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宗教——結出什麼果子?
『所有宗教都有點好處。』此說在今日正受人廣泛接納。許多人認為接近宗教總會使人變得較好。
你的看法也是這樣嗎?你認為宗教在大體上對人類具有向善的影響嗎?你是否認為各種不同的宗教都能在信徒的生活上結出建設性和有益的果子?
當然,這樣的問題不應單以個人的感受作為回答的根據,更不應以宗教組織的聲稱來作答。反之,我們必須檢討事實,盡量以客觀的態度去看這個問題才對。
檢討事實
在交通發達和傳播迅速的今日,要蒐集事實並不困難。可是,我們要找尋什麼事實呢?首先,你以為宗教應該結出什麼果子?在這方面,大多數人均同意宗教應該使人富於愛心、忠實、道德高尚、和平、虔誠等。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差不多所有宗教都訂有一項和聖經的教訓類似的信條,那便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9。
雖然差不多所有宗教在理論上都提倡這樣的概念,但在實踐方面又如何?你是否看到在它們的成員當中存有較高的道德標準?他們是否更富於愛心、更和平或更忠實?不錯,許多的宗教正結出什麼果子?
宗教與道德
由於受到離婚、性病、非意願的懷孕、色情、同性戀和性放任的浪潮所威脅,不少人仰望宗教予以幫助。他們也許以為,倘若政府和學校沒有提供他們所需的道德指導,宗教必然會提供。美國的公立學校恢復祈禱和提倡『科學的特創論』就顯示這種趨勢。可是今日宗教正向人提供什麼指導呢?請考慮以下幾個例證。
● 加拿大聯合教會(該國最大的基督新教教派)寄出一項題名為《在上帝形像中……男性與女性》的報告給屬下各教堂作為婚姻和性方面的指南。據《麥克林》新聞雜誌所載,該項報告「建議考慮接納同性戀者擔任聖職,並且聲稱在某些情況之下,當事人彼此的關係若是『喜樂、關懷、解放、互相扶持和負起社會責任的話,婚外性關係是可以接納的』;報告也建議夫婦間的忠貞未必要包括性的獨佔。」這項決議延遲到去年底才達成最終決定。
● 洛杉磯《時報》宗教作家錢特勒(Russell Chandler)在一篇題名為「『重生』基督徒發現性革命」的文章中報導說:「若干基督新教主要教派和羅馬天主教會的研究小組已作出結論……在某些環境之下……未婚男女之間的性關係未必是犯罪,同性戀行為可以是受人接納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自瀆或手淫也許是正常和正當的。」
● 在報導關於「各教會的同性戀者」,尤其是三藩市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同性戀者時,《新聞週刊》指出「在過去十年間,同性戀者集會……在基督新教的多個主流教派中激增,在孟諾派教徒、五旬節派教徒、基督教科學會教徒。安息日會教徒和猶太教徒當中也有同樣的組織產生。在若干城市中,同性戀者組織他們專用的教會、猶太人會堂和甚至佛教禪宗中心。」
● 據來自洛杉磯的美聯社電訊報導,全美教士酒精中毒研究會估計在1977年,美國教士和修女至少有百分之10是酒精中毒者。可是巴爾的摩《太陽報》卻刊出另一項報導說:「雖然教士當中的酒精中毒已被天主教修道院的院長們列為世界性的難題,但現在它已不再成為最迫切的難題了。……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酒精中毒難題已被同性戀取而代之。不錯,同性戀的難題如今已脫穎而出。」
既然教會領袖立下如此惡劣的榜樣,難怪在教會成員當中的道德風氣若不比一般人更壞,也不見得更好。以下是幾個例證:
●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說:「官方統計表明英國監獄裡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囚犯自稱是羅馬天主教徒,但該國人口與天主教徒的比率只是10與1之比。」因此有關方面舉行了一個會議討論「何以羅馬天主教徒在吸毒者、酒徒、娼妓和監獄囚犯當中佔這麼大的比率,」該項報導說。
● 美國不久之前的一項民意測驗表明,有百分之70的成年人自稱為教會成員,但在一週中其實只有百分之40的人參加宗教禮拜。可是,據《1983年英國年鑑》所載,在1981年每兩宗婚姻便有一宗離婚,同時,「反映出離婚和未婚母親生子均大為增加的是,……每五名兒童便有一名住在只有父或母一方的家中。」
● 《中肯》雜誌說:「據大主教米令高(Emanuel Milingo)報導,在(桑比亞)魯沙卡大主教管區內,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已婚男性天主教徒蓄妾。」該項報導透露,在該區的10,903個家庭中,有3,225個家庭蓄妾。
這種情形正像耶穌在以往所說一般:「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馬太福音7:18)普世各地大量顯示道德衰落的果子正好反映出世界宗教之樹的屬靈情況——病入膏肓。
宗教與戰爭
意識到「世界正在大禍邊緣,人類也許會在核戰中自我毀滅,」前印度總統哈申(Zakir Husain)在世界各大宗教的領袖們所召開的會議中呼籲宗教在謀求世界和平方面「今後要比以往擔任更大和更自覺的角色。」為了達到這項目的,哈申敦促「他們應該高瞻遠矚,不要執著於種種教條、儀式和習俗以免妨礙生命之流從各宗教圈子流向和諧與合作的新意義。」
發言的場合是1968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國際宗教交流和平座談會。與會者顯然對這項建議表示同意,代表們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回教、耆那教、猶太教、基督新教、錫克教、祆教的領袖們。自那時以來情形如何呢?不錯,他們繼續召開會議、座談會和討論會。由於核子大毀滅的威脅日增,他們曾發表聲明、宣言、控訴和函件向各政府和其他機構提出抗議。可是世界各宗教有沒有設法摒除『妨礙和諧與合作的種種教條、儀式和習俗』呢?他們有在行動上而非僅在言詞上結出愛與和平的果子嗎?
