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0 11/8 25-28頁
  • 無畏的大海鬥士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無畏的大海鬥士
  • 警醒!1970
  • 小標題
  • 填地
  • 預防災害
  • 另一個戰場
  • 勝利的果實
警醒!1970
《警》70 11/8 25-28頁

無畏的大海鬥士

《儆醒!》雜誌駐荷蘭通訊員報導

荷蘭軍艦橫行海上,單獨或成群地向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軍艦挑戰的荷蘭海軍全盛時期久已成為過去了。這是十七世紀後半葉的事。可是從那時直至現在,荷蘭人卻不屈不撓地對海洋從事著另一種鬥爭——為了保存和擴展他們在其上生活,工作和遊戲的陸地而爭戰。

這種戰爭成功到什麼程度呢?請考慮一下關於荷蘭人的幾件驚人偉業。荷蘭這個名字的原意是「低地國家。」自從十六世紀以來,已經約有1,185,000畝的旱地從北海被奪過來,其面積相當於整個德拉威州。荷蘭民眾約有百分之60生活在這片從奔騰澎湃的大海攫得的填海地上。現在全國有百分之40的陸地低過水平線,可是這些土地卻出產大量農作物,此外還種植數以百萬計的有花球莖。

勇敢的荷蘭人在這場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戰爭中決不呼龢停戰。事實上,他們以攻為守,計劃再接再厲採取進一步的行動。他們也不得不然!現在的統計指出荷蘭每畝地平均有九個居民——比每畝地5.5人的英國更稠密。不僅如此,他們若怠惰下來若須付出極大的代價。海水會再度泛濫使大海鬥士們許多世紀的辛勞毀於一旦。因此鬥爭必須繼續下去。試想想這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土地的擴展計劃並不受到國界的干擾,也不必動用海陸軍,但卻產生實際而有益的結果!

填地

字典中「填地」一字的定義是將一片有水的地方填成低地,而大海鬥士所用的方法便是「填地」。這包括些什麼步驟呢?首先而主要的是,堤壩。填海者必須先築一度堤壩將打算填平的地區圍起來,當其時這地區尚浸沒在相當深的海水之下。預備堤床時首先將海底的桑軟泥層挖出,至十二碼或更大的深度。然後將砂沉入海底的壕溝裡——混和相當程度的水而泵下去。堤壩的基礎用純砂填好,直至低於水平線約六呎半為止。由於接近水面之處水勢較動盪,因此需要用較強固的物質。

請想像一條連綿不斷的水底砂堤,堤頂相當平坦。然後工人在堤頂的兩邊建築一些小堤,但是用石黏土築成。在這些黏土堤之間填滿了砂而形成一條以砂為主的堤壩,但水面卻露出石黏土的表面。當然,黏土的表面在海水沖激之下不能抵受得很久,因此當堤壩逐漸加高時,其他工作人員又預備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大蓆」的東西,是用樹枝穩固地紮成的。它們用玄武巖石塊加重而沉下堤腳之處。因此堤壩可以抵抗水下逆流的滲透力量。

其次,堤壩在水平之上的部份也有較重的裝備保護,特別以向海的一邊為然。工人沿著大蓆的上端打下一排木樁,用厚板牆連貫著。黏土之上也鋪上草蓆,然後鋪滿爛磚,和石子,最後在頂上鋪上一層玄武巖石塊。堤冠再鋪上沃土和草皮,或者將堤頂築成公路。

抽乾淡水湖或抽乾以前發掘泥煤田而形成的湖也可以收填地之效,普通的方法是先築一條環堤圍著水,沿著外圍築一條人工運河以便貯藏過量的水。堤壩不必建得像上述的海壩那麼穩固,因為它不必像海堤一般經常與海水抗衡。次一步驟是將水泵出,以前用風車泵,但今日則採用高性能的柴油泵或電泵而收到更大效果。

既然靠蒸發並不足以除去滲出的水或積聚的雨水,因此必須興建永久性的排水系統。每一塊低地被分成若干稱為『基浮』的部份,用水溝分開;水溝兼具排水和作疆界的雙重作用。每一個基浮也由水溝分成許多更小的部份,將水匯流入基浮的大溝中。結果所有的水都合流到人工運河中;這些運河可以一方面作水道,同時將過剩的水引至泵水站中。

可是低地若在旱季缺水又如何呢?它的泵水設備可以反過來將水泵出以供應所需的水份。低地的水一旦排清,政府便負責作必需的準備使這地變成宜於供私人耕作之用——這件工作需時達四年之久。在秋季撒下油菜和冬麥的種子。翌年收穫之後休耕至第三年才種春天大麥。至第四年則種燕麥、紫花苜蓿和亞麻。然後至第五年,此地就開放作為普遍的用途了。

預防災害

多年來洪水之災一直間歇地襲擊這個國家,逼使低地居民逃到一些大土墩或人工的小山(稱為特賓)上。他們留在那裡直到泛濫的海水再度受控制為止。因此看來最好的計劃是將易受襲擊的海岸線縮短。但怎樣縮短呢?倘若你看看荷蘭的舊地圖你便會留意到蘇德西是一條深深透入內陸的淺灣,低潮時水深大約十五呎。後來政府計劃興建一條十八哩半的堤壩——它在佛洛斯蘭和北荷蘭之間的樽頸處將海灣截斷。

