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時接觸「各式各樣的人」
使徒保羅提醒他的受膏基督徒同工,上帝的旨意是要「各式各樣的人得救,並且對真理獲得確切的認識」。為此,他們應向上帝祈求,使自己可以「過安寧、平靜的生活」,從而能夠將王國的好消息傳給所有願意聆聽的人。——提摩太前書2:1-4,《新世》。
今日,將好消息傳給「各式各樣的人」一事對比利時的耶和華見證人來說別具意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這個面積跟坦噶尼喀湖或半個密歇根湖相當的細小國家在種族和文化結構方面起了很大的轉變。除了傳統的三個社群——佛蘭芒(荷蘭)、法國和德國——之外,如今比利時還有許多不同語言文化的群體,包括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中國人、菲律賓人、非洲人、美國人……。據估計,在比利時境內,每10個人便有一個是外國人。
因此,比利時的見證人也像他們普世的基督徒同工一樣,在傳好消息給「各式各樣的人」方面面對挑戰。在這個群集了五湖四海的人的國家裡,傳道工作是怎樣進行的呢?耶和華見證人怎樣跟一些在文化和宗教背景方面彼此完全不同的人溝通呢?這些人對聖經信息的反應又如何?
採取主動,帶來成果
能夠向「各式各樣的人」談論王國的好消息無疑是一項愉快而歡樂的體驗。上帝王國的宣揚者不論在煩囂的街道上、市場內、公共交通工具上及逐戶傳道時都會遇見許多不同國籍的人,他們只需主動一點便很容易跟這些人打開話題,而且往往會收到報酬豐富的成果。
一個見證人帶著友善的微笑在巴士站主動跟一位非洲裔女子攀談。這位女子很快便表示自己很高興聽見上帝王國的信息,她渴望認識更多聖經知識。她接受了《守望台》和《儆醒!》雜誌,並留下地址給見證人。見證人答應盡快探訪她,但這女子卻提出異議說:「不!不!我們約定一個時間吧,好讓我在家裡等候你。」
三天之後,見證人準備回去探訪這位女士,卻發覺自己丟了對方的地址。幸好她記得對方住在哪一條街,於是她查看街上每個住戶的名字,看看哪一戶人家有非洲人的名字。她行至街尾仍未能找著。她失望極了!就在她準備離開之際,那位非洲裔女士忽然站在她跟前,而且剛巧是約定的時間!於是大家便開始了一個家庭聖經研究。
當地五花八門的習俗、信仰及傳統又如何?例如,遇上印度教徒該怎麼辦?一位先驅傳道員記得《根據聖經而推理》一書曾指出:「與其試圖與人討論複雜的印度教哲學,[不如]提出聖經所含的令人滿足的真理。……他的道所含的清晰真理會打動那些飢渴慕義的人的心。」
這位先驅傳道員便曾按照上述的提議跟一個印度籍婦人嘉雪交談。嘉雪接受了一個聖經研究,並有穩定的進步,不久她更將自己所學的告訴所有朋友。有一天,先驅傳道員遇見一位大使的妻子,對方問她說:「你是教嘉雪聖經的那一位嗎?」然後她說:「嘉雪真是一位出色的教師!她傳講的許多道理都令我心悅誠服。她是印度教徒,反倒過來教我這位天主教徒認識聖經,這真是難以想像!」她的話令先驅傳道員感覺多麼意外!
