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4 4/15 21-26頁
  • 揭開阿拉斯加最後邊疆的幔子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揭開阿拉斯加最後邊疆的幔子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 小標題
  • 痛苦的轉變
  • 早期從事的見證工作
  • 意想不到的幫助
  • 南下到阿留申群島
  • 漸趨暖和
  • 越過邊界
  • 值得付出這一切努力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守》94 4/15 21-26頁

揭開阿拉斯加最後邊疆的幔子

在阿拉斯加以淘金熱聞名的諾姆鎮上,我們四人擠在一個細小的房間內,至今已有兩天了。1898年,4萬多名勘探者擁到這個市鎮,目的是要尋找一樣東西——黃金!然而我們到這裡來,所尋找的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寶物。

我們目前所關心的是住在甘伯爾和薩文加這兩個孤立村落裡的「珍寶」。(哈該書2:7)這些村落位於白令海峽以西300公里的聖勞倫斯島上。在這個距離前蘇聯只有數哩的地方,伊魯伊特人冒著嚴寒在冰封的北極海域上捕鯨為生。可是,紛飛的大雪和灰濛濛的濃霧把我們困住了。我們的飛機被迫停航。

我們等待天氣好轉之際,我回想過去幾年的發展,並為耶和華上帝祝福荒僻地區的見證工作而向他致謝。在阿拉斯加——有些人稱之為世界最後的邊疆——有逾6萬土生居民是住在偏僻社區的。這樣的社區有150多個,散布在差不多160萬平方公里、沒有任何連貫公路的荒蕪地帶。我們乘坐守望台社的飛機探訪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孤立村落,將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帶給他們。——馬太福音24:14。

為了前往這些偏僻的小社區,飛機往往要穿過聚集不散的雲霧才可以降落。飛機著陸之後,我們還要穿過另一層「迷霧」。這種迷霧像幔子一樣把當地和藹可親、愛好和平的人的頭腦和心靈遮蔽了。——可參閱哥林多後書3:15,16。

痛苦的轉變

伊魯伊特人、阿留申人和印第安人都是阿拉斯加荒僻地區的居民。這些部族各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也各有自己部族的傳統特徵。為了度過北極的嚴冬,他們狩獵、捕魚、捕鯨,學會怎樣善用當地的資源。

1700年代中期,外國勢力入侵當地。俄國毛皮商發現了一些族人,他們穿著獸皮、身上帶有海豹油氣味,住的不是用冰塊砌成的圓頂屋,而是半露出地面、有茅草屋頂和地下入口的草皮屋。這些人雖然說話溫柔、性情謙和,身體卻很壯健。毛皮商帶給他們許多嚴重難題,包括陌生的文化和以前不曾有的疾病,結果有些部落的人口減少了一半。不久,酒精更成了這些人的禍害。新的經濟制度迫使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從自給自足轉為使用貨幣。時至今日,有些人仍然覺得這是一項痛苦的轉變。

基督教國的傳教士抵達阿拉斯加之後,便強迫當地的土生居民作出另一項改變。雖然有些居民不願放棄他們的傳統宗教習俗——例如崇拜風、冰、熊、鷹等神靈——其他人卻把各種不同的觀念混合起來,結果造成了宗教聯合,或者可說是宗教雜亂。這一切往往使居民對陌生人形成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在有些村落裡,訪客並不總是受人歡迎的。

因此,我們面對的挑戰是:怎樣才能接觸到散布在這個廣大邊疆的所有土生居民呢?怎樣才能消除他們的猜疑?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把這幅幔子揭開?

早期從事的見證工作

1960年代初期,許多精力充沛的阿拉斯加見證人無畏地冒著惡劣天氣——暴風、零下氣溫、乳白天空所造成的危險——駕駛私人的單引擎飛機,前往散布在北部各處的村落作傳道旅行。回想起來,這些勇敢的弟兄確實冒了很大的風險。引擎發生故障就差不多必然會造成災難。即使飛機能夠安全著陸,在零下氣溫和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他們都是孤立無援的。生存有賴於獲得食物和棲身之處,但這些東西在當地卻絕不易得。教人欣慰的是,這些傳道旅行並沒有發生嚴重意外。但這些危險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守望台社的阿拉斯加分社辦事處勸弟兄不要再採用這個方法傳道。

