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蒙答允的禱告
想與某種較高力量溝通的欲望像人類本身一樣古老。例如,古代埃及有些雕刻含有禱告在內。有些禱告求神庇佑,其他的禱告則表示讚美或向神吐露心事。在公元前第八世紀的希臘人當中,讚美歌、詩歌和屬於儀式性質的禱告均十分流行。在羅馬人的禱告中,當事人要特別留意向哪一位神禱告,因為當時的人崇拜著許多神。
時至今日,禱告是世界各大宗教的普遍特色。以頻頻禱告著稱的人包括佛教徒、印度教徒、猶太教徒、回教徒和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雖然使用禱告在二十世紀的宗教非常通行,但禱告方式的繁多卻使希望獲得答允的禱告者感到困惑。
任何禱告都行嗎?
既然禱告有很多種不同形式和方法,是否任何禱告都有效呢?有些人認為禱告只要誠懇和「虔信」,使用哪種方式都不要緊。你認為如何?鑒於世人對這件事意見紛紜,我們必須撇開人的見解而向較高的來源尋求顯示的資料。
以下數頁的答案便採自這樣的來源——聖經。資料表明,人若希望禱告得蒙垂聽和答允,就不是任何禱告都行。
聖經解釋:
禱告應該向誰而作
何以有些禱告不蒙答允
在禱告中可以祈求些什麼
個人在禱告方面擔任什麼角色?
主要的條件是信心。信心不單是虔信上帝存在和相信他能聽人禱告而已。(希伯來書11:6)真正的信心藉著努力在生活上符合上帝在聖經中所訂的公義原則而表現出來。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強調這點,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
論到有些人的禱告不蒙垂聽的例子,希伯來先知以賽亞寫道:「就是你們多多的祈禱,我[耶和華]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以賽亞書1:15)因此,任何不尊重生命神聖的人都不能期望禱告蒙上帝垂聽,不論他們禱告得多麼頻常和多麼熱心。
何以有些「信徒」的禱告許多時不蒙答允?
只是相信並不足以取悅上帝和使他答允我們的禱告。甚至輕信的人也可以自稱相信。信仰若要堅定,就必須以正確的知識為基礎;這種知識只能從研究聖經而獲得。此外,信仰和信心必須用行為加以證明。「的確,正如身體沒有靈是死的,照樣,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2:26,《新世》。
真正的信徒需要天天都思念上帝,不是僅在面臨危難時才禱告向上帝求助。他也在行為上與信心相稱,從事正義的工作,包括對人談論自己的信仰及對上帝的信心在內。
禱告應該採取什麼形式
禱告不應只是一種儀式,也不應依書誦念出來;禱告的詞句不應一味重複,彷彿重複會使禱告更加有效似的。禱告也不應作「表演」之狀或意圖博得別人好感。關於禱告應採什麼方式以及應該避免什麼,耶穌提出良好的忠告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馬太福音6:5-7。
聖經並沒有規定禱告必須採取什麼姿勢才會蒙垂聽。可是,作禱告的人在祈求時必須在言詞和態度上表現謙卑和尊敬。
禱告應該向誰而作?
聖經的希伯來書談及「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希伯來書11:6)這位上帝是誰?雖然世上有許多人為的神和假神,全能的上帝卻只有一位。(哥林多前書8:5,6)聖經的全能上帝名叫耶和華。(詩篇83:18)他是創造萬物的主宰;由於這緣故,禱告只能向他而作。耶穌基督清楚地教導他的跟從者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6:9)不,耶穌絕沒有教門徒向他或他的母親馬利亞或任何其他人禱告。但上帝如今要求我們承認他兒子的地位,因此所有的禱告都應該奉耶穌的名轉達。由於這緣故,耶穌告訴他的跟從者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因此,禱告若要蒙上帝悅納,就必須通過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向耶和華而作。換言之,我們必須奉耶穌的名對上帝說話。
我們可以在禱告中祈求些什麼?
「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上帝]就聽我們。」這段載於約翰一書5:14的話似乎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保證。可是你有留意到「照他的旨意」這項附帶條件嗎?不錯,許多禱告不蒙聽允的主要原因是,禱告的人沒有首先努力探知上帝的旨意是什麼。——箴言3:5-7。
耶穌給予門徒一項今日通稱為「主禱文」的禱告,作為對他們的有益指南或規範。(馬太福音6:9-13)雖然我們不應說這是一種儀式,但它卻的確定下了各事的適當先後次序。首先是上帝的聖名和旨意。然後列出物質上的需要,請求恕罪和祈求保護以脫離惡者的試探。稱上帝為「我們的父」可以幫助禱告者擴寬禱告和思想的範圍,不但把家人和親屬,而且把其他力求取悅造物主的人也包括在內。——使徒行傳17:26,27。
禱告應該有多長?
