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雅典接觸各種各樣的人
公元50年,使徒保羅來到雅典。當時雅典雖然已不復昔日璀璨的光景,但還是個重要的商業中心。一份歷史文獻說:「[雅典]依然是希臘精神上和藝術上的大都會,也是當代學者和權貴喜歡訪遊的地方。」
保羅逗留雅典期間曾向猶太人、信奉異教的雅典人及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傳道。保羅為人機警,善於教導。有一回,他在演講中指出,上帝不但把「生命、氣息……賜給所有人」,還「以一個人造出所有國族的人」。此外,上帝也將要審判「世人所住之地」,所以「各處的人都要悔改」。——使徒行傳17:25-31。
種族混雜的地區
近數十年來,雅典再度成為世界各地的人所嚮往的都市。外交和軍事人員奉派駐守當地。許多青年從非洲和中東來到雅典攻讀大學。來自非洲、亞洲和東歐的移民也大批湧入雅典謀生,還有很多菲律賓人及東南亞人前來求職當家僕。另外,鄰近國家和環球各地動盪地區的難民也紛紛擁至。
這種情形為當地王國好消息的宣揚者帶來了挑戰。這些短暫居留的人士以說英語為主,有些卻僅懂得自己的母語。這些人文化有別,宗教各異。當中有自稱為基督徒的,也有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泛靈論者、不可知論者及無神論者。當地的耶和華見證人必須學會使用適當的傳道話題去切合這些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
這些新移民有很多曾吃盡苦頭,所以往往質疑人生有什麼意義,以及未來有什麼希望。他們當中有些對聖經十分尊重而樂於接受。在這個多元種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人都謙恭自抑,渴慕真理。由於遠離家人,身居異鄉,他們有較大的自由可以尋找真理。
1986年,見證人在當地成立了第一群英語會眾,以照料當地說英語的地區。這群會眾增長奇速,在過去五年,大約有80個新人受浸。隨後有一群阿拉伯語會眾、一群波蘭語會眾,以及(有一段時間)一個法語小組,相繼在雅典成立。有些人更從說英語的會眾搬往北面的塞薩洛尼基、克里特的伊拉克利翁及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以求協助當地的會眾和小組。你會喜歡認識一些在雅典認識真理的外來居民嗎?
萬國的珍寶紛至沓來
托馬斯生於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省的阿斯馬拉,他長大後成了虔誠的天主教徒。15歲那年,他進了修道院。有一天,他問院長說:「一位天主怎可能包含三位呢?」院長答道:「這是因為我們相信教宗所倡導的主張。最要緊的是,這是個奧祕。你年紀太輕,所以是不會明白的。」五年後,他因為對教會的行徑和教訓大感失望,於是離開了修道院。但他並沒有放棄尋找真實的上帝。
托馬斯遷往雅典之後不久,一天他在門前看見一本《守望台》,封面印有「你能夠享有健康和快樂」等字樣。他把雜誌讀了幾遍。他從雜誌獲知我們應當先尋求上帝的王國和正義。(馬太福音6:33)托馬斯於是跪下來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指示他怎樣做。他許下諾言說:「如果你指示我怎樣尋求你的王國,我會花六個月時間去學習事奉你。」在此之後第四個星期,兩位見證人上門探訪他。托馬斯立即接受了聖經研究的安排,十個月後就受了浸。他說:「耶和華確實垂聽了我的禱告,使我有機會成為他的見證人。現在他的愛推使我在生活上首先尋求他的王國和正義。」