為了加緊執行傳道任務,費爾班克斯和北極會眾的忠心弟兄將精力集中在較大的村落之上,例如有商業航機到達的諾姆、巴羅和科策布等地。他們自費來到這些位於西北720公里以外的地區。有些弟兄甚至在諾姆逗留幾個月,與感興趣人士主持聖經研究。弟兄在巴羅租了一個住宅單位,好使他們在攝氏零下45度的酷寒氣溫有個庇護所。他們將耶穌的命令謹記在心,將好消息傳遍地極;多年來他們為此支付了逾1萬5000美元的開銷。——馬可福音13:10。

意想不到的幫助

我們繼續設法前往一些較為僻遠的社區,最後耶和華為我們打開了出路。我們獲得一架雙引擎飛機——正合乎在崎嶇不平的阿拉斯加山脈安全飛行的需要。在阿拉斯加,不少山岳都超過4200米高,而最著名的麥金利峰(迪納利)則高達海拔6193米。

飛機終於來到。我們目睹一架殘舊、褪色的小飛機在跑道上降落,你可以想像我們多麼失望。這架飛機適宜飛行嗎?我們可以信賴這副機器不會危及弟兄的性命嗎?耶和華又一次證明他的膀臂並非短小。在持有執照的機械工人指導下,200多位弟兄自願提供服務,獻出數千小時把整架飛機翻新。

翻新後的飛機簡直教人另眼相看!這架尾部刻有登記號碼710WT的飛機在阿拉斯加上空飛翔時,機身閃閃生輝,煥然一新!既然七和十在聖經裡象徵完整,710便可以用來強調,耶和華的組織全力支持我們將遮蔽人心靈的幔子揭開。

南下到阿留申群島

有了飛機之後,我們已經到過8萬公里的荒蕪地區,將王國好消息和聖經書刊帶給逾54個村落的居民。全部航程相當於橫跨美國大陸19次!

阿留申群島共長1600公里,坐落在白令海與太平洋之間;我們南下探訪整個群島已有三次之多。這個群島是由200多個幾乎光禿禿的島嶼構成的,不但是阿留申部族的家鄉,也是成千上萬的海鳥、禿鷹和皇雁的家園。皇雁頭上有雪白翎毛,肋旁則有顯著的黑白斑紋。

然而,這個景色迷人的地區並非全無危險。飛機越過海面時,我們可以看見3至5米高的白浪在海上洶湧翻騰。那兒的海水非常冰凍,以致連夏天,人也只可以在水中逗留10至15分鐘。如果飛機被迫降落,駕駛員的惟一選擇便是在高低不平的多岩島嶼上著陸,或是墜落在難以忍受的冰海上。我們對這些技術精湛的弟兄——維修飛機和引擎的精良機械工人——感激不已,因為他們自告奮勇使飛機保持最佳狀態!

在一次旅程中,我們朝著荷蘭港和烏納拉斯卡的漁村出發。這個地區以風速每小時130至190公里聞名。幸好當日的風力不如平日的強,但飛機仍然搖晃不定,結果有幾次我們感到不適欲嘔。最後我們看到了跑道——只是在山腰挖出的一條小徑!跑道一旁是陡峭的石崖,另一旁則是冰封的白令海,如此跑道實在叫我們大感意外!我們降落時跑道很濕。在那裡,每年有200多天下雨。

與當地居民討論上帝的話語和旨意實在是賞心樂事!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許多老居民對這個希望都表示賞識。對於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荷蘭港的情景,他們記憶猶新。同樣,這些見證旅行也是我們難忘的經歷。

漸趨暖和

我們再次查看天氣,留意到氣溫正緩緩上升。這件事令我想起我們在荒僻地區所做的見證工作。我們見到居民的內心情況也有漸趨暖和的傾向;進度雖然緩慢,倒是相當穩定。

我們好不容易把當地居民對外人的懷疑和戒備消除了。在最初幾次嘗試,我們常見的情形是:村落的宗教領袖前來接機,繼而查問我們的來意,最後則直率地要求我們離去。這種接待當然令我們大失所望。但我們記得耶穌在馬太福音10:16所提出的勸告:「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因此,我們回去探訪時,機上載滿了新鮮的生菜、番茄、甜瓜和其他當地不能輕易獲得的東西。一旦看見我們帶來的貨物,以往懷有敵意的居民,如今都笑逐顏開了。

