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7 2/15 115-119頁
  • 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與耶和華締結的寶貴關係
  • 在一個可靠的基礎上從事建造
  • 浸禮是基督徒的必需條件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3年
  • 立志永遠事奉上帝
    帶來永生的知識
  • 受浸與親近上帝
    辨明聖經的真理
  • 受浸的意義
    團結一致地敬拜獨一的真神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守》77 2/15 115-119頁

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

我們建議,在小組研讀這篇文章之際,時間若許可,則讀出所引的參考經文並加以應用。

1.(甲)耶穌將自己的浸禮視為什麼?(約翰福音6:38)(乙)今日有些屬於「大群」階級的人可能對浸禮懷有什麼感覺?

以耶穌而言,他的浸禮僅是他傳道工作的開始而已。他並沒有視之為某件事的終結,反之,他視之為開始一件他必須加以保持和進一步發展的事。你又怎麼樣呢?你已藉受浸象徵你獻身遵行上帝的旨意,由此在別人面前標明你是一個耶和華見證人嗎?也許這事最近才發生在你身上,你僅在幾個月或一年前才受浸,正如許多現在廁身於耶和華見證人之列的人一般。你對此有什麼感想呢?你是否認為你現已採取了主要的步驟而可以對自己說:『事情已經解決了。現在人人都知道我是個耶和華見證人,是耶穌手下「大群」「另外的羊」的成員之一。倘若我現在死去,我可以肯定在上帝的王國裡得到較早的復活。』——約翰福音10:16;啟示錄7:9;希伯來書10:5-9。

2.(甲)有什麼比喻可以幫助我們對浸禮的看法?(乙)今日許多人對婚姻持有什麼態度?

2 這是明智和正當的態度嗎?在進一步考慮耶穌的事例之前,讓我們看看一個婚姻的比喻。無論你已婚或未婚,你知道對許多人來說,婚禮本身被視作一件大事,人們花許多時間、精神和金錢去為之作準備。然後,當這件事和伴隨的慶祝過去以後,這些人對自己說:「我已經採取和完成了主要的步驟,自此以後有什麼事發生都順其自然好了。」

3,4.(甲)關於婚姻,許多青年人未能認識到什麼?(馬太福音19:4-6)(乙)我們現在要查看什麼相似的事?

3 很多時青年人未能認識到,結婚其實是締結一種必須繼續發展和加以保衛的關係。婚姻的誓言和註冊僅是一個開始而已。由於對婚姻懷持一種錯誤和短視的觀點,許多人並沒有作好準備去應付婚後各種出乎意料的困難,更遑論引誘了。但這些難題卻是可以在新婚的歡愉和刺激過去之後發生的。因為感受到若干程度的失望和挫折,其中一方或雙方可能開始向別的地方尋求出路以發泄他們鬱積的情緒和感情及滿足內心的嚮往。因此,最後他們決定結束過去所採取的步驟而另覓新歡。這豈不是今日許多破裂的婚姻,連同所引致的憂傷和悲痛,的一個主要因素嗎?

4 現在讓我們看看以上的比喻和一些與耶穌的浸禮及與你自己的浸禮有關的事有些什麼相似之處。

與耶和華締結的寶貴關係

5.耶穌受浸時具有什麼清晰的知識和了解?

5 首先,耶穌對自己的浸禮有什麼看法呢?福音的記載對於他在前往「約但河,見了[施洗]約翰,要受他的洗」之前腦中想到什麼並沒有提供很多資料。(馬太福音3:13)可是我們可以想想他的背境。從他年僅十二歲時所發生的事,我們知道他對希伯來文聖經具有多麼深刻的了解。路加的記載透露「孩童耶穌」花了三日的大部份時間在聖殿裡,「坐在教師中間」,「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請也記得他對他母親所說的話:「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路加福音2:43-49)他顯然知道自己的神奇誕生,他大概也領會到天使加百列告訴他母親馬利亞的事的意義。加百列曾向馬利亞宣布她所懷的孕是由聖靈的力量促成的,並透露上帝所賜的王權會臨到她的兒子身上。耶穌豈不也很可能知道西面在上帝感示之下對馬利亞所說的話的意義嗎?西面說:「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這預言到當馬利亞看見自己的兒子在受苦柱上時,她會經歷痛苦難忍的悲傷。——路加福音1:30-33;2:34,35。

