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0 4/8 20-23頁
  • 貧窮、饑餓和屋荒不再存在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貧窮、饑餓和屋荒不再存在
  • 警醒!1970
  • 小標題
  • 經濟制度不能滿足需要
  • 不再浪費資源
  • 自私的爭競被友愛的合作取而代之
  • 從工作獲得快樂
  • 屋荒難題獲得解決
  • 土地出產豐富
  • 它會真正實行嗎?
警醒!1970
《警》70 4/8 20-23頁

貧窮、饑餓和屋荒不再存在

你近來吃得好嗎?你住在舒適的房屋裡嗎?你有穩定的收入嗎?

你若能對以上任何一個問題回答「是」,你便與世上大多數的人頗為不同了。

為什麼呢?因為地上每日有大約10,000人餓死,人類家庭中有三分二的人吃不飽。世上大多數人均過著貧窮的生活。住在簡陋不堪的房子裡。

可是,倘若一個世界強國將現在用於備戰的金錢撥來建築每間價值10,000美元的屋宇,那會怎樣呢?這樣每年便可以建造八百萬間私人住宅!世界各國將戰爭的消費轉作同一用途又如何呢?於是全世界的每個新家庭都可以有一所可愛的住宅了!

然而,世上的政府並沒有這樣行。我們也沒有任何理由相信人為的政府會有一天這樣行。

經濟制度不能滿足需要

鐵一般的事實是,世界的經濟制度並未能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相反地,普世的貧窮與饑餓正急遽地增加。

聯合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僅是拉丁美洲一地,由1960年至1968年失業的人數便從一千八百萬人增至二千三百萬人。當地的政府並未能提出任何改善的真正希望。結果在許多人中間,特別以青年人為然,形成了一種猜疑、憤怒的情緒。

在非洲,貧窮、過度擁擠的貧民窟和飢餓是司空見慣的事。

甚至富裕的美國也有千百萬的窮人。同時『中產階級』亦由於不斷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升而在經濟上受到壓力。這一切事實促使《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969年七月七日刊作了以下的評論:

印第安納州的一位機械士說:「固定的工資使你僅能不借債而已。我在每星期收入16美元時還可以儲蓄,現在我每月收入700美元,反而日子難過。」

伊利諾州一位送牛奶工人說:「現在已無法退休了,你差不多要工作至生命結束為止,許多曾有積蓄的人都發覺不夠生活。社會安全制度也無濟於事。」

加州的一位印刷商說:「各種稅捐漫無止境地增高實在使人喪氣。現在的人比我所能記憶的以往的人更感到大受挫折。」

這樣的評論並不罕見。它們是典型的輿論。可是這些人卻居住在世上最富有的國家裡。請想像一下其他許多國家,例如印度,那裡的人懷有什麼感覺;在印度僅是加爾各答一地便有100,000人住在街上,因為他們既無住所又無收入!

可是,雖然今目的經濟制度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上帝的新規制裡的經濟制度卻能夠。它會使人人都豐衣足食,因為上帝的道應許說:「你[上帝]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詩篇145:16。

不再浪費資源

今日世人將許多時間、精力、金錢和物質用來生產一些對人類毫無幫助的東西。戰爭的武器消耗各國驚人的大量資源。

在上帝的新規制裡,這種浪費的情形不會再存在。既然地上不會再有戰爭和暴亂,那便不須再製造槍炮、炸彈、飛彈或其他武器了。現在虛耗於這些東西之上的資源遂可以撥作和平的用途。以賽亞書2:4立下規定說:「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

在上帝屬天的王國的統一管理之下,地上一切的富源都會被用來造益人類。一切「敗壞地球」的人均會被消滅無遺。——啟示錄11:18。

自私的爭競被友愛的合作取而代之

經濟競爭所造成的浪費也不會再存在。在今日,個人、商業和國家彼此爭競,甚至企圖使別人無立足之地。許多憂慮、仇恨和戰爭都是經濟競爭所引起的。

《紐約時報》1969年六月廿五日一篇題名為「美國人生活的競爭」的社論將這種苦惱表露無遺。它透露尼克遜總統發現頗難找到適當的人選擔任政府的高級職位,並說:

「『我以前從未意識到』,一位內閣閣員在日前說:『許多最有才幹和最成功的人物在美國商業和職業生活的劇烈競爭中竟付出如此鉅大的代價。許多人在這種競爭中喪失了健康。許多人惹起各種無法擺脫的家庭難題。在很多事例上,他們借酒消愁以致達到太冒險的程度』……

「現在的競爭開始得愈來愈早和愈來愈劇烈了。先是爭取最好的學校,然後爭取最好的大學,並要應付各種迫人而來的社會考驗……[尼克遜先生]在找尋成功人物時發現了一些相當悲慘的例子,而迫使他定下若干憂鬱的結論。」

很久之前聖經便已指出這種競爭的愚蠢,說:「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人為的一切勞碌…………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2:22,23;4:4。

上帝王國的統治會廢除這種爭競。既然那時只有一個政府,按理亦只有一種經濟制度。人類不會再彼此爭競,反之會彼此合作。人類彼此間的關係會充滿友愛。(約翰福音13:35)貧富不均的情形不會再存在。所有的人都會為了人類的福利而工作;那時的規律會是:「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撒羅尼迦後書3:10)這意味到世人不會再有賴別人救濟為生的懶人。『福利國家』也不會再存在。

從工作獲得快樂

在上帝的新規制裡工作會是一種真正的樂趣,因為人可以看到工作所產生的直接果效。但此種情形在今日卻很少見。現在有多少人真正覺得他們的工作是一種樂趣呢?

