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淪為難民,仍喜樂地事奉耶和華
戰爭、饑荒、災難、動亂——對一般人來說,以上的事僅是日常的頭條新聞而已。可是,對另一些人而言,這卻是他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普世的基督徒團體,耶和華見證人無疑深深意識到,每逢有戰爭爆發或有災難發生,這個國際弟兄團體就可能有些弟兄姊妹正在受苦。另一方面,像許多為求保存性命而逃亡外地的人一樣,我們的弟兄有時也要避難逃生。
多年來,一些非洲國家的見證人都有類似的痛苦遭遇。他們當中有不少要收拾行李,離開家園,逃難到別的地方去。除了少數人有交通工具(例如腳踏車)之外,大部分人都只好日復一日,甚至週復一週地不停走路,直至抵達目的地為止。
中非共和國有一個地方叫姆博基,這個小鎮是難民避難的目的地之一。近幾年來,成千上萬的人,包括男女老幼,都紛紛逃到這個地方。在這些難民當中,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基督徒弟兄姊妹及對聖經感興趣的人。守望台社在中非共和國首都班吉設有分社辦事處,那兒的工作人員很渴望與這些難民會面,以便提供所需的協助。分社曾先後五次派出代表,把班吉的見證人所捐贈的金錢、食物、衣服及藥物送到大約1130公里以外的姆博基去。這些慷慨的弟兄姊妹本身所有的雖然不多,卻很樂意盡己所能予以援手。
啟程前往姆博基
分社辦事處的弟兄為了要了解這些難民的需要,以及探知如何在靈性上提供幫助,便派我和妻子前往姆博基。我們乘越野車上路,與我們同行的還有作特別先驅的桑福里安和他的妻子。桑福里安不但對沿途的路徑非常熟悉,也通曉姆博基難民所操的贊德語。我們走了四天漫長的旅程才能到達目的地。
旅途中最後一段長達400公里的路程景色優美,我們經過一個復一個種滿猴麵包樹的美麗農村,走過一個又一個小村莊。在這段路程中,我的妻子數算到總共有50道橋——很多已破爛不堪,有些跟本無法通過。我們通常會先用枯木枝和爛橫梁把破橋稍加修理,加強越野車的附著摩擦力,作個禱告,然後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駕駛車子過橋。如果附近有小村莊的話,那裡的孩童會主動跑來助我們一臂之力——當然事成之後要收取少量報酬。奇怪的是,他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在附近的草堆及樹下找到修橋用的木材和木板,令人不禁懷疑他們是否故意把木板拆下藏起來,待有「顧客」時才拿出來應用。
曾經有三次由於破橋看來太危險,我們婉拒這些小伙子的幫忙。我們乾脆駛離車路,駛下小溪,在溪中石塊上駕車前行,然後上坡再次返回車路上。幸好當時是旱季,否則我們就無路可走了,若要繼續上路,恐怕就得有架直升機才行!
姆博基是個怎樣的地方呢?我們一面走過漫長的「比斯」,一面想著這個問題。在中非共和國,「比斯」這個法文字詞的意思是指用沙礫和粗石鋪成的道路或小徑,其上還布滿無數大大小小的坑窪。
第四日正午之後,桑福里安指著一些四面種有番木瓜樹和木薯的茅舍,大聲喊道:「看!從這裡開始就是姆博基了。」可是,眼前的景象卻令我們大感意外,我們不禁問道:「這就是姆博基嗎?帳篷在哪裡呢?」在我們前面的竟然不是一個一個的帳篷,而是一間一間零零散散的小屋。這些有茅草屋頂的小屋雖然細小,但也整齊清潔。樹木和灌木隨處可見,居民在自己的房子旁邊種些農作物。原來姆博基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難民營,它其實是一個大約有35公里長的廣闊鄉村。
與弟兄會面
姆博基的弟兄知道我們會來,不過卻以為我們需要走五日才會抵達。他們一聽到我們的車聲,就馬上向我們跑過來。男子、女子及兒童——不論在茅屋裡的抑或在田間的——都跑過來歡迎我們。他們滿面笑容、歡天喜地,不少人要跟我們一連握幾次手才肯走開。有些母親雖然抱著孩子,卻伸出手來歡迎我們。總之,人人都想跟我們打個招呼,他們的確很熱情地歡迎我們。
由於言語不通,我和妻子都無法跟他們說很多話。但我們盡量嘗試說點法語,說點桑戈語,說點英語,有時又說點阿拉伯語。可是,大部分姆博基的弟兄無論說話抑或寫讀都是用贊德語的。所以桑福里安充當翻譯員,把我們的安排告訴他們。