聖經並沒有規定禱告的長度。有些可能十分簡短,甚或無聲地默禱。(尼希米記2:4;撒母耳記上1:12,13)另一方面,禱告也可能頗長。耶穌有一次「整夜禱告上帝」,看來是要懇求上帝協助他揀選12位使徒。(路加福音6:12)因此,蒙悅納的禱告在長度方面視需要而定。
上帝的確聽允禱告
聖經載有不少蒙「聽禱告的主」耶和華上帝聽允的禱告。(詩篇65:2)一個傑出的例子載於列王紀上18章,有關在以利亞日子所作的「禱告考驗」。在第一世紀,耶穌的門徒也有過禱告立即得到聽允的經驗:「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上帝的道。」——使徒行傳4:23-31。
本刊曾接獲讀者的許多經驗,論及分屬各種年齡的男、女感到自己面臨危機。由於事情的結果,他們深信自己的禱告已得蒙垂聽和答允。
例如:住在瑞士接近意大利邊境的僻遠山谷的一位青年說:「我顯然對[人生種種難題]無力尋得解決方法,只想一死了之。……但我做了當時所能想到的唯一的事。我禱告說:『不知名的上帝啊,你必然存在,而且必然是一位仁愛的上帝。幫助我吧!我無法繼續下去了——幫助我找到真理吧!』」幾日之後,一對耶和華見證人青年夫婦上門探訪這位男子。他們安排了一個聖經研究,這位男子現在已是個受了浸的耶和華見證人了。
一位註冊女護士的生活很不愉快,因為她那位虔信宗教的丈夫竟然濫交異性,終於導致夫婦分居。她是個虔信宗教的人,有一天懇切地禱告,祈求上帝讓她知道他的旨意,就在那天下午,耶和華見證人在逐戶傳道時上門探訪。她邀請見證人入內,問了許多問題,並且從聖經獲得解答。這使她十分快樂。後來,這位女護士自己也成為「好消息」的宣揚者,並且為人主持聖經研究教導別人。——馬太福音24:14。
一位耶和華見證人正在自己的車上閱讀《守望台》,突然有人箍住他的頸。他於是懇切地向耶和華上帝禱告。箍頸者竟突然停下來,箍頸的手也鬆開了。見證人於是連忙開車,向那人道別,只見他站在馬路中央,呆若木雞。
在這個越來越充滿懷疑的世界裡,愛上帝和愛真理的人可以從耶和華上帝所提出的肯確保證獲得莫大的鼓勵,深知禱告只要通過正確的途徑,以正確的方式,而且禱告者心裡懷著正確的態度,就必定會蒙垂聽。全能的上帝不但會垂聽這樣的禱告,而且必定會按照他的旨意在他所選定的時候予以答允。
[第4頁的附欄]
禱告的各種形式
簡略地考查一下今日人們所用的各種禱告方式會對我們頗有啟迪。
印度教徒常用的禱告是向所選的男神或女神表示敬意;他們所拜的神據稱有3億3,000萬之多,神廟則達1萬間。可是,印度教徒的禱告往往十分繁複,通常使用兩種方式——若非冥思(dhyana)便是頌讚(stotra)。他們十分重視把禱告朗聲道出。
在中國的佛教和道教寺觀,禱告經常每日三次(早、午、晚)。禱告時敲鐘相和。佛教僧人手持由108粒珠串成的念珠作為禱告的輔助物。有些俗家信徒也用念珠的方法去計算禱告的次數。
對虔誠的回教徒說來,崇拜的最重要部分是每日的禱告(salat)。他們每日要重複祈禱五次,禱告時必須面向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
猶太人的禱告包括直接誦念聖經,例如詩篇。其他的禱文則包括律法師所另編的禱詞在內。
在自稱為基督徒的人當中,禱文和禱告的方法種類頗多,從手持念珠的反覆禱告、把禱文印在紙上,以至不加思索地隨口說幾句話不等。
[第7頁的圖片]
耶穌的禱告得蒙聽允。你的禱告也可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