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安慰傷心的人
我們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大刺激受而亟需幫助的人士。那末我們應該說些話或做些什麼事去安慰他們呢?當朋友受到傷害或痛失親人時,我們都想竭力加以安慰,可是怎樣做才好呢?例如你若寄一封信或明信片去慰問別人,說些什麼話才能使傷心的人獲得真正的安慰呢?
許多人在安慰傷心的人時都會手足無措,他們在面對憂傷或死亡時感覺侷促不安,以致時常覺得無話可說或不知所措。其實,預先知道遭遇此種困難時應該怎樣應付可說是對安慰者的一種安慰。
對憂傷的人最大的幫助是分擔他的憂傷。這件事並不如許多人所想像的那麼困難,倘若你平素已經充滿同情心,那不過是表現你的本色而已。你的在場即已使憂傷者感動和感激了。
可是,對許多人說來,將內心的感情宣之於口,並不容易。他們有時只是訥訥不語或只說一兩句話。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真正的同情時常只需握一下手或擁抱一下便可以表達出來。
遭喪的人若想談論死者,讓他們談論好了;事實上應該鼓勵他們如此行。當他們談話時,膽怯或寡言的人正好有機會鼓起勇氣說些勉勵和安慰的話。有時使遭喪者最感覺安慰的並不是安慰者所說的話而是他們的作伴。
善解人意
安慰傷心的人時,了解與同情應該相輔而行。富於安慰的聖經演講可以幫助傷心的人逃出包圍他們的沉默,上帝的溫暖思想在這樣的場合裡對人有很大的激勵和振奮作用。可是凡事都不可忘記中庸之道。
有些醫院勸人要輕鬆一點,可是這也必需適度。一個心情沉重的人可能無法欣賞幽默感。時常一下親切溫暖的握手和一兩句勉勵的話便夠了。輕鬆的妙語有時會被人誤會。居喪的人可能以為安慰者對他的傷慟毫不知情。因此要了解對方。
分擔別人的憂傷時你必須將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來。當耶穌基督探訪拉撒路的家人時,他並不覺得需要抑制感情。不,他潸然淚下。(約翰福音11:35)由衷的眼淚可以使居喪者知道別人也有同感。眼淚不但能表示感情,同時也表示了解。
基督徒都應該富於同情心。事實上,聖經吩咐他們要『存憐憫恩慈的心。』(歌羅西書3:12)他們流淚是很正常的事。一個知己朋友對一個感覺極其淒涼的人說:「想哭便哭吧,可是不要堅持躲起來哭。」他們於是一起坐下,有時談話有時沉默。間中流淚和嗚咽。居喪的人後來說這位知己朋友的沉靜、同情的態度給予她所需的力量。「她所沒有做的事和她所做的事給予我同等的幫助,」居喪者說。「她沒有勸我不哭;她沒有喋喋不休地企圖使我分心……她僅是留在我身邊去支持我,這實在使我永誌不忘。」她沒有被流淚所嚇倒,也沒有對此感覺侷促不安。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她那沉靜的態度表明她知道如何分擔別人的憂傷和給予真正的安慰。
提出堅定的鼓勵
一位大感傷痛的新寡婦人從她的醫生對她所說的話得到很大的幫助。幾個月之後她說:「我的醫生認為應該提醒我——很嚴肅地——我的處境並無獨特之處;許多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曾經體驗過孤苦無靠、身心受挫和失去生活樂趣的滋味。『最重要的是』,他說,『不要以你的傷心為恥。你是個血肉之軀。應該為此感謝上帝!』許多居喪和失意的人應該有人提醒他們這件事實。堅定的勸告時常是鼓勵的一個來源。
顯然在使徒彼得的日子基督徒需要同樣的勸告。彼得寫信給受過很多苦難,並且會遭受更大苦難的基督徒說:「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親自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5:9,10)這種鼓勵的勸告在今日也非常合時,基督徒可以用這些話提醒在苦難中的同工。有時堅定的態度乃是仁慈的一種表現,結果可使人得到強化和力量。
運用聖經
合時地討論聖經中富於鼓勵的應許可以造就那些大感哀傷的人,基督徒可以設法將傷心的人的思想從當前的悲劇引到以前與死者一起享受的快樂時光之上。上帝應許在將來使地球成為樂園的希望也可以提出來討論。(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4,5)傷心的人通常可以從上帝的思想獲得安慰。若衷誠地將其提出來,它們是可以深入人心的。
《「凡事要察驗,善美的要持守」》這本書的第142頁在「死亡」的標題之下輯集了許多經文,對於這種場合非常有用。在次標題「死亡的原因」之下列出許多經節表明上帝造人是要人活著而非死去,上帝曾警告人不可踏上導至死亡的途徑,在另一個次標題「死者的情況」之下則有許多經文指出死者在墳墓裡是毫無知覺的。在另一個次標題「從死亡得救」之下,有許多聖經證據表明被贖的死者,無論善惡,都會被上帝的大能所復活。這些都是可以幫助傷心者的資料。
幫助憂思的人
沒有人應該將別人想獨處的願望置之不理,特別當別人悲傷時為然。有時傷心的人喜歡孤獨,別人亦應該讓他孤獨,而一位好朋友通常能夠將孤處的真正需要和不健康的憂思分別清楚。人在精神上大受刺激之後常有一種傾向是,不想向別人吐露心曲,以免更加煩惱。但有時朋友為了傷心人的好處而非侵入這個領域不可。
