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2 10/8 19-21頁
  • 引人入勝的翻譯世界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引人入勝的翻譯世界
  • 警醒!198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陷阱和危險
  • 科學抑或藝術?
  • 理想和現實
  • 什麼可以有所幫助?
  • A1 聖經翻譯原則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A1 聖經翻譯原則
    聖經新世界譯本
  • 跨越語言隔閡:一窺翻譯團隊的幕後工作
    警醒!2016年
  • 怎樣選擇一部準確的聖經譯本?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2年
《警》82 10/8 19-21頁

引人入勝的翻譯世界

美國一家汽車製造廠在比利時所作的宣傳運動差不多完全失敗,因為它的宣傳文句「車身由費施爾廠製造」被譯成「屍身由費施爾廠製造。」在法國,一家冷飲製造廠的主管人員一想起事情便不寒而慄,因為他們發覺自己那句原本是「增進友誼的冷飲」的宣傳產品口號竟被譯成「把冷水澆在友誼上。」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翻譯世界裡並非罕見。這些故事說明了從一種語文譯作另一語文的困難和挑戰性。可是,世上既有三千多種語文,翻譯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國際外交、商業、教育、旅遊和其他多種活動都對翻譯者倚畀甚殷,這些男、女翻譯者在背地裡沉默地工作,以期超越語文藩籬而傳達意見和知識。

陷阱和危險

要使翻譯成功不但需要通曉兩種或以上的語文而已。要對所譯題材深刻了解便需在該方面略具專業知識。若要在新的方面獲得特別知識,就必須學習新的學問領域以期避免陷阱,翻譯的陷阱很多。例如,《讀者文摘》的丹麥文版有一篇關於古代埃及的文章提及摩西和十塊「石版」!譯者顯然把「災殃」(plagues)誤看作「石版」(plaques),結果將十場災殃和寫著十誡的石版混淆了。

甚至簡單的詞語在譯成另一種文字時也可能變成並不簡單。例如,「苯先」(benzin)在丹麥文中並不等於英文的「苯」(benzene)、「輕油精」(benzine)或「安息油」(benzol)。這種物質其實是英國或美國所謂的汽油。另一方面,英文的「汽油」(Petroleum)一詞在丹麥所指的卻是英國的「煤油」(paraffin)或美國的「火油」(kerosene),同時,美國的“paraffin”一詞卻是英國的「石蠟」(wax)。相當混亂,對嗎?可是,對一位翻譯者來說,這類難題是不可勝數的,有些難題甚至藉著字典幫助也不能滿意地解決。

一種語文中的字詞在另一種語文中即使有相當的字詞也很少意思完全相同。譯者許多時必需考慮題材、上下文、文體和其他因素,從若干類似的字詞中選取其一。作出正確的選擇可能是關係十分重大的事。若干年前,日本有一種產品不知不覺地為本身立下惡劣名聲,因為將它的用法指導手冊譯成英文的譯者未了解到英文中「著名」(famous)和「惡名昭彰」(notorious)的顯著差別。

同時,字詞所附帶的聯想或含義也是無法忽視的。且以聖經中的「哈米吉多頓」一詞為例,《韋氏大字典》對這詞所下的定義是「善、惡勢力的最後總決戰。」(啟示錄16:16)在類似的名詞方面,丹麥文是「拉拿魯克」(Ragnarok),德文是「歌蒂丹瑪隆」(Götterdammerung),李察·韋納的著名歌劇就以此為名,意思是「諸神的黃昏。」但在翻譯聖經文章時,譯者就不應使用這些充滿異教神話聯想的字詞去譯「哈米吉多頓」了。

成語和比喻也是特別難於處理的。例如:《儆醒!》雜誌有一篇關於步行之益的文章提出勸告說:「步行者應把步行看作好像是前往某個地方,並且以之為經常的運動。」這句話在英文和中文都是一樣意思。可是,在譯成丹麥文時,「前往某個地方」乃是英文的「如廁」或「去洗手間」的隱喻。幸而這詞在刊印之前被人發覺而加以更正。

科學抑或藝術?