這條堤在1927年開始興建,到1932年落成。它是一個龐然大物,在海面處有320呎厚,在海床則厚達500呎。它設有出口水閘,可以疏導河水經常流入海中,其他的水閘則可容2,000噸的輪船進入。這樣既可以繼續經商,又可減少海水泛濫的災害,同時荷蘭王國更增加了許多可用的土地。事實上,從蘇德西所得的填地共達312,000畝之多。現在荷蘭政府正進行一項100,000畝的填海計劃,而且一項150,000畝的填海計劃亦已開始執行。最後蘇德西會只剩下一個約300,000畝的淡水湖——愛塞湖。

另一個戰場

荷蘭歷史上最嚴重的水災發生於1953年一月,當時西南部的地區受到海口泛濫,有400,000畝地方被淹沒,喪生者1,800名之多。事後政府成立委員會去研究怎樣防止災害再次發生。結果是:政府在1957年通過了一項法案,批準了所謂的三角洲計劃——進一步截斷沿岸的海灣而藉此將荷蘭的海岸線再縮短420哩。

1961年在北伯浮蘭與威車蘭之間的海灣被封閉了。這條水道在北海出口,稱為威斯吉水道,約有一哩又四份之三闊,每次潮漲有70,000,000公噸的水流過。墩柱從海灣的兩端伸出,直至剩下1,062呎未被封閉。然後採用浮箱工程。浮箱的體積是148×67×67呎,可以任意將其浮起或沉下。浮箱的長端有可以升降的水閘。一共用了七個浮箱才填滿最後的缺口,然後將其沉下。接著在海潮最有利時將浮箱裝滿壓艙物,並將箱門封閉。然後將大量的砂倒在用浮箱築成的壩上而形成一條足以抵抗北海最凶猛波濤撞擊的堅堤。

夏靈維爾海灣的築堤工作也同時開始。海灣的兩側在一方有胡尼島和布頓島,另一方有高利-奧化佛烈基島。這條灣口闊約4,500碼的海灣每次潮汐有260,000,000公噸的水流過。在潮退時這麼大量的水還須加上萊因河和繆士河流入北海的水。在這裡建築一條堤壩具有雙重的功用:一方面防止河頭有大量海水沖入,同時也控制水流,疏導及貯藏河水。這需要高性能的複雜放水閘,現在這水閘已築在22,000條混凝土的樁上。這條水壩長達1,100呎,有十七度水閘,每度186呎闊,兩邊各有一度門,每度門重達467噸。這些水閘每秒鐘可以讓4,750,000加侖的水流過。

另有兩處海灣的堤壩也在計劃中,其中之一設於伯納維沙溫斯水道,這條堤壩要有三哩半長。另一條則橫貫東史郝特的入口,須要擋住潮漲時衝入灣內的1,100,000,000公噸的海水。旋繞堤以橫貫蘇德西入口的堤壩而言,那裡的平均水深是6呎半,而東史郝持的平均水深卻是57呎,有些地方甚至深達132呎。前者堤基的厚度是500呎,但橫貫東史郝特的堤基則會厚達3,630呎。

為了準備這幾項龐大的工程,有兩條輔助堤壩也列入計劃之內:一條業已完成稱為基輔靈根壩,另一條也接近完成階段,位於高利·奧化佛烈基島和大陸之間,稱為獲加勒壩。這兩條壩可供興建較大的堤壩時控制海流之用。

在基輔靈根築堤時政府開始運用一種築堤新法——利用架空纜路。這種方法是將兩條搬運纜懸於兩座鐵塔之間,有十二架纜路搬運車,每架所舉起的鐵網可以每次搬運十噸碎石或石子。這種方法十分迅速而有效。

勝利的果實

荷蘭這些無畏的大海鬥士作了長時期的苦戰。他們經歷過不少挫折和焦慮的時光,可是他們的努力卻結出了美好的果實。兩項較大的工程,三角洲計劃和蘇德西計劃,會使淡水的供應大增——這是農業和新興工業均必需的重要條件。用河水沖洗蘇德西的結果積聚了大量的淡水。此外,封閉西南方的海灣也形成了另一個淡水湖。

特別是三角洲計劃使政府能在西南方興建一個優良的公路網。這兩項工程也有助於防止土地的鹽化。流入的潮水將鹽帶入河流,運河,排水溝的底部,然後滲入土中,以致減少穀類和其他農作物的收成。但龐大的人工淡水塘則能夠有效地防止鹹水從海岸滲入。

觀察一下附圖可以幫助你看出荷蘭人的偉大成就。圖中指出若非藉著堤壩和沙丘的龐大工程,則荷蘭的大幅土地至今仍會在水中。這些工程就可容納大量居民,又可防止北海波濤的沖激。不錯,對荷蘭的大海鬥士說來,他們勞力所得的報酬比他們最成功的海軍戰役還大得多。

[第26頁的圖片]

堤壩可以充作公路

[第28頁的圖片]

荷蘭若除去堤壩和河丘便會成為這樣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