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日利亞以上帝的方式從事上帝的工作
這是個難以忘懷的情景。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一個船塢上,堆積如山的鋼梁——全部超過500噸(接近50萬公斤)——從船塢的這邊直到那邊橫放著。有一個碼頭工人負責點收這宗數量龐大的貨運。他一面登記,一面奇怪為何全部鋼梁都有「守望台」的標誌。最後,他終於忍不住,上前問那個負責這宗託運的男子:「喂,這座守望台究竟有 多高呀?」
至此那個碼頭工人才發覺,原來鋼梁並不是用來建造一座實際的守望台的。其實,鋼梁將會運送到非洲叢林地帶的中心——尼日利亞一個名叫伊傑杜馬的小市鎮去。守望台社正在那裡興建一幢新分社連棟大樓。
遠在六年前,伊傑杜馬那塊工地還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叢林,到處都是橡膠樹,但現在那裡已整理得景物宜人、美不勝收:不單百花菲菲、園囿處處,甚至有一個有鹿兒出沒的疏樹草原!除此之外,那裡還聳立著一座龐大的印刷廠。印刷廠的面積比以往拉各斯舊分社的整塊地還要大。工廠內有三台印刷機運作,每部每小時能印製1萬7000本雜誌。宿舍能夠容納400人以上。服務大樓則有一個寬舒的飯廳和廚房,醫療及牙科部也設在這裡。這裡也有獨立的食水供應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電力是由一座電腦控制的發電廠所供應。王國聚會所、行政大樓以及消防部均一應俱全。此外,你還可以見到馬路和街燈。難怪有人認為伊傑杜馬的伯特利連棟大樓簡直是個城市。這幢大樓完全是一些不受薪的志願工作者所建造,並且是由自願捐獻所維持的。
擴展神速
雖然這間伯特利是尼日利亞至今最大的,但卻不是最早的一間。第一間伯特利是由布朗(William R. Brown)弟兄所設立的。1930年,他攜帶妻子、女兒一起遷往拉各斯,在當地租了幾間房子作為社方西非分社的總部,並且開始照料在尼日利亞、加納、塞拉利昂等地的王國工作。當時,在尼日利亞僅有七個活躍的好消息宣揚者。
廣為人知的聖經布朗是個精力充沛、敢作敢為的好消息傳道員。他從不甘久坐辦公室內;相反,他時常乘汽車和火車周遊全國,到處作公開演講及分發了不可勝數的書籍。
隨著強有力的王國信息在許多敏於響應的頭腦和心裡生根發芽,有越來越多人成為熱心的王國宣揚者。十年之後,傳道員增加的情形就和第一世紀的耶路撒冷一模一樣,當時「上帝的道興旺起來;……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使徒行傳6:7)到1940年,在尼日利亞活躍地讚美耶和華的人已由7個急躍至1051個!
「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但這僅是個開始而已。(以賽亞書60:22)1947年,社方派了三位曾在基列受訓的海外傳道員去拉各斯。安東尼·阿特伍德是三個中仍然留在當地的一位。他回想起昔日的伯特利,說:「當時伯特利設在鞋店樓上的一間公寓住宅內。那裡有三個寢室、一個客廳兼辦公室和一個飯廳。布朗弟兄和他的妻子、家人佔了兩個寢室,我們三個海外傳道員就擠進餘下的一間。那間房子剛好夠放三張單人床和一個入牆衣櫃而已。」
1948年,由於需要更多房間,所以伯特利不得不遷到一棟三層的大樓去。那時尼日利亞的傳道員數目已達6825個。八年之後,這個數字增了三倍,伯特利只好再次搬遷,搬到拉各斯的紹莫盧。社方在那裡購置了一塊共一英畝半的土地,破天荒在尼日利亞自行蓋了一幢設有八個寢室的大樓。當地政府將通到這裡的街道命名為「守望台街」。花園裡遍植各種各樣的林木,包括:柑桔樹、麵包樹、鱷梨樹、芒果樹、椰子樹等。可是,在接著的33年,伯特利的建築物不斷增添和擴建。到1970年代中期,整塊地已差不多建無可建了。搬遷又再度成為事在必行。
回顧建築工程
起初,社方在拉各斯以北的奧塔找到一塊76英畝(31公頃)的土地,但後來由於某些難題而阻延了事情的進展。最後,證據表明在那塊地興建分社並非耶和華的旨意。社方於是將物色地點的範圍擴展到國家的南部。1983年,終於在本代爾州的伊傑杜馬尋得一畦140英畝(57公頃)的土地。
有六年時間,弟兄們和重型設備從這邊搬入,蟒蛇和眼鏡蛇便要從那邊遷出。一個巨大的挑戰是:要在本地購得大部分的工具和建築材料是一件異常困難——差不多可說是不可能——的事。外來的幫助是不可少的。因此,美國有一組見證人接獲委派負責搜購和運送所需的建築物資到尼日利亞去。對於這項規模龐大的行動,統籌者泰里·迪安說:「這項工程最艱巨的地方是,差不多所有建築物資都要從外地輸入。尼日利亞的弟兄告訴我們,他們有的僅是沙、水泥和水而已!」
既然這項建築工程需要用7500噸水泥、5萬5000噸沙和3萬5000噸碎石,有這些基本材料在手已很好了。再者,還有木材可以大量供應。話雖如此,過去五年來從美國輸入的物資共達5000噸(450萬公斤)之多,足足可以裝滿347個貨櫃箱。如果將它們頭尾連接起來,便會長達2.2哩(3.5公里)!