正相反,自那時以來的許多年,世界發生更多的戰爭和衝突;宗教雖非惟一的成因,但卻擔任重大的角色。有些戰爭和衝突是不同宗教的信徒的紛爭,有些則是同一宗教之內的派系之爭。
近期爆發的衝突事件並不算少,例如印度阿薩姆邦的暴力鬥爭,那裡的印度教徒大戰回教徒;伊朗和伊拉克的戰爭連年不息,那是什葉派的回教徒和正統派回教徒的戰爭;北愛爾蘭境內的惡鬥延續至今,在那裡的基督新教徒殘殺天主教徒,天主教徒殘殺基督新教徒;黎巴嫩境內的戰爭與大屠殺,基督教徒、猶太人和回教徒均牽涉在內;甚至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隨軍牧師鼓勵阿根廷人為國捐軀,因為這是天主的旨意,」據《舊金山考察家報》說。
以上的例子並沒有詳述現在的情勢,也沒有包括以往被宗教熱狂煽動的國家和人民之間所發生的無數紛爭事件。
這些戰爭也許由政治或領土爭論所觸發。可是,遲早均會發現宗教被深深捲入戰爭之中。教士們屢次在交戰的雙方祈求同一位神祝福本國的軍隊,聲稱他們的戰爭是『義戰』或『聖戰』,並且應許戰死沙場的人會獲獎升上天堂。
這豈不令你納罕世界各宗教是否含有某些特性使它們的信徒具有暴力傾向嗎?在《時代》雜誌一篇題名為「宗教戰爭——血腥的熱心」的文章中,資深的作者摩魯(Lance Morrow)聲稱:「奉宗教之名作戰的人與觀察他們的記者察出一項與傳統戰爭不同的怪異之點——報復和贖罪的特色,一種超越時間與當前環境的狂熱,從內心發出的深仇大恨……『宗教在戰爭中』這種矛盾現象依然令人震驚。」
這種「矛盾」也許是譴責宗教的最強烈控訴。論到基督教國以往和現今在戰爭中所擔任的角色,政治學教授基利斯丁遜(Reo Christenson)在近期的《基督教世紀報》寫道:「貶抑基督教的行動也許無過於它在戰爭中所採取的立場與非基督徒差不多全無分別。基督徒一方面提倡對溫和的救世主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們又熱烈支持宗教或國家主義的戰爭。這種行動大大損害了信徒的信心,並且加強了別人對宗教的譏誚,這種譏誚在多個世紀以來一直瀰漫於有識之士當中。」
你對此有什麼想法?
我們已檢討過世界宗教在兩方面——道德與戰爭——所產生的果子,我們對於所見的現象只感到震驚和憎厭。宗教已令人大失所望。同樣醜惡的果子也可在其他許多方面見到,例如種族偏見、干預政治、商業欺騙、奴役人的迷信等。不錯,宗教的確使世上充滿腐壞的果子,使人類深受其害。
也許這些事正是使你離棄宗教的原因。若然,你就不是孤立的。今日有許多人正為了宗教結出的惡果而捨棄宗教。但這是明智的途徑嗎?這樣行是否會帶來最大的滿足和快樂?抑或另有比這更好的方法?我們邀請你考慮下一篇文章。
[第9頁的圖片]
世界宗教產生惡果的兩項例證:接納同性戀和參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