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傳到維爾京群島
維爾京群島由不勝枚舉,大小不一的島嶼構成,位於加勒比海東北部,剛剛在波多黎各以東。島上氣候如意,風景幽美,群山聳立在海上,如畫的海灣和沙灘頭難以勝數,招徠許多遊客。數以千計的度假人士天天乘著飛機和客輪抵達,在冬季的幾個月裡尤其踴躍。怪不得維爾京群島被人譽為「美洲度假區」。
「好消息」抵達聖多馬島
耶和華見證人所宣揚的「好消息」是怎麼傳到這裡來的?1947年一月,守望台社基列聖經學校第一屆畢業生中,有兩位海外傳道員——T.E.克萊恩和他的太太——受委派到聖多馬島來宣揚「好消息」。他們在街上和逐家逐戶地傳道,的確不遺餘力。在維爾京群島,訪者通常在門前喊道:「裡面哪!」屋主便答道:「外面哪」然後去應門。
這些海外傳道員從清早工作到日落,走過橫街窄巷,攀登陡峭的山嶺和石階,把王國信息傳給各種各式的人。人們的反應令人驚異。在短短四個月內,克萊恩夫婦替《守望台》和《儆醒!》雜誌獲得了750個新訂戶。結果郵政局要為此開辦農村郵遞服務。不久便有幾個感興趣的人跟著海外傳道員一起逐戶探人。
「好消息」傳到其他島嶼
埃德米德·喬治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和波多黎各跟耶和華見證人研讀過聖經,後來回到聖約翰島他的家鄉,這樣,「好消息」便傳到了維爾京群島的另一區。他對親友鄰里談及他所學到的事。他的太太、母親、姨母的反應都很好。他的鄰人是個瘦長壯健的海員,名叫艾莫斯·沙利文,也很有興趣。後來埃德米德一家因經濟理由搬到聖多馬島住,艾莫斯仍然留下來宣揚「好消息」。艾莫斯不但經常向鄰人作見證,攀山越嶺,而且也用小艇划2哩(3千米)橫渡海灣去接觸住在對岸的人。現在克魯茲灣有一個小組,艾莫斯的一個兒子成為見證人之後就住在那裡。
1948年,耶和華見證人向聖克瑞熙島的居民傳起「好消息」來。1951年克萊恩和他的太太抵達的時候,在基督莊已經有一個小組。1951年終,克萊恩探了一個當地人好幾次,差不多次次都以爭論收場,最後克萊恩對他說:「好吧,青年人,你要研讀聖經,我就來跟你研讀,但卻不是要跟你吵架。」這個人就是樂萊·貝斯,他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是你跟我的牧師討論一下。那麼我就可以決定相信哪個人了。」結果怎樣?牧師跟克萊恩討論的時候,勃然大怒,憤然離去。現在貝斯在基督莊的小組裡是個長老。
「好消息」最初抵達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時候是1949年。那年七月,傳道艇西比亞號駛進托圖拉市的路鎮港。艇上的四個海外傳道員立刻開始逐家逐戶與人分享「好消息」。他們在日間分散在沿岸一帶,而且越過山頂向人傳道和主持聖經研究。晚上則把燃氣燈帶上岸,以便在地點適中的樹下作聖經演講時照亮地方。島上的人一看見那盞燈,便紛紛燃起火油燈——一小瓶火油裡放進一些布碎——走到山邊來聽演講。那些火油燈,望過去好像山邊許多閃動的星星,形成一個令人興奮的景象。
西比亞號在托圖拉逗留過好幾次。漸漸的有一小群感興趣的人組織起來。海外傳道員在那裡的時候,可以經常舉行聚會。他們走後,這群人也繼續聚集。1955年,艾莫斯的另一個兒子李安內搬到托圖拉來住,路鎮小組於是成立起來。
尋找合適的王國聚會所
這些小組人數越來越多,為了舉行聚會而要租用小型禮堂。可是這些禮堂很快就變成太擁擠了。在聖多馬島,要找個合適的聚會地點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地價極高,出租的大禮堂絕無僅有,而且費用十分昂貴。可是,後來有一天早上,有一個女人要跟耶和華見證人小組的主持人沃爾特·喬治斯談話。這次談話為一個聚集地點——王國聚會所——的興建鋪平了路。
政府立例規定所有住戶必須設有抽水馬桶。這個女人肯捐出一塊地,但條件是見證人要幫她符合政府所定的新法例。她的住所簡陋得很,所以見證人表示願意替她建一間雙房屋子。那女人很滿意這個安排。見證人得到了那塊地的契據後,便可以著手建新的聚會所了。
可是由誰動手建呢?當地的見證人對於建築所知有限。一個在聖多馬出生、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見證人自願繪出藍圖。但是他們怎麼能肯定自己不會看錯藍圖呢?每天晚上,喬治斯都過到聖克瑞熙島去見一個見證人兼建築師博伊斯,把藍圖給他看。博伊斯便告訴他第二天要做些什麼。這樣,見證人終於築成了王國聚會所,並且替捐地的女人建了一間房屋。
今日的情形
在1970年代,維爾京群島宣揚「好消息」的人數目大增。在美屬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傳道員數目現已超過570。每年都在聖多馬島或者聖克瑞熙島舉行區務大會,參加人數接近1,000。「好消息」確已傳到「美洲度假區」許多人都很樂意聆聽,包括說西班牙語的居民在內;現在耶和華見證人在這裡有兩個西班牙語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