴言20:5)你可以像耶稣那样问问对方:“你相信这件事吗?”——约翰福音11:26。
有一次,很多门徒听了耶稣的话就心生反感,舍他而去,于是耶稣请使徒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耶稣问他们:“难道你们也想走吗?”彼得把自己和其他使徒的想法表达出来,说:“主啊,我们还归附谁呢?你有永生的话语啊。我们已经相信,也知道你是上帝的圣者。”(约翰福音6:67-69)另一次,耶稣问门徒说:“众人 说人子是谁?”耶稣接着请门徒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你们呢?你们 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16:13-16。
在主持圣经研究的时候,你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你可以问学生:“对于这件事,你的同学(或同事)有什么看法?”然后再问:“你 又有什么看法?”你知道了学生的真正想法,就能针对他的需要施行教导,给他适当的帮助。
强调论点 问题也可以用来强调论点。使徒保罗在罗马书8:31,32就用了反问来强调论点。他说:“既然上帝支持我们,谁能反对我们呢?上帝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吝惜,反而为我们众人舍了,难道不会把其他一切,连同他的儿子一并惠然赐给我们吗?”请留意,保罗在这里反问了两次,每次都先说出一个事实,然后用反问进一步推论。
先知以赛亚宣告了耶和华对巴比伦王的判决以后,就肯确地说:“万军之主耶和华定了旨意,谁能推翻呢?他的手已经伸出,谁能收回呢?”(以赛亚书14:27)以赛亚通过反问强调上帝的判决是无可置疑的,他并不期待听者回答。
揭发谬误 精心构思的问题也能有力地揭发谬误。耶稣在医治一个男子之前,问法利赛派和通晓律法的人:“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耶稣把男子医好后,再问他们说:“你们当中有谁在安息日见儿子或公牛掉进井里,却不立刻拉上来呢?”(路加福音14:1-6)耶稣并不期待他们回答,他们也无言以对。耶稣的问题揭发了他们的错误想法。
有时甚至真基督徒也会有错误的想法。公元1世纪,哥林多有些基督徒竟控告弟兄,闹上法庭,其实他们本应自行解决彼此的纠纷才对。使徒保罗怎样处理这件事呢?他提出一连串尖锐的问题,去纠正他们的想法。——哥林多前书6:1-8。
常言道“熟能生巧”,只要你再三练习,就能懂得善用问题。但要记住,向人提问时,要恭恭敬敬。如果对方是个长者,是你不大认识的,或是政府官员,你就更要尊敬对方。要善用问题,吸引人聆听圣经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