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0 3/8 13-15頁
  • 何以有兩代之間的隔膜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何以有兩代之間的隔膜
  • 警醒!1970
  • 小標題
  • 亂糟糟的思想
  • 可疑的手段
  • 有什麼補救辦法?
警醒!1970
《警》70 3/8 13-15頁

何以有兩代之間的隔膜

今日的青年們所引起的難題,也包括他們與長輩的疏遠在內,這種情形便是通常所謂的「兩代之間的隔膜」。作家G.格蘭在1967年三月十八日的《星期六評論》中很適當地指出,「現時所發生的事和青年一向發出的躁急言論有著本質上的分別。……超過三十歲的人若看不出這種現象所含的深長而使人驚懼的不安徵象便大為不智了。」

這種隔膜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英國作家T.R.斐富在他所著的《麻煩製造者》一書中指出,這種現象顯然在歐洲非常普遍。據1968年十二月一日的《紐約時報》說,「兩代之間的隔膜在日本幾乎是個鴻溝。」

關於這種情形在美國的流行,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艾爾·華倫警告說,『我們這時代最緊急的要務之一便是解決在青年人的敢作敢為與較成熟的人老練的現實之間與日俱增的磨擦。』

這種隔膜是由什麼促成的呢?使青年人當中不法事件大增的同一因素無疑也助長了這種隔膜的形成。這些因素包括經濟情形的轉變,電視和知識的激增,這一切都對青年有極大的影響。關於上一輩的成年人對這種隔膜所負的責任,美國委員哈路·何威二世評論說:「也許我們……在家庭和學校裡對青年的發問者和異議者不大加以留意。可能我們若留心一點聽取他們的意見,我們所說的話便能更令他們信服。」

可是青年們也必須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及「兩代之間的隔膜」分擔罪咎。杜爾頓學校的校長巴爾先生指出這點說:「當我在大學讀書時,我們學生和長輩之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分界。……今日的青年認為他們可以在考試作弊,偷竊彼此的東西,傷害彼此的感情,只要他們對戰爭、民權或其他問題具有正確的見解便行了。這並不是道德。」

亂糟糟的思想

無論我們看看那裡,我們都可以見到青年懷著亂糟糟的思想。例如美國一位青年叛黨領袖說,「我們要首先攪起革命——然後才找出目的來。」這句話有意義嗎?紐約中學聯會的一個領袖也表現出同樣的態度,說:「我們並不想接管政府。我們只想毀滅它。我相信人們有權管理自己的生活,但無權管理別人的生活。」可是若沒有一個有秩序和有力的政府,你又怎能制止強者欺負弱者呢?

「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齣影片的青年男主角也表現出類似的思想。據他說,「在學校或任何地方,聽命於任何人都是不痛快的。……儘管這件事看來非常可笑,有些父親以為僅因為兒女是他們生的,他們就有天授的神權去管理兒女了。」——紐約《星期日新聞報》,1968年十一月十七日。

可是,父母們不僅生下兒女,而且付出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在許多年來維持兒女的生活,除此之外更供給兒女受教育和娛樂的機會。由於這緣故,他們對青年的前途比許多青年們本身看來更感關懷。許多青年所懷的無情態度的一個典型例證是一位大學報的編輯將一個青年受迷幻藥影響而自殺的事件當作玩笑看待。可是這位青年的父母會把這件事當作玩笑嗎?