例如,有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的先驅傳道員敘述她在丈夫忽然去世之後的經驗說:「在我丈夫逝世之後,我曾考慮應否照常去王國敘會所參加敘會及坐在慣常的座位上。在所有地方之中,王國敘會所是與我丈夫關係最密切的地方。他曾在小組裡擔任僕人許多年。我私下認為,我不去參加敘會是別人所完全了解的,也許有些人甚至期望我這樣行。可是有一種本能告訴我要勇敢地正視生活的難題。我多麼慶幸當時有幾位基督徒弟兄前來堅邀我一同到王國敘會所去。這件事使我有力量去做我知道是對的事,憑著個人的力量是決然做不到的。」
一位受過幫助的女子說:「幫助我的那個朋友在我叔父逝世之後拉我去超級市場陪她買東西。我非常感激安娜不理會我堅決的抗議。」這幾個經驗表明,傷心的人必需面對新的生活,愈快如此行對他們愈好。可是,許多時他們需要朋友的幫助以免過度沮喪和憂傷。
朋友、親戚和親者在憂傷的時候都自然會表示關懷。這是應該和正當的。傷心的人應該接納親友的關懷所流露的愛心。我們有許多朋友都會在我們遭遇煩惱憂傷的日子表現愛心和關懷以幫助我們。很多人來和我懇摯地握手及表露自然的同情。王國敘會所的許多家庭所流露的如潮愛心使我們大感幸福。我現在知道對任何傷心的人的醫治過程其實始於我們不加以抗拒的那一時刻,一位受過極大刺激的人說。這是我們都可以自其得益的一個教訓。
安慰孩子
痛失怙恃的孩子會特別敏感而需要溫柔慈愛的照顧。在憂傷的時候孩子所得的安慰可能主要來自知道自己不但為人所愛,而且也為人所需。一位主婦說她為了掛慮她那十歲大的兒子而不得不稍抑悲懷。在另一方向,兒子也因聽到母親的一句話而鼓起勇氣來:「你現在是家中的男人了,你必須在母親傷心的時候勇敢地鼓勵她。」這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於是努力表現男子的氣概。這幫助他負起自己的責任。
三個孩子在父母遭遇汽車失事亡故之後因聖經提出的復活希望而鼓起勇氣來。他們全心信賴上帝將死者復活的應許,因而在遭受這件慘事時不致過度傷心。女兒時常告訴同學她會在父母復活時與他們相見,她的信心使聽見的人大感驚奇。她的親戚朋友也加以援手而仁愛地照顧他們,找些事給他們做及對他們表現關懷和愛心。
因此,要敏於與孩子們討論上帝的道中關於復活和重建樂園的應許以鼓勵他們。他們小小的心靈和頭腦會大感興趣。你也會因為看見他們堅定的信心而得到鼓勵。孩子們會從啟示錄21:4所載的話大感安慰,它說上帝會「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你需要將這種充滿希望的應許向孩子再三提及,因為他們忘記得很快。他們對這些經文也永不感覺厭倦,他們每次聽到時都會大感喜樂。
寄出明信片和書信
今日,由於生活的繁忙,愈來愈多的人喜歡到商店購買問候的明信片。明信片和書信無疑是表達哀思和同情的正當方法。每項關懷的表現、每次的探望、每張明信片、每封書信、每個電話都能幫助心情沉重的傷心人。這使他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而特別從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撥出時間對他們同情。以這種方式安慰傷心者的人表示他們願意分擔別人的憂戚。
除了寄出印上安慰之詞的明信時之外,許多人都喜歡添上一兩句表達自己心曲的話。可是說些什麼好呢?對許多說來,將內心所感寫下來是件困難的事。有人甚至連簡單的思想也難於下筆。在明信時或信上寫些什麼好呢?只要促使你寫信的仁愛思想寫下來便行了。你親自寫的幾個字,以你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比世上一切商業化的美麗措辭更有份量,更溫暖和更有意義。它們是你的言詞,你的思想,你的感情;這便是重要的東西。「我不善辭藻」,有一封信一開頭便這樣說,「我只想說,你父親是我最好的朋友,學校裡每個孩子都尊敬他。」收到這封信的家庭喜歡這封信過於所收到的一列明信片和其他商業化的問候卡。何以故呢?因為這是寫信的人以自己的辭句將發自內心的溫暖情感寫下來。
繼續表現體貼
真正的安慰不僅限於幾日而已。它時常需要展延一段時期,直至居喪者完全復原為止。有人曾說:「居喪的人通常四周都圍滿了親友和受到各種各式的安慰——在開始時。可是幾個星期之後又如何呢?開頭打擊的麻醉作用已經過氣了。使他忙碌不堪的喪事已經辦妥了。朋友們都各為自己事務而星散。他被人冷落得太快了。」最初幾天群集在他四周的親友在那裡呢?他現在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安慰。他內心感覺非常寂寞與空虛。因此,合時的電話、晚餐的邀約、不時的探問、一束鮮花,都是喪事過後幾星期和幾個月間最適當不過的幫助。
朋友們可以怎樣繼續表現體貼呢?他們可以邀請居喪者參加他們的活動,帶他一同旅行,請客時將他包括在內等。助人料理一點家庭雜務或代人購買東西可能需要你花點時間或精神,可是所得的酬報是無法忘記的。這種安慰對傷心的人有很大的醫治作用。這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可喜效果。居喪者有許多事情需要辦。也許你可以分擔一點或負責運送。每個喪失過親者的人都可以作證,在起初蜂湧而來的慰問者離去之後幾個星期的寂寞歲月中,這種體貼的舉動在他們心裡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
因此安慰傷心的人不是僅去探訪一次或寄張明信片便夠了,反之要繼續表現出自愛心的關懷和照顧,使傷心的人恢復堅強而過著正常的生活,並為此榮耀和讚美耶和華這位「賜人各樣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