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12/8 24-27頁
  • 路易斯·巴斯德——他的工作造福世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路易斯·巴斯德——他的工作造福世人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早期研究
  • 巴氏消毒法
  • 生命來自生命
  • 對抗傳染病
  • 深具價值的工作
  • 生命的來源與維持者
    人生的確有目的
  • 讀者之聲
    警醒!1997年
  • 現代醫學——神通廣大?
    警醒!2001年
  • 科學:證明聖經錯了嗎?
    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12/8 24-27頁

路易斯·巴斯德——他的工作造福世人

《儆醒!》雜誌駐法國通訊員報導

生命能夠自然發生嗎?19世紀有些科學家相信能夠。他們覺得生命可以自行從無生命物質產生出來,用不著創造者參與其事。

1864年4月的一個春天晚上,巴黎索邦大學會議廳內的一群聽眾卻聽到截然不同的看法。路易斯·巴斯德在一群科學家面前,提出無可爭辯的確據,逐點反駁自然發生說的理論。

《世界書籍百科全書》指出,巴斯德在這次講座和後期的發現使他成為「世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為什麼這個人在當代是那麼鶴立雞群呢?他怎麼一躍成為舉世知名呢?我們可以怎樣從他的若干發現得益呢?

早期研究

1822年,路易斯·巴斯德在法國東部的多勒小鎮出生。他父親是個製皮革工人,有望子成龍的心願。雖然路易斯酷愛美術,兼有藝術天賦,但他卻選讀了科學。25歲時,他取得了科學博士學位。

他早期著手研究酒石酸——一種從酒桶內殘餘渣滓中找到的化合物。幾年後,這個研究結果被其他研究家採用,並且為現代有機化學奠下了基礎。巴斯德隨後進而研究發酵物質。

巴斯德還沒有展開研究之前,發酵物質例如酵母已經廣為人知。但酵母一般被認為是發酵後的結果。巴斯德卻證實發酵物質不是發酵結果,而是發酵的成因。他指出每一種發酵物質都會造成不同類型的發酵。1857年,巴斯德就這個發現出版的報告,今日被視為「微生物學的出生證書」。

從此,他的工作和發現一日千里。由於他聲名遠播,奧爾良的醋製造商請他協助,解決他們所面對的不少技術上問題。巴斯德證實把酒轉變成醋的物質,就是今天稱為微生物的東西,這些微生物在液體的表面活動。研究完畢後,他就向鎮上的醋製造商和社會要人,發表他那著名的「酒醋一課」演講。

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從研究發酵中,看出飲食業碰到的大部分感染問題,其實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瀰漫在空氣中或沒有清洗妥當的器皿上。巴斯德建議改善衛生,食物就不致受細菌感染;此外,只要讓液體在攝氏50至60度下加熱幾分鐘,也可避免變質。這個方法首先應用在製酒方面,以預防反常的發酵。當主要的微生物被消滅後,酒的味道和香氣也沒有太大改變。

這個處理方法稱為巴氏消毒法,由巴斯德取得專利權。消毒法為飲食業帶來革命性影響。今天的酒已不再採用這個處理方法,不過不少產品例如牛奶或果汁依然沿用這種消毒法。可是,其他方法,例如高溫消毒,也是可供採用的消毒法。

釀酒業是另一門從巴斯德的研究獲益的大企業。當時,法國釀酒商面對很多生產上的難題,又得應付強勁的德國對手。巴斯德埋頭研究,並且向釀酒商提供不少意見。他提議他們著重釀酒用的麥芽汁純度,也要確保四周有一定清新的空氣。這個建議立時見效,為巴斯德後來取得更多專利權。

生命來自生命

自古以來,有關昆蟲、蠕蟲或其他生物是怎樣出現這個問題,引起了最多假設的見解。例如,一位17世紀的比利時化學家就誇稱,曾在一個塞了骯髒女裝襯衫和小麥的瓶子裡,造出老鼠來!

在巴斯德的日子,科學界唇槍舌劍地爭持不休,要抗衡自然發生說的支持者實在談何容易。但巴斯德從研究發酵所得的結果,使他胸有成竹。於是他打算進行實驗,以求一勞永逸地了結自然發生說的理論。

鵝頸瓶實驗是他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實驗。當營養飲料留在沒有封蓋的瓶子內時,液體在空氣中暴露了沒多久,就受細菌感染了。但他把同樣的營養飲料儲存在鵝頸形瓶子裡,液體卻完好無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巴斯德提出簡單的解釋:空氣中的細菌穿過鵝頸形樽口時,會附在玻璃表面;結果當空氣接觸液體時,已沒有微生物作祟了。在沒有封蓋瓶子內發現的細菌,不是從營養飲料裡自然產生的,而是由空氣輸送來的。

