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追尋的對象
美國的獨立宣言聲稱人有「生活、自由和追尋快樂」的權利。對今日許多人來說,主要的字詞是追尋。人們以熱烈的心情去追尋快樂,讓每分鐘都充滿狂熱的活動。例如蜂擁進入運動場參觀比賽,在螢光幕前埋頭彎背作電子遊戲,把黃昏時間全耗在觀看電視節目之上,度週末的計劃離不了興奮的消遣,飛來飛去遊覽世界各地,不然便是忙於社交事務。許多人甚至依靠有害的麻醉劑去尋求情緒上的陶醉。什麼事都行,但求避免有空餘的時間坐下來面對自己——和沉悶。可是,瘋狂地追尋快樂絕不能使人獲致真正的快樂。
有些人為了尋求快樂而採取新的生活方式。婚姻不再被人認為可以長相廝守了——易合易離,任何理由或毫無理由都可以離婚,兒女不得不往來奔走於離了婚的父母之間。單身的人士在性雜交方面任意妄為。男女同居而不必結婚——沒有承擔,沒有條件,雙方只要喜歡便可以隨時分手。同性戀者姘居一起或個人追尋變態的滿足。在這一切嘗試-錯誤的實驗中,世人所種的是屬肉體的行為,結果所收的是精神苦悶、罪咎感、嫉妒、痛苦的分離和疾病——時常是不能治癒的。「新道德」所收的苦果甚至比古老的不道德更糟。
有些人把快樂與物質財富視為一談,但他們積聚財富的結果只是提高物慾,以致變成貪得無厭。廣告商人看準了這點,於是推出為這些人製造形像的計劃——構成形像的方法是穿著某種名牌的服裝、喝某種牌子的酒、駕駛名貴的汽車、購買豪華的住宅以及無數只講究外表的東西。
科學使物質主義的浪潮變成更加高漲,正如生物學家杜博斯(René Dubos)抱怨說:「在今日,科學時常被用在與人類的需要無關的技術製作上,目的只是要產生新的物慾。」他說這些欲望獲得滿足之後也「無補於快樂及人生意義」。在富裕的國家中,科技被用來製作許多無意義的產品而造成無謂的消費。對許多人來說,消費主義的炫耀差不多達到無法自制的地步。在壓倒性的物質主義之下,屬靈的價值觀念差不多全被扼殺了。
尤德爾(Stewart Udall)在擔任美國內政部長期間說:「我們的汽車比世上任何國家都多——廢物清理場亦然。我們是世上機動性最大的人——也忍受最大的擁擠。我們生產最多能源,空氣也最為污濁。」這段話是他在若干年前說的,當時他稱之為「大洲規模的災禍」。現在,經過多年之後,這已變成了全球規模的災禍。幾年之前,美國一個大城市的市長譏諷地說,「我們若不小心,後世的人就會說我們這代人把人送到月球去,但地上的垃圾卻高及膝蓋。」現在,隔了幾年之後,不少科學家正發出警告說我們也許是最後一代人了。
自我價值感若是只靠外在的物質而非靠內在的價值去滋養,它不久就會變成貧乏不堪,以致被痛苦的不滿取而代之。物質和表面的虛榮對人類內心深處的屬靈需要毫無幫助,也絕不會導致快樂。精神分析學家弗羅姆(Erich Fromm)說,「漫無節制地滿足一切慾望對幸福無濟於事,也不是導致快樂或甚至最大樂趣的途徑。」可是,在弗羅姆之前許久,一位受上帝感示的智者更加中肯地說:「我又發現:人勞碌工作,追求[成功],是因為羨慕鄰人。」——傳道書4:4,《現譯》。
由於灰心失望,有些人沉迷於無意義的自我陶醉之中以求尋得滿足。論到這種傾向,《自我陶醉的文化》一書說:「由於沒有希望以任何有意義的方法去改善生活,人們遂使自己相信心靈的自我改善是人生的首務,例如:留意自己的感覺、攝取健康食物、學習芭蕾舞或肚皮舞、沉迷於東方智慧。……他們培養新鮮的經驗,鞭策怠惰的肉體重新振作,企圖恢復倦怠的胃口。」——第29,39,40頁。
藉著忙亂的活動、新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質、沉迷於自我等去尋求快樂——其中沒有一樣是導致真正和恆久快樂的。
那麼,你怎樣才能獲致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