其他分社也作出慷慨捐輸。英國分社供應了整套電力系統,包括六座巨型發電機。瑞典分社則捐出起重機、拖拉機、挖掘機、卡車、工具、廚房設備以及電話交換台。在瑞典,弟兄們留意到有一間五金店要出讓,便將它買下來,然後把店內所有物品都運往尼日利亞去。惟有一樣物品是他們沒有送去的,就是雪鏟——因為雪鏟在瑞典肯定比在非洲有用得多!
自然,當地的見證人也同樣量力而為。在營建期間,逾12萬5000位弟兄姊妹親身投入工作以表示對這項工程的支持。予以經濟支持的也大有人在。其中一項20美仙的捐款來自一個七歲大的小男孩。他是怎樣獲得這些錢的?原來他父親曾給他一塊馬鈴薯,著他煮了來吃。男孩子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將馬鈴薯收藏起來,等到適當的季節拿來栽種。然後收割和出售他的馬鈴薯,將錢捐來資助伊傑杜馬的工程。
其他耶和華見證人也獻出他們的專門技能,甚至訓練其他人學會有關的建築技巧。另外有許多人,有一次達500位之多,則不辭勞苦,在炎炎赤日、滂沱大雨之下艱苦地參與工作。且舉個例。試想想建築一道圍著工地外牆的工作。弟兄們在七個月內製造了超過5萬7000塊混凝土磚塊,然後將它們一塊一塊地用灰泥黏接成長約兩哩(3公里)的圍牆。其中有個弟兄開玩笑說:「使我繼續下去的,是盤旋頭上的禿鷹正虎視眈眈地等待我不支倒地。」的確,和其他數以千計獻出自己以求完成伊傑杜馬工程的人一樣,他受到耶和華的聖靈所推動和扶持。
官方的認可
不少政府官員對這項工程表現合作和支持。總統辦事處發出特許狀讓所有入口的建築材料都可以免稅。當地的官員也免收發展及批出計劃的費用,僅收取一項象徵式的建築費而已。有一次土地問題惹起了爭端,但國王介入,並且下令說:「誰也不得停止這件工作,因為它是上帝的工作。」
其他不是耶和華見證人的人也承認這項工程是受上帝支持的。有一間美國公司負責供應興建修車廠所需的鋼,派來協助的人有一個是天主教徒。當他逗留伊傑杜馬的兩個星期間,不久就覺得自己彷如置身家中一般自在,甚至稱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為弟兄姊妹。返家後他寫了一封信給尼日利亞的分社辦事處,說:「我從未工作得如此愉快。我在那裡的確以上帝的方式從事上帝的工作。」
呈獻日
1990年1月20日是這幢美輪美奐的伯特利連棟大樓呈獻給耶和華上帝的日子。它之得以落成是全憑耶和華的聖靈幫助。當日的嘉賓來自尼日利亞各處,可是,被邀的只限於受浸逾35年或至少有20年全時服務紀錄的人。姊妹們以五彩繽紛、搖曳多姿的裙子襯著頭上的彩帶;不少弟兄則穿上全套華麗的非洲禮服。出席呈獻禮的人總計有4209人,來自29個國家。他們當中起碼有80位海外傳道員,其中大部分從西非各國而來。當日節目中,有五位外地的分社代表分別作出報告。他們一致強調耶和華的子民在宗旨上的團結以及彼此間的體恤和友愛。弟兄們的祝賀信和電報從21個國家寄來,其中有一項令人特別興奮的賀詞來自「蘇聯莫斯科的400位弟兄姊妹」。
紐約布洛克林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兩位成員也是座上客。艾伯特·史勞德講了一個題名為「所求的是要有忠心」的演講,他強調上帝的子民必須繼續保持忠心。(哥林多前書4:2)呈獻演講則由萊曼·史榮高講出。他討論在所羅門日子輝煌的聖殿的建築工程。雖然聖殿有上帝的支持和讚許,但是耶和華卻清楚表示,遠比建築物重要的是獻了身給他的子民所表現的忠貞和服從。在這方面,史榮高弟兄闡明伊傑杜馬這幢悅目的分社連棟大樓並非事情的終結,相反,它是推展純真崇拜的一項工具。
第二天,與呈獻禮有關的三個特別聚會在尼日利亞的三個城市舉行。出席聚會的人有6萬以上。
在古代,說埃多語的尼日利亞人聚集起來祝頌一個偉大的元首時,他們會舉行歡樂的盛大慶祝。伊傑杜馬(原文是ugie dunai)這個字詞就是用來描述此種歡樂聚集的成功結局的。對耶和華的子民來說,再沒有其他字詞比他們以呈獻日去祝頌宇宙的元首耶和華上帝更為貼切。對尼日利亞的13萬9150位王國宣揚者來說,「伊傑杜馬」這個字詞提醒他們,這個發出神治指引和勸告以及印刷資料的地方,會幫助他們繼續在尼日利亞以上帝的方式從事上帝的工作。
[第24,25頁的圖片]
1.宿舍
2.王國聚會所
3.服務大樓
4.辦公室
5.工廠
6.修車廠
7.發電廠
[第26頁的圖片]
1940年代,站在分社辦事處前的布朗弟兄及姊妹
新分社的工廠接待處
伯特利的房間
[第27頁的圖片]
雙色膠印機
書刊的運載
王國聚會所
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