為了證實空氣輸送微生物,巴斯德逕直往法國阿爾卑斯山脈的冰海冰川。他在海拔6000英尺的高度,揭開密封的瓶子,任由瓶子在空氣中暴露。20個瓶子中,只有一個受感染。接著他來到侏羅山脈山腳,重複同樣的實驗。在這海拔較低的地方,卻有八個瓶子受感染。由此,他證實海拔較高的空氣因為比較純淨,所以受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也降低。

通過這些實驗,巴斯德提出毋庸置疑的確據,表明生命只能來自業已存在的生命。生命無法自然發生,換句話說,不是無中生有的。

對抗傳染病

既然發酵是要靠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就推斷觸染病的成因也跟微生物有關。當日蠶病為法國南部的絲綢製造商帶來沉重經濟損失,於是他著手研究蠶病,結果證實他的推斷是正確的。短短幾年內,他發現了兩種蠶病成因,並且推薦挑選壯蠶的嚴謹方法,以預防流行病發生。

當巴斯德研究雞霍亂時,他留意到那些只有幾個月大的培養細菌,不單沒有引致小雞患病,反而保護小雞免受同類疾病侵害。事實上,他發現替小雞注射一種減毒(或減弱)的細菌,能使小雞產生免疫力。

巴斯德不是最先採用防疫注射的人,英國人愛德華·詹納早在他之前已經使用了。不過巴斯德卻首創使用經減毒的致病微生物,而不是與疾病有關連的微生物。他也成功地使用注射疫苗對抗炭疽——一種在溫血動物例如牛羊身上常見的傳染病。

接著,他發動自己最後一役——他最著名的狂犬病疫苗。巴斯德本人並沒有察覺,當他對付狂犬病的時候,他其實正在處理一個跟細菌迥然不同的範疇。事實上他正和病毒交手,一個他無法在顯微鏡下窺見的世界。

1885年7月6日,一個母親攜同9歲大兒子來到巴斯德的實驗室。孩子剛被狂犬咬傷。即使那位母親苦苦哀求,巴斯德還是不願意幫助男孩。他根本不是醫生,惟恐惹上非法使用藥物的官司,而最主要原因是他的方法還沒有在人身上試驗過。不過,他還是請合夥人格拉查醫生替男孩注射疫苗,效果良好。不足一年內,350名接受注射的人中,除了一人因耽誤時間死去外,其餘的人都康復過來。

這時,巴斯德關注到醫院的衛生情況。在巴黎的產科醫院,每年都有大量婦女死於產褥熱。巴斯德提議採用消毒技術和嚴格的衛生措施,特別要注重雙手衛生。後期由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利斯特和其他醫生所做的研究,一致證實巴斯德的結論是準確無誤的。

深具價值的工作

巴斯德在1895年逝世,但他深具價值的工作,今天依然在多方面使我們得益不淺。這解釋了他被譽為「人類恩主」的原因。他的名字跟某些以他命名的疫苗和醫療程序息息相關,由此證實他是這方面的發明家。

巴斯德生前研究狂犬病時,巴斯德研究所就在巴黎成立。今天研究所成了研究傳染病的知名中心,特別以研究疫苗和藥物聞名遐邇。1983年,由盧·蒙塔尼亞教授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率先把愛滋病毒確認出來。自那時以來,研究所更聲名大噪。

生命是否自然發生的爭議絕不是無關痛癢的科學辯論,事實上巴斯德曾牽涉在爭論中,並且大獲全勝。這個爭議當然也不僅是一些科學家或知識分子閒聊的有趣話題,爭議含有重大意義——牽涉到上帝存在的證據。

法國哲學家弗蘭西斯·達戈內(他在科學方面有很深造詣)留意到巴斯德的「對手,不論是唯物論者或無神論者,都相信自己能證實單細胞有機體來自分解分子,這個論調使他們覺得大有理由否定上帝創造萬物。不過,每當考慮到巴斯德的研究時,他們的見解也就無法死灰復燃了」。

今天,來自實驗、歷史、生物學、考古學、人類學的一切證據,都繼續作證巴斯德當日的實驗——即生命只可能來自業已存在的生命,絕不可能來自無生命物質——是確鑿可據的。證據也清楚顯示,生命只會「各從其類」地繁殖,跟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不謀而合。後代總是跟父母同屬一「類」,或同屬一個種類。——創世記1:11,12,20-25。

總的來說,不論路易斯·巴斯德自己知不知道,他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明證和確據,足以推翻進化論的學說,並且確立地球上的生命惟獨來自創造者。他的工作反映了謙卑的詩篇執筆者所承認的事實:「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上帝!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詩篇100:3。

[第25頁的圖片]

上圖是酒的消毒儀器,把不合用的微生物消滅;下圖是消毒過程的全貌

[第26頁的圖片]

巴斯德的實驗推翻了自然發生說

[第24頁的圖片鳴謝]

All photos pages 24-6: © Institut Pasteur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