6.(甲)在將自己呈交出來受浸時,耶穌表現什麼敏銳的眼光?(乙)耶穌懷著什麼態度?這以什麼為根據?(約翰福音4:34)

6 從這一切我們可以肯定地推論耶穌,特別在年近三十時,對於他前頭所要發生的事具有敏銳的眼光。他知道他的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僅是他的傳道工作以及由於證明忠心而獲得未來獎賞的開始嗎?不。還有一件事與這些事有密切關係,但卻深入得多。那更深刻,更重要和更寶貴的事便是他與天父的關係,現在已獲得一重更深的意義,一種屬靈的意義。這由詩篇40:6-10顯示出來。耶穌無疑意識到這些經文是指著他說的,論到他所犧牲的屬人完美身體比人在摩西律法之下所獻的動物祭牲更為上帝悅納。保羅在希伯來書10:5-9引證這段經文,由此證實這種了解是正確的。可是,雖然這項犧牲牽涉到受苦和死亡,耶穌卻懷有什麼態度呢?這種態度以什麼為根據呢?請留意詩篇40:8所提出的答案:「我的上帝阿,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的心裡。」

7.(甲)耶穌一直與天父保持什麼關係?什麼推使他這樣行?(乙)耶穌受浸之後怎樣保持和強化他與天父的關係?(希伯來書5:7-9)

7 這節經文多麼有力地表明,不但由於耶穌所懷的態度,同時也因為他具有深刻的體會及衷誠的動機,他能夠對天父保持恆久的順服和親摯的關係!耶穌本人一向都樂於遵行他天父的旨意,特別是當他意識到他開始這條犧牲途徑的適當時候已來到了。他的浸禮僅是第一步而已。此後,無論有什麼事情發生,不論「是禍是福」,正如一對新人在婚約的誓言中所常說的一般,他會時刻力求取悅和榮耀他的天父以保持及強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正如他在面對痛苦難堪的最後考驗時對他天父所說一般:「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阿,願你榮耀你的名。」——約翰福音12:27,28。

8.(甲)你進至獻身的地步時已體驗到什麼喜樂?(乙)像耶穌一樣,你曾面對苦楚,卻具有什麼體會?(馬可福音10:28-30)

8 你又如何呢?上述關於婚姻的比喻可以應用在你身上對你有所幫助嗎?當然,你的背境與耶穌三十歲前的背境比較起來並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然而,我們豈不可以說你認識了真理獲悉耶和華是怎樣的一位上帝,「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之後,你體驗到許多喜樂嗎?(出埃及記34:6)你豈不像耶穌一樣,不但認識了耶和華的旨意,而且也由於看出你可以怎樣與這旨意一致而尋得莫大的欣喜嗎?你獲悉藉著採取獻身的步驟,你可以廁身於保羅所論及的人之列:「他[耶和華]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歌羅西書1:13)毫無疑問,你已像耶穌一般領會到,作耶和華手下一個獻了身的僕人會牽涉到受苦。你很可能在受浸前已經歷過若干試煉和反對,可是你卻深深體會你所學到的知識的價值,並且決心加以緊守。

9.(甲)這與婚姻關係有何相似之處?(乙)在受浸時,你締結了什麼蒙嘉許的關係?你對這種關係應當懷有什麼看法?(彌迦書4:5)(丙)現在我們面對什麼重大問題?