你若遇見菲律賓人,你會立即看出他們大都熱愛聖經。菲律賓人熱情親切、慷慨好客,所以傳道員不難跟他們展開交談。有一位菲律賓女子爽快地留下了兩本雜誌,但鑑於她是個天主教徒,她便將雜誌棄掉。數星期後,她又接受了兩本雜誌,但這次她將雜誌放在手袋裡。一天晚上,她很想找點東西讀讀,於是便四處找一些有趣的讀物,最後她找到那兩本雜誌。她起先猶豫了一會,後來便開始看這些雜誌,並且越看越有興趣。此後不久,一位見證人上門探訪,這個女子向她提出了許多問題。這是她頭一次有機會將自己天主教的信仰與聖經作一比較,見證人提出合乎邏輯及以聖經為根據的解釋,使她不得不承認自己終於找到了真理。
「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
許多外籍居民不是由於經營生意,便是由於在150間大使館之一或在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任職而僑居比利時。他們大都僅居留數年便離去,所以向他們作見證及與他們研讀聖經起初看來並不會有什麼成果。但聖經提醒我們說:「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傳道書11:1)事實上,這樣行很多時會有出乎意外的獎賞。
這正是一位美國婦人的經歷。一位見證人定期向她分發雜誌。後來見證人向她指出經常研讀聖經的價值,並且提議與她開始一個聖經討論。婦人接納了提議,並且進步得很快。她不久便看出純真宗教與偽宗教的分別,於是將家中所有的宗教肖像拋掉。後來她要回美國了,這是否意味到她的靈性進步就此告終呢?跟她研讀聖經的見證人後來接到美國一位見證人的電話,告訴她該婦人仍繼續研讀聖經,並且已將自己的一生呈獻給耶和華上帝而受了浸。試想像當時見證人感到多麼欣喜和意外!事實上,當時這位婦人更投入了輔助先驅傳道員的行列。
上文談及的印度籍婦人嘉雪及菲律賓裔女子的情形也一樣。嘉雪返回印度之後,她和丈夫繼續研讀聖經,最後兩人都獻了身給耶和華,並且參與傳道工作。由於他們所住的地區並沒有其他見證人,他們便開放自己的家供會眾書籍研究班之用。嘉雪在健康情況許可下盡量常作輔助先驅。她主持了六個家庭聖經研究,一共有31人參加討論。同樣,那位菲裔婦人返回美國之後亦繼續進至獻身受浸的地步,並且成為一位正規先驅。由於弟兄們不斷向區內的人傳道,比利時的王國傳道工作獲得不少這樣的快樂成果。
語言的挑戰
為了執行向「各式各樣的人」傳道的使命,當地的分社辦事處儲備了超過一百種語言的書刊。目前比利時分別有十種語言的會眾。在國內341群會眾當中,有61群是說外國語的;在2萬6000名王國宣揚者當中,有5000名是外籍傳道員。有一群會眾甚至擁有來自25個國家的男女。試想像這麼多不同種族文化的人:一同參加聚會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然而,弟兄中所存的愛心和團結正是真正基督門徒的一項有力明證。——約翰福音13:34,35。
由於在比利時有許多說外國語的居民都需要聽見好消息,有些傳道員遂毅然接受挑戰去學習一些難學的語言,諸如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和華語。他們的努力獲得了豐富的酬報。
那些在阿拉伯居民當中傳道的見證人發覺,他們很多時可以藉著強調聖經的實用價值而激發對方的興趣。一位王國宣揚者曾與一位阿拉伯裔教授作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討論,但在此之後有三年之久傳道員均無法找到他。可是傳道員並沒有氣餒,他決定留下一張便條給這位教授,上面寫上了一些聖經問題。結果這張便條激發了教授的興趣,於是他願意對聖經作一番客觀的查考。教授對自己所學到的聖經知識十分賞識,以至他和妻子——兩者都是回教徒——都樂意撥出幾個晚上一起閱讀聖經。
為數眾多的中國人聚居在比利時各大城市裡。為了幫助這些人認識真理,傳道員除了要應付語言上的隔膜之外,還要克服另一個障礙。大部分中國人若非不相信上帝是創造者,就是不接受聖經是上帝的話語。然而,他們大都對聖經感覺好奇,想知道是怎樣一回事。他們愛閱讀,所以往往僅花數天便將傳道員留下的聖經書刊(甚至聖經的大部分)讀上一遍。他們若是心地正直的人,便會受到上帝話語的力量所感動。
一位中國女子發覺很難接受萬物有創造者的觀念。但見證人跟她作第二次研讀的時候,她不禁熱淚盈眶,說:「現在我相信耶和華上帝了。因為如果聖經是由40位不同的執筆者在一段超過1600年的時期寫成,而主題竟又完全首尾一貫,就必然是耶和華上帝指揮寫作的了。這個想法的確非常合乎邏輯!」
一位見證人在電車上上前跟另一位中國女子打招呼,後者問見證人說:「你是個基督徒嗎?」然後她表示自己對那些自稱基督徒的人感到非常失望,因為他們當中充滿了矛盾。見證人認同她的看法,但卻指出聖經本身是沒有矛盾的。這時女子恰好要下車,便留下地址給見證人。後來見證人上門探訪她,她嚷道:「早知如此,我在一年前便乘電車了!」見證人不大明白她的意思。她解釋說:「這是我頭一次乘電車上大學。你知道嗎,我白白浪費了一年的光陰!」雖然她在幾個月後便要踏上歸途,她仍因自己可以在回國前研讀聖經而感到欣慰。
類似的經驗使比利時的見證人學到一個教訓。聖經說:「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傳道書11:6)他們為了克服語言、習俗及傳統等障礙而作的努力的確卓有成效。最重要的是,人們對真理作出令人鼓舞的回應,充分證明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原來在各民族中,凡敬畏他而行義的,都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