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0 2/8 12-15頁
  • 從挪亞的方舟到澳洲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從挪亞的方舟到澳洲
  • 警醒!1970
  • 小標題
  • 並不支持進化論
  • 未必優越
  • 擇地而棲
  • 牠們如何抵達澳洲?
  • 瀕於絕境
警醒!1970
《警》70 2/8 12-15頁

從挪亞的方舟到澳洲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當十八世紀的英國探險家,詹士·科克踏上澳洲東岸時,他所作的貢獻不僅限於為英國發現了一個大洲。他不只溝通了大洋,而且溝通了動物界的一個鴻溝。他發現這一洲的動物與「舊世界」的大異其趣。

將澳洲和歐、亞、二洲隔開的海洋也成為將這些地方的動物種類隔開的鴻溝。這種分隔是基本上的。它牽涉到動物中主要類別的整個生活方式。

在澳洲的動物當中可以發現世上屬於所謂有袋動物類的哺乳動物的大部份。這些動物將幼獸放入袋裡攜帶在身。澳洲有過半的土生動物都屬於有袋動物。幼獸在出生時十分細小,而且發育未全,因此牠們爬入母親的袋裡,接受餵飼直至發育齊全為止。例如袋鼠、袋熊、塔斯梅尼亞狼、無尾熊,及其他好些動物都是澳洲土生的有袋動物類。

其他大洲的哺乳動物主要是胎盤類,它們的幼獸在母親腹中受母親的胎盤所飼養。

並不支持進化論

當科克在1770年發現澳洲時,達爾文還未提出他的進化論學說。後來當他提出這理論時,他舉出澳洲的有袋動物和世界各地的胎盤動物之間的分別作為支持進化論的證據之一。

此種假設的證據如此廣泛地被人接納,以致你很難找到一本討論澳洲動物的書不將這項假設視為理所當然。例如《一個大洲在危險中》這本書的序言說:「60,000,000年來有袋動物[在澳洲]朝著成千種不同的方向進化以適應這個洲所供應的每種食物。結果牠們變成與地上的任何生物均不相同。」

在這件事上,一般進化論家的學說不外是:胎盤動物,據他們說,比有袋動物進化得較高。由於這種優越,牠們得以在其他各洲的大部份地方趕絕了有袋動物。但澳洲由於無法跨越的海洋將其與「舊世界」隔離,遂阻止了胎盤動物的進攻而讓有袋動物存留下來。他們聲稱若非這幾個大洋的阻隔,則袋鼠和其他的澳洲有袋動物早已胎盤動物消滅了。因此他們辯稱,有袋動物並沒有經歷過在其他大洲上使胎盤動物大佔優勢的那種進化。

可是何以進化的過程在地球的一部份繼續發生,在另一部份卻陷於停頓嗎?何以胎盤動物在北美和歐洲繼續進化,但在澳洲卻停止了呢?

證據表明在歷史的早期胎盤動物確曾在澳洲大陸上生存過。既然如此,為什麼牠們不發揮其「優越」而將有袋動物滅絕呢?據說有袋動物和胎盤動物在數目上曾經相等。若然為什麼「適者生存」的律則沒有發揮作用,使胎盤動物在鬥爭中獲得勝利呢?這種推理將進化論的弱點暴露無遺。

未必優越

胎盤動物在生存競爭上未必會佔優勢,從以下關於一種鼠和一種貓的資料可以見之;兩者都是有袋動物,意即雌獸均長有一個小袋。請留意這些有袋動物與胎盤動物中的鼠和貓互相比較有什麼結果。《自然生物叢書:澳洲的土地與野生動物》報導說:

「若將鼠形的有袋動物與真正的鼠[胎盤動物]放在同一個籠內過了一夜,[胎盤類的]齧齒動物在早晨只剩下一副皮,好像由巧手的剝皮者所剝下一般。虎貓[有袋動物,大小與家貓相若]曾被發現在一場惡鬥中殺死一頭胎盤類的大雄貓,甚至連狗也不敢向牠進犯。」

其他能與大小相若的胎盤動物一決雌雄的有袋動物尚包括塔斯梅尼亞惡魔,狼,mulgara和tuan等,甚至性情溫和的袋鼠在被迫時也是不好欺的。

擇地而棲

有些人認為同一族類的動物若是分居異地便會自成一族或進化各異,這種見解亦不真確。例如我們發現同一種鱷魚分別生長於兩處遙遙相隔的地方:美國的科羅烈達州和中國的楊子江。但牠們沒有進化成不同種的生物。兩者仍然是鱷魚。甚至最鹵莽的進化學家也不敢辯稱牠們是碰巧進化成同一模樣的。

鱷魚在這些地方棲身只因環境適合其需要。其他的族類亦然。為了這個緣故,駱駝喜歡沙漠,洛磯山羚羊喜歡多石的山。同樣地海象、海牛、犁牛和無數其他的動物都憑著本能的指引定居於最宜於牠們生活的地方。澳洲的有袋動物亦不例外——澳洲的環境最適合牠們。

澳洲有什麼東西這樣適合袋鼠和其他的同族動物呢?原因是:澳洲大部份的地方均十分乾燥。它對袋鼠很適宜,因為袋鼠在少水或無水的地方,較易繁殖。日開牠躲在蔭下。黃昏或晚上則出來覓食。牠可以從所吃的草或樹葉獲得身體所需的水份。正如某些植物和動物可以在沙漠繁衍,各有獲得及保存水份的方法,在澳洲乾燥地方的袋鼠也一樣。

牠們如何抵達澳洲?