9 這件事與婚姻相似之處即在此。你對你的獻身和受浸懷有短視抑或遠大的眼光呢?你覺得你已達到了所需的一切條件了嗎?抑或你留意到你已締結了一種私人的關係,不是與一個凡人而是與宇宙的至高主宰如此行?他雖是宇宙的主宰,你卻可以視他為你的父親而推心置腹地向他提出懇求。你意識到你所締結的這種關係是不能視為理所當然的嗎?你知道這種關係是可以而且也必須,加以發展和保衛的,否則便會倒退而有受到損害或甚至終止的危險嗎?你已決定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均會像耶穌一般說:「父阿,願你榮耀你的名」嗎?因此你必需問問自己的一個大問題便是:這件極寶貴的東西,我已和天父締結的這種關係,怎樣才能加以強化和加深呢?

在一個可靠的基礎上從事建造

10.(甲)為什麼你應該對聖經作一番勤懇的個人研讀?(乙)你可以怎樣如此行?(提摩太後書3:14,16,17)

10 最重要的事之一是你對聖經所作個人研讀的方式以及你學會怎樣將其實際應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上。耶穌一向都樂於遵行上帝的旨意,因為他可以說:「你的律法在我心裡。」(詩篇40:8)他努力研讀和應用上帝的道。你也可以成為像詩篇1:1-3所描述的人一樣:「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然後詩篇表明這人會怎樣好像一棵常綠和多結果子的樹一般,「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這並不是僅指對聖經作膚淺的閱讀而言。反之這意味到孜孜不倦地搜尋上帝的道所含的一切知識以及「忠心而有見識的僕人」所提供的靈糧和訓示,然後留意這些知識與你生活的各方面有何關係。——馬太福音24:45-47。

11.(甲)吸收正確知識的目的何在?(腓立比書1:9-11)(乙)我們必須與耶和華形成怎樣的連繫?藉著怎樣行?

11 不要錯誤地以為研讀的意思僅是將學術性的真理綱要吸進腦袋中而已。正確的知識的確十分重要,但你這樣行的目的並非僅是想有能力憑記憶背出許多事實和數字來。反之,吸收知識的目的是要使你充滿「屬靈的智慧和悟性……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耶和華],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歌羅西書1:9-11)在婚姻方面也一樣,這意味到了解和情感繼續增長而形成一種永不破裂的連繫。希伯來籍的基督徒一度變得『聽覺遲鈍』,他們缺乏個人研讀和運用,以致需要像嬰孩一般吃奶。因此請留意保羅在信中向他們所說的話:「但固體的食物卻屬於成熟的人,屬於一般藉著應用使他們的理解力獲得鍛鍊而能夠分辨是非的人。」使得救的並非僅是腦袋的知識而是真理的精神,「愛真理的心」。——希伯來書5:11-14,《新世》;帖撒羅尼迦後書2:10;哥林多前書8:1。

12.(甲)缺乏了什麼便時常損害人類的關係?(乙)要恢復美好的關係,有什麼品質是特別需要的?(路加福音14:11)

12 此外還有禱告的問題。在此婚姻的比喻可以再次幫助我們。缺乏溝通豈不是夫婦間發生裂痕的第一個徵象嗎?基本的原因可能並不明顯。可能僅是一種誤會,或者一方的性情害羞和保守。然而,缺乏溝通若持續下去,夫妻的關係就必然會蒙受損害而變得緊張。唯有雙方首先作出自覺的努力去恢復溝通的連繫,然後兩者的關係才能有所改善。這並不是容易的事。雙方都亟需具備一種品質,那便是謙卑。

13.有關禱告,遲早可能發展成什麼難題?(彼得前書4:7)

13 這怎樣應用在屬靈方面呢?直至你獻身受浸為止,你也許沒有很大困難。你對真理的體會以及你對真理賜予者的愛導致你採取上述兩個最初的步驟,在禱告中你告訴耶和華你對他懷著深摯的感激,而且你想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將自己呈獻給他。當時你正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可是,由於不完美和其他理由新鮮的感覺可能會失去,正如在婚姻中可能發生的情形一般。到後來你可能發覺,不論是逐漸地抑或突然地,禱告變得有點困難或公式化。你會怎樣行呢?

