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懷著好意是不夠的!
醫生們的確懷著好意。他們的病人畢竟是他們那新成立的國家中最顯赫的公民。醫生們衷誠地按照當時流行的醫療方法而行——為病人放血。但是他們非但未能醫好病人的病,反而實際加速了他們那著名的美國病人——喬治·華盛頓——的死亡。
當時的醫生很喜歡採用放血的方法,正如今日許多醫生喜歡吩咐為病人輸血一般,雖然這樣行在很多事例上均實際對病人有害。這件事多麼有力地表明『僅懷著好意是不夠的』這句話的真實性!
但是讓我們從世俗歷史轉向聖經的歷史。使徒馬太在他的福音記載中報導一件事可以說明同一的要點。
有一次耶穌基督問眾使徒他們認為他是誰。彼得毫不猶疑地說:「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稱讚彼得這樣說。但是基督接著告訴門徒他會受許多苦,並在耶路撒冷被人處死;這使彼得感覺如此驚訝,以致他將耶穌拉到一旁加以勸阻說:「主阿,千萬不可,這事不可臨到你身上。」耶穌回答他說:「撒但,走開!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馬太福音16:13-23,《現譯》)顯然彼得缺乏知識和了解。他懷著好意,但這是不夠的。
了解和平衡十分重要
僅懷著好意是不夠的。我們也必須具有知識、啟迪和了解。由是這緣故,使徒保羅告訴他在腓立比的親愛基督徒同工說:「這便是我所不斷祈求的,要你們的愛心隨著正確的知識和完全的悟性更加增多,使你們能夠辨明較重要的事物,以求能夠保持清白無瑕而不絆倒別人。」——腓立比書1:9-11,《新世》。
不錯,我們若希望真正造益別人,特別是自己的親者,我們就必須不但懷著好意,同時也需要在感情、智慧和良好的判斷力之間保持平衡。對父母說來這樣行特別重要。
父母時常很容易在對待兒女方面唯獨受感情和仁慈所支配而沒有充分考慮到這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感情用事使許多父母縱容兒女,對兒女有求必應而實際寵壞了兒女。父母可能容許兒女自行其是或給予兒女過多的自由而達到不明智的地步。誠然,也許父母們以為這會使兒女快樂。但時常這僅使兒女變成煩躁不樂;當兒女年歲漸長而變成更剛愎自用時,這甚至可能為他們招惹麻煩。
可是,父母若真正希望對兒女表現愛心,就必須明智地使愛心與堅定和管教保持平衡。既然「愚蒙迷住孩童的心,」表現愛心有時意味到要施以管教。正如上帝的道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22:15;13:24)這條原則對兒子和女兒同樣適用。
事實上,這豈不是上帝對待他在地上不完美的兒女的方式嗎?「主[耶和華]所愛的,他必管教,他又鞭打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希伯來書12:5,6,《新譯》)耶和華對我們施行管教,因為他知道我們需要管教;這乃是為了我們的最大福利著想。當然,管教本身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一切的管教,在當時似乎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些經過這種操練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來,就是義。」——希伯來書12:11,《新譯》。
僅懷著好意並不足夠這條原則也對夫妻關係適用。一位營養學家有一次說,娶了一個烹飪能手為妻的男子處於很大的危險中。為什麼呢?因為身體上的許多疾病可以由吃得太多或吃太多豐富食物所造成。因此鼓勵一個食慾已頗大的丈夫吃得更多可能是懷著好意的,但這樣行明智嗎?
對丈夫來說,他們懷著錯誤的好意可能出於不同的形式。有些男子工作得如此努力,以致差不多沒有時間和精力剩下來用在家人身上。或者一個基督徒丈夫可能如此熱心幫助小組裡其他的人,以致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家人,給予他們的注意甚至不及給予別人的那麼多。僅懷著好意是不夠的。丈夫必須在對別人的義務及對家人的義務之間保持平衡。
這些例子強調什麼呢?我們需要保持平衡。我們的造物主耶和華上帝是平衡的。他的行動總是與他的四種主要品質——智慧、公平、能力和愛心——完全協調一致的。例如我們可以從上帝對自己所作的描述見到這點。有一次他的僕人摩西請求看見他的榮光。上帝告訴摩西沒有人可以看見他而仍然活著,然後摩西聽見一個聲音描述上帝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耶和華所具有的品質是否至此為止呢?不,若然有些人就可能試圖利用耶和華的慈悲和仁愛而佔便宜了。很適當地,摩西接著聽到以下的一句話:「[但]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埃及記34:6,7。
同一的原則對我們身為基督徒的一切活動均適用。我們若要對別人有最大的造益,就不能僅是懷著好意,不自私地表現愛心和仁慈,反之,我們同時必須讓這些品質受智慧和公平所指引。這樣行十分重要,因為僅懷著好意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