倘若澳洲的有袋動物不是某種特別進化的產品,那末牠們怎樣抵達澳洲呢?如果挪亞的方舟所載的人類和動物在現今東方的土耳其地方著陸,我們怎會在離此極遠的地方發現這些有袋動物,即使澳洲的環境十分適合牠們的需要呢?牠們怎會去到這麼遠的地方呢?既然今日沒有陸地通往澳洲,牠們又怎樣渡過印度洋或太平洋呢?

從挪亞方舟出來之後,地球上最多才多藝和擅於適應環境的生物,人類,終於散佈到地球各處居住。很少環境和氣候是人所不能適應的,即使環境和氣候並不特別適合人。

可是,各類的動物都繼續尋找,直至找到適合牠們的棲身之所為止。有些動物,例如牛,分佈得很廣遠,因為許多地方均適合其需要,其他如鱷魚,則定居在相隔很遠的地方。另一些生物要求較苛,則只能定居於可以生存的地方。間中有單獨或成群的動物由於不能發現適當的環境而滅亡,其化石在距其同類的生活地點極遠之處被人發現。

動物為了找尋合適的居所而遷移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動物世界的奇觀與奧祕》一書論及許多遷移的故事,例如白鷺從亞洲遷往美國,麋遷往加拿大和亞拉斯加,北美的麝鼠移居歐洲,鶃遷往加拿大,土狼入居紐約,鰵魚遷往冰島的河流——這些地方都與牠們平時的居所距離很遠。此書在結論中說:「因此,當人類考慮向太空移民之際,許多種野生動物正在我們這個古老的行是上找尋新的棲身之所。」因此,我們豈不是很有理由推斷,動物從挪亞的方舟出來之後便本能地散佈四周以找尋適合牠們所需的環境嗎?

可是,你也許會提出異議,像袋鼠這樣的動物怎能橫渡將澳洲和其他地方分開的大洋呢?我們有很充份的理由相信牠們其實不必渡過大洋。有一艘美國的研究船,海洋記錄號,曾在澳洲西岸對開之處考察大洲的崖路,其目的是要找尋證據來支持或反對大洲移動的學說。這個學說認為曾一度各大洲是相連的,後來才截斷開來。

《科學美國》在1968年的四月刊報導說:「經過多年的爭辯,現在有許多證據都表示現今的幾個大洲曾經一度合為兩個大陸。」它並且聲稱:「有很堅強的證據表明在澳洲和印度之間曾有一條連系。」雖然現在這些大陸經已分開,但曾有一個時期可能有些陸地橋梁貫通許多地方。例如西伯利亞和亞拉斯加之間曾一度是連接起來的,印度與澳洲亦然。從馬來亞向南伸展的一連串島嶼和淺海,包括印尼和新幾內亞,很可能一度形成過一條連接澳洲的陸地橋梁。

瀕於絕境

在一段也許延續許多世紀的長時間中遷徙了幾千哩之後,早期的澳洲動物在此定居下來而大量繁殖。可是很不幸地,在過去兩世紀中牠們的寧靜一直被最嗜血的動物——人——所侵犯!

曾經一度被有袋動物視為理想居所的環境正在急劇改變,特別自手持獵槍的居民出現以來。事實上,澳洲有許多種動物已經絕跡了,還有些亦瀕於絕境。

《西澳洲人》在1967年五月廿三日所載的一項新聞報導說:「塔斯梅尼亞的獵人獵殺1,000頭小袋鼠。」這篇文章指出:「昨日有兩名獵人在塔斯梅尼亞東北礦區阿娃哥鎮每年一度的慈善狩獵中殺死了1,000頭小袋鼠。小袋鼠被殺後,獵人將其兩隻前爪斬去作為被殺的證據。許多動物在灌木叢中被擊傷。……昨日狩獵所得的利潤——約美金400元——將充作購置當地州立學校體育用品之用。」

同一報章在1967年十一月十三日另有一文章指出袋鼠所面臨的險境,說:「最近有一隊科學家從坎培拉前往新南威爾士西北的泰堡培拉,途徑袋鼠出沒之區,目的是要捕捉300頭雌袋鼠。可是這隊人只見到十一頭袋鼠並且空手而回。在坎培拉的科學家們看來,這件事指出人類的故意濫殺已使袋鼠面臨絕跡的危險。六種袋鼠中最美麗的紅袋鼠已十分稀少,很可能不久便會步已經絕跡的吐密芝小袋鼠,齊亞米袋鼠,巴馬小袋鼠等的後塵。」

有袋動物之家的澳洲現存的有袋動物的確正被其他動物侵犯而陷於趕盡殺絕的險境。但這種禍害卻不是來自胎盤動物中的牛、山羊、馬、豬、水牛、兔、貓、鹿、狐或其他由人帶至澳洲的動物(這些動物已多數變為野生動物),也不是來自幾世紀前被人帶往澳洲的野犬。反之這種禍患是來自人類。威脅袋鼠生存的罪魁乃是人。

這些與人無損、美麗可愛的澳洲動物會有絕跡的危險嗎?從牠們現在被殺戮的速度看來這是可能的。在全球各地這種慘劇已屢見不鮮。上帝最初造來使人愉快及供人所用的許多種可愛動物已經絕跡了。世上其他許多地方的動物,包括澳洲在內,則正受到嚴重的威脅。

可是,我們有一個予人安慰的訊息:同一智慧的設計者和創造者耶和華既創造了這些動物,並且安排適當的地方給牠們居住,自然也能夠憑著他那偉大的智慧使地球再度充滿他所創造的各種動物。如果這是他的旨意的話。到那時,在上帝的新規制裡,在伊甸園中人與動物之間的那種和諧將會恢復過來,於是各種動物就不會再有絕跡的危險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