14.你的禱告若受到阻礙,你可以怎樣設法補救?(雅各書5:14,15)

14 不要找尋藉口或試圖為自己辯護。這樣行是與謙卑背道而馳的。反之,要作一番忠實誠懇的努力去找出難題的癥結。你的良心為某些事感覺不安嗎?這可以很容易妨礙你的禱告。或者你變得有點疏忽大意,容許日常生活的壓力佔去你太多時間和精神嗎?你有一種經常犯的弱點,比你所意識到的更根深蒂固嗎?你可能感覺心灰意冷而對自己說:我永不能完成我所開始的工作了。倘若困難變得如此嚴重,以致你覺得你不能在禱告中親近耶和華,那末,唯一可以選擇的方法便是向耶和華的一個僕人吐露心事及請求幫助,最好是一位監督或其他成熟的基督徒。當然,你需要謙卑才能這樣行,但它可能並不像你所想的那麼困難,而且這種努力是十分值得的。甚至在家庭生活中,有時哥哥或姊姊也會幫助弟妹與父親或母親解決問題。在上帝的家庭裡情形也可以一樣。

15.對耶和華作衷誠的禱告有什麼益處?(馬太福音6:6)

15 禱告的價值是無法過度強調的——不是例行慣事式的禱告,而是反映出對耶和華的衷誠感激的禱告——由於我們深深體會耶和華對我們和其他人所施的許多恩惠。不錯,我們想表達我們對別人的仁愛關懷,懇求上帝幫助他們克服難題,並且也幫助我們同樣行。這樣行可以保護我們免致變成以自我為中心,這乃是與謙卑背道而馳的。

16.(甲)詩篇的執筆者怎樣幫助我們緊記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乙)耶穌怎樣是我們的好榜樣?

16 我們還需要另一件重要的東西才能在一個可靠的基礎完成我們的建造工程;這也可以幫助我們緊記我們的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詩篇40,第九至十節提及這件事說:「我在大會中宣傳公義的佳音。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耶和華阿,這是你知道的……我已陳明你的信實,和你的救恩。我在大會中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對耶穌來說這無疑是真確的,他決心完成他在浸禮時所開始的工作。(約翰福音4:34)詩篇執筆者的這段話首先表明他對耶和華和他的美好品質懷有極大的愛好,而且切望見到耶和華的美名完全獲得洗雪。他的話也表現一種真正的友愛,一種誠摯的願望,想別人也知道這些事,特別是那些樂意聆聽,有所反應而參與建造「大會」的人。在接納這些話方面,耶穌為我們立下一個良好的榜樣。——馬太福音9:36-38;約翰福音17:6,18-21。

17.我們可以怎樣表現我們對人類的關懷?(路加福音10:2,5,6)

17 有一件事值得我們留意。耶穌並沒有隨身攜帶一份希伯來文聖經的手抄本,可是在他所作的教導中,他不斷提及這些經文及引證其中的話。對我們來說,隨身攜帶一本印成書刊形式的聖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學會在向別人作見證時運用聖經本身是有益的。我們應該關懷別人,並且藉著回訪那些表現興趣的人,設法在他們家裡建立聖經研究以表現這種關懷。

18.受了浸的人可以用什麼方式擴大他們的傳道活動?(哥林多前書16:9)

18 此外你還有許多機會可以擴大你的傳道活動,不論作為一個小組傳道員,輔助或經常的全時間好消息宣揚者,海外傳道員抑或伯特利之家的成員。當然,並非每種工作權利都向所有人打開,但只要你懷有誠摯的願望和作出切合實際的計劃,只要你在禱告中將內心的願望向上帝透露,通常都會有打開的出路使你能夠以更廣博的方式執行耶和華的旨意。

19.身為一個受了浸的人,你應該不斷在心裡珍惜什麼?(哥林多後書4:6,7)

19 你永不應覺得有人試圖向你施壓力。但你應該不斷在心裡珍惜你的浸禮所象徵的一切。身為耶和華手下一個獻了身的僕人,你居於一個極有利的地位。你應該感到耶和華在天上和地上的家庭對你表現的溫暖關注,因此,你應該受到激勵在你對耶和華的服務上向前邁進。請不要忘記,你的浸禮僅是個開始而已。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