今日有千百萬人站在大量生產的裝配線上整日將螺釘,螺釘帽或小零件裝入機器裡。他們工作只是為了賺錢謀生而不是真正喜歡工作。許多臨時的僱工在烈日之下勞作,產業和收穫都永不屬於自己。他們通常很少獲得個人的滿足。其他的人則利用虛偽的廣告銷售產品,向人推銷他們其實並不需要的貨物,或製造一些設計成快壞以求多銷的商品,這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上帝的新規制會在這方面帶來極大的改變。那時人人會實行「愛人如己」的『至尊律法』,因此沒有人會企圖使別人成為大機器中的齒輪以滿足自己的貪慾。(雅各書2:8)這種愛心也會感動人去努力工作,使他們製作上好的物品而非劣等貨色給同胞享用,同時自己也從這種工作獲得真正的愉快。——傳道書3:12,13。

屋荒難題獲得解決

很久之前上帝對古代以色列人所作的應許會在上帝的政府治下對全球的人實現。「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以賽亞書65:21-23。

耶和華並沒有打算使人住在城市中擠迫污穢的貧民窟內。這種情形是違反人性的。《展望》雜誌在1969年六月十日刊聲稱:「在一切脊椎動物中,從老鼠到河馬以至人類,引起無法制止的侵略的一種普遍情況便是過度擠迫。在人類中,『個人空間』若被別人侵佔便會爆發敵意。」

當耶和華創造第一對男人和女人時,他將他們安置在一個可愛的園子而不是一個悲慘的城市貧民窟中。(創世記2:7,8)首先建造城市的是一批叛離上帝的人。(創世記4:17;10:8-12)自此以後各地的城市促成了種種痛苦、挫折和犯罪。可是不久在上帝的新規制裡,今日擠擁的城市將會永遠消逝而代之以人人都可享有的適當住宅。

土地出產豐富

在上帝的新規制裡,人不會再有現今常見的地土歉收的現像。那時耶和華會祝福一切人類使其享有豐富的糧食。

聖經中的詩篇描述上帝的祝福說:「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上帝]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蔬菜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不錯,「地已經出了土產;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要賜福與我們。」——詩篇72:16;104:14;67:6。

它會真正實行嗎?

可是我們又怎麼知道人類不會再製造可怕的居住情況呢?我們怎能肯定地上的居民不會將高尚的住宅變為悲慘的貧民窟呢?

首先我們要記得上帝的王國會擁有完全的控制權。沒有任何潛在的壞事能逃過這個政府的注意或糾正。其次是,屆時活著的人均已受過教導而熟知上帝的行事方式。他們已認識上帝在清潔和秩序方面所訂的崇高標準;這無疑有助於維持高尚的生活情況。

今日我們有沒有在耶和華的崇拜者當中見到這種崇高的標準呢?在北加羅連納州的溫斯頓沙蘭市,在耶和華見證人開過一次大會之後。會場經理說:「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在我就任的十年來,所有租用過這個會場的人以這一群最清潔和最有秩序。」1958年他們在紐約舉行的大會有250,000人參加,事後《1959年競技場、禮堂和運動場指南》一書說:

「在運動場和他們所租用過的地方沒有發現一根火柴枝或一片糖果包紙。由數以千計的男女老幼組成的一個隊伍使每一方呎地方在他們離去時與來時同樣清潔或甚至更清潔。」

他們在大會中怎樣行,在家裡也同樣行。由於更新思想以符合上帝的法律與秩序標準,他們體會到清潔與整齊的重要。即使他們的家庭在以往凌亂不堪,現在朋友們也看出他們已開始保持整潔了。這並不需要大量金錢,只要願意工作便行了。既然他們現在處身於一些對家庭的整潔毫不關心的鄰人當中尚且能如此行,將來在上帝的新規制裡這樣行自然會容易得多,因為那時每個人都會保持同樣的崇高標準和良好秩序。

此外,在有災難如水災或風災等發生時,耶和華見證人均踴躍捐出金錢、物品和時間去幫助他們的弟兄,在上帝的新規制裡,這種不自私的精神會更加瀰漫全球。——哥林多後書9:11-14。

想到新規制中不會再有戰爭、犯罪、不平、貧窮和饑餓豈不令人大為振奮嗎?生活在這種充滿和平與安全,團結與互愛,而且人人豐衣足食的環境裡會是多麼愉快!那時地球會真正成為耶穌所說的「樂園」——路加福音23:43。

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的人自然想繼續活下去。可是,現在人類卻飽受疾病和死亡的磨折。上帝的王國會怎樣對付人類的這些大敵呢?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