一位弟兄負責看管「商店」,為運來的新鮮貨物收取捐款,其餘的弟兄則展開逐戶探訪,通知住戶有新鮮貨物運到。此外,他們也在門口向住戶查問:「噢,順便問問,你有閱讀聖經的習慣嗎?我深信你必定會喜歡這份聖經研究輔助刊物,它指出上帝應允為我們帶來一個樂園。」誰會拒絕這個誘人的提議呢?人人都體會這些物質和屬靈糧食。居民的款待令我們深感快慰;我們分發了大量刊物而令不少人大感興奮。

越過邊界

育空地區的懷特霍斯會眾向我們發出「馬其頓人」的邀請,要我們「過到」加拿大,探訪西北偏遠地區的部分村落。(使徒行傳16:9)我們一行五人,登機朝著北極圈以北出發,目的地是波弗特海馬更些灣附近的村落——圖克托亞圖克。

飛機抵達目的地時,我們好奇地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究竟怎樣讀出這個古怪的地名呢?』

一名笑容滿面的年輕男子回答說:「圖克。」

我們驚嘆說:「為什麼我們以前沒有想到這個容易的讀法呢?」

令我們驚奇的是,圖克托亞圖克的居民非常熟識聖經,結果,我們能夠與許多居民作友善的討論,並且分發了大量刊物。有一位年輕先驅與一名住戶交談,談話的內容頗發人深省。

住戶說:「我是個聖公會的教友!」

「你知道聖公會贊成同性戀嗎?」先驅問道。

「真的嗎?」男子猶豫地說,「若是這樣,我就不再是聖公會的教友了。」但願有更多人虛心接受聖經的好消息就好了。——以弗所書1:18。

我們要接觸區內所有的家庭,這項決心吸引了一名老居民。通常我們都是徒步探訪當地的住戶的,由跑道至村落大概要走一公里或更遠的路。然後,為了探訪每個家庭,我們要在砂礫或泥路上長途跋涉。上述男子把他的輕型貨車借給我們,這給我們多大的便利!越過邊界到加拿大境內提供協助無疑是一項寶貴的特權。

值得付出這一切努力嗎?

每當我們因天氣惡劣而滯留異地,或者要無限期延遲飛行(正如我們目前的情況一樣),又或者做了整天見證工作,遇到的不過是冷漠或甚至反對,我們便不禁懷疑自己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費用是否值得。我們可能想起那些看來表現興趣、並答應與我們通信但又沒有這樣做的人。然後我們記起,許多當地土生的居民都沒有寫信的習慣,而友善的態度很容易被我們誤以為他們對聖經的信息有興趣。看來衡量成功有時是相當困難的。

每當我們回想到其他王國傳道員的良好經驗,這些消極思想便迅速消失了。例如,一名來自費爾斑克斯的見證人在北方遙遠的巴羅傳道。她在那裡遇到一個回家度假的青年;這個年輕人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間大學就讀。姊妹通過書信繼續激發這個少女的興趣。直至她返回校園,姊妹仍然繼續予以鼓勵。如今這名年輕女子已受了浸而成為耶和華手下快樂的僕人。

敲門聲使我從遐思憶想中驚醒過來,站在門前的是埃爾默,是迄今諾姆鎮惟一獻了身、受了浸的伊魯伊特見證人。這又再一次證明我們的努力絕不是徒然的。

「要是你出去傳道,我可以跟你一起嗎?」他問道。埃爾默住在孤立地區,距離最鄰近的會眾有800多公里;因此一有機會,他便希望跟弟兄一起從事外勤服務。

太陽的光線漸漸穿過雲層,我們知道不久便可以出發了。埃爾默爬上飛機的時候高興得笑容滿面,我們也感受到他的喜悅。對埃爾默來說,這天具有特別意義。他會跟我們一起前往目的地,向村內的伊魯伊特同胞傳道,並與我們一同站在世界最後的邊疆,盡力把那遮蔽人心的幔子揭開。——外稿。

[第23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1.甘伯爾

2.薩文加

3.諾姆

4.科策布

5.巴羅

6.圖克托亞圖克

7.費爾斑克斯

8.安克雷奇

9.烏納拉斯卡

10.荷蘭港

[第24頁的圖片]

為了前往探訪阿拉斯加的各孤立社區,我們往往要跨過該州許多山脈的其中一個

[第25頁的圖片]

貝蒂·霍克斯、索菲·梅薩克和卡麗·蒂普爾斯合共作了逾30年的全時服務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