優良的翻譯對翻譯者的要求不但在頭腦方面,而且也包括心靈、感覺和經驗方面。為了這緣故,至今還未有翻譯機器能不需屬人編者之助而譯得令人滿意。何以不能呢?因為語文是十分複雜的,它們不但在詞彙上有所差別,而且文法和句子結構也彼此不同。因此,翻譯不僅是從另一種語文找出與原文相當的字詞而已。

直至目前為止,翻譯機或電腦在處理科技資料方面已獲得若干成功,因為這類作品的文體在所有語文方面都頗為類似,字彙也相當劃一而有限。

但是作者或講者若是位藝術家,善於使用字詞去傳達知識,甚至表達感覺、情緒、洞察力和感動力,翻譯者就要有同等的藝術家技巧才能忠實地將原作翻譯出來。這尤其以譯詩為然。詩中的感情和思想既以精選的字詞表達出來,次序、音韻、韻律和文法結構亦然。此外,甚至最後在字句排列方面的形像也必須在譯文上複示出來。因此,在翻譯這類文學作品方面,情形差不多無可避免地正如一句老話所說一般,「在譯文中有點東西失落了。」即使有些譯文被譽為勝於原著,它們通常是重新寫作而非翻譯。

即使作者或講者沒有高度技巧,翻譯者的工作也未必較易一點。怎會如此呢?因為翻譯者必須記得一項基本法則:譯者不是作者;他沒有權去「改善」原作。他的工作只是盡可能忠實地傳達原作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而已。可是原作的含意若是模糊不清,又怎樣傳達呢?他依然不應向誘惑屈服去試圖澄清模糊、強化軟弱或改善艱澀之處。實行這種抑制可能是一項真正的挑戰。

理想和現實

在理想上,翻譯應該盡可能忠於原文。可是,在實行起來時,對所謂忠實就有許多不同意見了。有些人堅稱忠實的翻譯必須保留原文的形式,尤其是以文體、修辭、表達、比喻、文法結構為然。可是,由於語文的彼此不同,這種見解說起來比行起來容易得多。

且以「珍愛如眼中的蘋果(瞳子)」一語為例。若有一處地方的語文和文化根本沒有蘋果這件東西,你能想像譯者把這話翻譯成當地語文時所面對的難題嗎?再者,「蘋果」一詞所表示的意思也許在某些讀者看來是全無意義或甚至是陌生的。另一方面,在若干種語文中,與這句話相等的詞語是「珍愛如心肝。」但翻譯者是否有權為了把意思傳達給讀者而將全句話更改呢?

諸如此類的難題促使有些人辯稱信息的內容比形式更為重要;為了保全內容及使讀者作出相同的感應或反應,形式必須更改,那末,對於形式或內容究竟何所適從呢?這乃是譯者所面對的難題。

什麼可以有所幫助?

你若是一位翻譯者或希望成為翻譯者,你可以怎樣行以裝備自己呢?顯然,首先你必須精通你所譯的語文。但怎樣才算精通呢?既然語文離不開文化背境,歐洲一位著名職業翻譯家建議翻譯者必須培養「聽懂隱晦的引句、典故和格言的能力。」他認為「把英文譯成其他語文的翻譯者至少要熟悉聖經、莎士比亞劇集、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和最流行的童謠。」

所作的準備功夫也包括熟悉你為其翻譯的人在內。要與他們來往和交談。傾聽他們的言談和留意他們的想法。他們能了解深字或外來語嗎?抑或你應當用他們比較熟悉的話去表達意思?

多讀原著或翻譯的優良文學作品會對你有很大幫助。將原著和譯文比較可以幫助你從專業人士學到心得。同時,請記得語文絕不是停頓不前的;反之它不斷發展和改變。因此翻譯者必須留意新的趨勢和新的字彙。

翻譯也和其他事情一樣——熟能生巧。可是,為了獲得進步,聽取資深人士的忠告和建議是有益的。當然,你必須謙卑和耐心地樂意接受勸告和付諸實行。翻譯者在技術方面的求精是永無止境的。它與藝術很相似。可以傳授的東西頗有限;其餘的便全憑你自己努力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