一個校報的青年編輯也表現類似的混亂思想;他寫道:「我們不能信任三十歲以上的人,因為他們說謊;他們是不可靠的。你聽見他們大談吸毒的可怕,但你若試下吸毒,便會發覺這話不真了。」但這樣的論調和一位吸了一兩年煙仍未患肺癌的人譏諷癌症研究家為說謊一樣沒有意義。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的《通訊雜誌》曾在1968年五月刊詳細列出如迷幻藥一類的毒品所含的種種危險,而法律與醫藥當局也警告人不要吸食大麻。

同一個青年校報編輯進一步抱怨說:「關於性的問題,認為婚姻之外的性關係都是壞事的見解根本是不確的。你一有這方面的經驗便不能接納舊的標準了。」可是成年人反對婚前的性關係僅是想剝奪青年人享樂的機會嗎?婚前的性關係是一種自甘墮落的行為,正如權威人士亞歷山大·馬干也在他所著的《愛情和婚姻》一書中表明。這件事不僅有傳播性病和未婚懷孕的危險,而且大大減低婚後獲致幸福的機會。美國醫藥協會的報告也強調此點說,「美國青少年的性病流行已達到『嚴重』狀態。」——《紐約時報》,1968年十二月四日。

可疑的手段

青年們本身也由於採用可疑的手段來達到目的而加深了「兩代之間的隔膜」當前任美國副總統韓福瑞在1967年三月訪問史丹福大學時,學生們以極無禮的方式接待他:「他們衝撞我們,用貯備的尿潑在我們身上,並用粗話咒罵我們,」《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如此報導說。

《紐約時報》的1968年十二月三日刊報導有幾千名紐約市學生大事搗亂,企圖阻止不罷課的學生上課,毆打教師,打爛窗門,甚至使地下火車的一條路線被迫停駛。為什麼呢?僅因為反對每天多上課45分鐘以補回教師罷工時所錯過的功課而已。可是從補課得益的是誰呢?是教師嗎?

青年示威者抗議說他們是真心的,可是正如政治科學家利奧·羅士頓在《展望》雜誌1968年十一月十二日刊指出,這些青年其實是真正的不快樂,真正的受挫折,真正感覺惑亂和真正的不講理。

許多青年認為越戰是不公平的,種族隔離也是不公平的,但許多成年人也認為這樣。這足以成為採用暴力的藉口嗎?

青年之喜歡採用暴力和說粗話透露出一種蠻不講理的態度和放蕩不羈的精神。正如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亞比·科特斯在《關於異議和不合作主義》一書中表示:「我們有另一條路可走。……良好的動機並不能成為損害他人的行動的藉口。個人的良心也不容許人任意而行將別人的權利視若無睹。」換句話說,正如耶穌基督指出:「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6:31。

有什麼補救辦法?

個別的家庭對「兩代之間的隔膜」有什麼補救辦法呢?作父母的可以更認真地履行他們的義務,愛兒女過於愛享樂。他們應該提高警覺認清唯利是圖的荼毒青年者及學校中的不良交往對他們兒女所形成的威脅。他們應該真心努力了解兒女,花多點時間與他們一起;更重要的是,要坦白地與他們交換意見。

父母們在執行管教時應該堅定,要為兒女立下良好的榜樣,並對其表現仁愛的關懷。重要的不僅是教導兒女認識正當的原則,並且也要教他們對上帝的旨意和王國有清楚的認識,因為「沒有遠見,民就放肆。」父母若能表現了解和保持忠誠,兒女便會對父母更加尊重和服從。——箴言29:18。

青年又應該怎樣呢?青年們對父母所供給的衣食住行所需以及教育和娛樂豈不應該深為感激嗎?每年有許多父親捨棄家庭,因為負擔不起這些擔子。因此那些甘願負起責任的父親是應受孝敬和尊重的。母親們則辛苦料理家庭及將兒女從小撫育成人,她們無疑也應該受到孝敬和尊重。

不僅是父母,而且你自己,他們的兒女,也應該表現體貼的同情心。試將你自己和父母易地而處,從他們的觀點去察看事物,然後衷誠地努力交換意見。請記得,你的父母對你的所作所為比你的青年友伴遠較關懷。上帝的道正確而明智地命令說:「當孝敬父母,使你得福。」「我兒,要謹守你父親的誡命,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以弗所書6:2;箴言6:20。

父母和子女若都遵守聖經的原則,那就決不會有「兩代之間的隔膜」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