我們繼續往前走了幾公里之後,就抵達當地的王國聚會所。在姆博基,這是第一所由有宗教信仰的難民興建的「教堂」。在這裡有更多人——弟兄姊妹、他們的兒女及感興趣的人——前來與我們握手。甚至有些住在附近的兒童也隨夥而來要跟我們握握手。
弟兄們安排了兩間小屋接待我們。他們把房子打理得一塵不染,還為我們準備了好幾桶清水。由於預期姆博基可能會缺糧缺水,為免加重弟兄的負擔,我們早已帶備了食物及食水。我們把行李從車上卸下的時候,一位年輕女子走過來,問我們喜歡晚餐怎樣烹調,喜歡烤雞還是醬汁雞。我們從未想過會有一頓這麼豐富的晚餐,更沒料到會由我們來選菜。我們問她打算用什麼做配菜,她說是木薯。於是,我們選擇了醬汁雞。那天晚上,我們原本飢腸轆轆,飯後就完全獲得飽足了。可是,他們卻繼續熱情地款待我們——午飯晚餐,日日如是。雖然難民本身在物質方面相當缺乏,他們卻悉心照顧我們,令我們得以飽足,這實在教人難以置信。
一群快樂的小會眾
在這個僻遠的地方,我們總共有21位弟兄。他們前來姆博基的時候,只有兩個人受了浸,其餘的人只是感興趣人士。這些人來到這裡之後繼續研讀聖經,並且在短短兩年之內進至獻身受浸的地步。在我們探訪期間,另外有四位感興趣的人在附近的河裡受了浸。
福斯蒂諾的經驗便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例子。福斯蒂諾還在家鄉的時候,他從一個朋友認識到聖經的基本真理。不久,他和那位朋友就開始向人傳道,卻遭受反對。仇敵指控他們利用宗教「煽動人民」,把他們逮捕入獄。在獄中,福斯蒂諾的朋友因恐懼而妥協,結果獲得釋放。兩個月後,福斯蒂諾上法庭受審。由於事實表明他所受到的指控是毫無根據的,法庭於是將他釋放。後來,福斯蒂諾為了逃避當地的戰亂,來到中非共和國,在這裡遇到我們的弟兄,並且恢復研讀聖經。他在1991年7月受浸,接著在1992年加入全時服務,成為正規先驅。
這群會眾雖然人數不多,卻洋溢著喜樂及溫情。現在他們有一位特別先驅及21位傳道員。由於會眾裡有兩位操英語的長老,因此能夠與班吉的分社辦事處保持緊密聯絡。我們最初以為這些逃難而來的弟兄必定深受際遇困擾,但事實並非如此。儘管生活清貧,這裡的弟兄絕沒有大發怨言、焦躁不耐或自怨自艾。他們一抵達就著手建造這些在非洲常見的茅屋或小屋,然後開始種菜養雞。不錯,他們現在擁有的財物的確較從前為少,但卻慶幸能夠保存性命,繼續與信徒同工一起。
姆博基有1萬7000至2萬個難民,而且人數正隨月遞增,因此我們的弟兄無疑有個廣大的傳道地區。跟他們一起傳道實在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在他們常用的贊德文聖經裡,上帝的名字出現於希伯來文聖經以及希臘文聖經的某些地方。對這些人來說,上帝並非僅是「姆博尼」(贊德文,意思是「上帝」),而是「耶科華」——這是他們念上帝的私有名字時的讀音——因此他們常說「姆博尼耶科華」。可是,基督新教的許多其他非洲文譯本卻沒有跟從這種譯法。他們寧願以「恩贊巴」、「恩贊比」或其他的非洲名字去代替上帝的名字耶和華。
像耶穌所預言的一樣,王國的好消息正傳遍整個世界,甚至姆博基也不例外。(馬太福音24:14)現在,這群會眾已有足夠他們需要的各種文字的聖經、書刊、雜誌、冊子及單張供他們分發。也許將來社方會發行更多贊德文的書刊。
期待永久的家園
我們抵達姆博基之後的第一晚放映了「東歐快樂的大會代表讚美耶和華」這輯幻燈片。第二晚幻燈片的題目則是「在末期使多人歸義」。幻燈片在王國聚會所旁邊的空地放映,當晚天朗氣清,月色明亮,氣氛教人著迷!有數以百計的人前來觀看這兩輯幻燈片,弟兄當然雀躍不已。不但如此,他們也為自己能夠提供這些特別節目給當地的人欣賞而感到自豪。
我們在星期一啟程離開姆博基,這意味到在接著的四天,我們又要面對同一的路程和那50道橋了。一位姊妹堅要做點食物——兩隻大蒜烤雞——給我們在路上享用。那天早上,烤雞弄得整個車廂都香噴噴的。我們在正午把車子停在灌木叢中,一面品嘗美味可口的烤雞,一面懷念我們在姆博基的弟兄。不錯,他們雖淪為難民,卻繼續忠心地事奉耶和華,並且熱切期待在上帝所應許的「新地」上擁有永遠安靜寧謐的家園。(彼得後書3:13)——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