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
戰爭的習慣
「戰爭的種類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專欄作家茀蘿拉·路易士(Flora Lewis)在《紐約時報》寫道。這位專欄作家舉出許多從事某種形式的軍事衝突的國家,然後評論說:「名單讀起來像地圖的索引一般。」原因何在呢?「事實是,沒有人再能夠管理世界而保持秩序,」她說。聯合國有制止列國的戰爭習慣嗎?「聯合國大力強調主權、國家的自驕心和申訴怨憤。這個組織變成了各國互相合作使議案通過的一個祕密會議;細小的爭論持續不斷,重大的權力鬥爭則繼續醞釀。」雖然聯合國召開許多會議以期制止戰爭,「有足夠的人仍然堅要保持戰爭的習慣,」路易士評論說。
對1914年以來的世代而言,戰爭的確已變成了一種習慣。為什麼呢?聖經的啟示錄一書預見一位象徵性的騎士,手拿大刀,騎著紅馬在地上奔馳,「要從地上奪去太平。」(啟示錄6:4)這個預言在本世紀已獲得應驗,因為地球不但已目擊兩次世界大戰的恐怖,同時也見到差不多持續不斷的流血衝突。
可是,真正愛好和平的人卻期待啟示錄所說的象徵性的白馬騎士把奴役人的「戰爭習慣」徹底打破。這位騎士便是「和平的君」耶穌基督。自1914年以來他一直奮勇向前,「進行征服」。首先他制服了在天上反對上帝統治的惡者,然後他會對地上所有的抗拒者「完成他的征服」。於是地上的人便會體驗到和平的習慣。——以賽亞書9:6;啟示錄6:2,《新世》;12:7-12。
『人忘記了上帝』
流亡國外的蘇聯小說家及諾貝爾獎金得獎人亞歷山大·蘇辛涅津(Alexander Solzhenitsyn)在去年於英國白金漢宮接受該年的譚普頓獎時所作的演說中指出普世靈性低落的原因。他說:「若有人要我簡單地標明整個20世紀的主要特徵,我認為最簡要的評語莫過於再次覆述這句話:『人忘記了上帝。』屬人的意識失去了屬神的品性,在這方面的缺陷是本世紀一切重大罪行的決定因素。這些罪行中的第一個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目前我們所處的困境有很大部份可以追溯至這場戰爭。」
蘇辛涅津留意到「同樣的缺陷」被交織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直至現今的社會中;他接著說:「今日世界已沉淪到如此地步,若有人將其向以前的世紀描述,無疑會引起『這便是末日!』的呼喊。」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已進入聖經所說的「末期」中——這段時期的特色之一是世人徒「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摩太後書3:1,5)這導致什麼結果呢?上帝對古代某個時期的耶路撒冷說:「你忘記[了]我,倚靠虛假。」像古代這個靈性破產的城市一樣,基督教國和現今不敬虔的世界正面對必然的毀滅。——耶利米書13:25。
你是個「良朋」嗎?
「關於友誼,最大的神話便是人不用作出任何努力便可以獲致,」美國芝加哥羅育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尤金·肯尼第(Eugene Kennedy)說。他曾著了多本論及人類行為的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也引用他的話說:「許多人不很清楚怎樣著手結交朋友,因為現今的社會告訴他們,自我滿足會使他們成功和快樂。」
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不自私地將你的資源、時間和興趣貢獻出來,特別是在基督徒的活動上,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良朋,並且贏得一些『比弟兄更親密的朋友』。——箴言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