另外兩位見證人逐戶向人傳道時,看見一個門口的門鈴旁附有個外籍姓氏。
「你們來幹什麼?」通話機響起了一名女士的聲音。
見證人回答說,他們想找一些操英語而對聖經感興趣的人士。
「你們屬於什麼宗教?」該名女士問道。
「我們是耶和華見證人。」
「啊,好極了!請上到頂樓來。」
於是她們便乘升降機上樓,門一開,眼前便出現一個高大魁梧、看來態度並不友善的男子。但該名女士在屋裡高聲喊道:
「請她們進來,我想跟她們談談。」
原來這名女士正伴隨丈夫和丈夫的球隊到世界各地參賽。就在前一天,她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她找著耶和華見證人。她於是立即開始跟見證人研讀聖經。鑑於她和丈夫留在希臘的日子不多,見證人跟她一星期研讀三次;結果她只花了十週的時間就讀完了《永遠生活》書。
在下一個賽季,這對夫婦重返希臘。妻子再度研讀聖經,並有極好的進步。數月後,她成為未受浸的傳道員,開始跟見證人一起出去傳道。很快她就建立了她的第一個聖經研究。跟誰呢?跟她的丈夫。由於見到見證人的良好品行和妻子的改變,這個婦人的丈夫深受感動。
艾倫在南非長大,父親是個基督新教牧師。他自幼就深信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由於對自己的宗教感到不滿,他轉而鑽研哲學和政治,但這反使他更感空虛。他遷到雅典之後,空虛之感愈加強烈。他感覺自己一生毫無目的,有如走在一條不知去向的路上一般。
一天夜裡發生了一些事。「我跪下來向上帝訴說我內心的感覺,」艾倫回憶說,「我對自己的一生流淚痛悔,並且懇求上帝指引我找著他的真正跟從者。我答應上帝,我必定會照著他的指引而行。」就在那個星期,他在一家雜貨店裡跟女店主交談,而這個女店主是個耶和華見證人。那次交談成了艾倫一生的真正轉捩點。「在接著的日子,我揚棄了一些以往珍視的信仰:三位一體、地獄永火、靈魂不死——顯然都不是聖經的教訓。」在王國聚會所,一對見證人夫婦提議跟他研讀聖經。他欣然接受,並且進步得很快。「真理叫我開心得流下淚來,」艾倫回憶說,「這為我帶來了自由。」一年後他受了浸。目前他是個服事僕人,喜樂地在當地會眾裡服務。
伊麗莎白來自尼日利亞。為了尋求上帝,她曾經參加過多個不同的教會,但仍然無法感覺滿足。最令她不寒而慄的是人會在烈火熊熊的地獄裡永遠受苦這個主張。後來,她跟家人一起來到雅典。兩位見證人上門探訪她,跟她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她很高興獲悉,上帝絕沒有用地獄來折磨人,剛相反,他向人提出在地上樂園裡享永生的希望。當時她正身懷第四胎,並且打算把孩子打掉。但她從聖經獲知耶和華將生命視為神聖之後,就改變了初衷。結果今天她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伊麗莎白進步得很快,不久便受了浸。雖然她有四個孩子,而且要全時從事世俗工作,她卻幾乎每個月都做輔助先驅。憑著上帝的祝福,她的丈夫也開始研讀聖經。她說:「感謝耶和華和他那仁愛的組織,我終於找著真實的上帝和純真的宗教了。」
在這個種族混雜的地區,很多人都是通過街頭見證而接觸到見證人的。可是,要繼續培養他們的興趣,就得堅忍不拔才行。一位名叫薩莉的少婦的情形便是這樣。薩莉從塞拉利昂來到雅典後,見證人遇到她,給她一份單張,取得她的地址,然後回去探訪她。薩莉表示有興趣,而且開始跟見證人研究聖經。可是,由於工作壓力大,加上有其他難題,她未能經常研讀。後來她忽然遷往別處,卻沒有留下新地址。雖然這樣,跟她研讀聖經的見證人卻不厭其煩地再三回到她以往的寓所打聽。後來薩莉終於通知見證人她的新居地址,並且請見證人去探訪她。
雖然當時薩莉已行將分娩,她卻比以往更經常研讀聖經。孩子出生後,薩莉進而成為未受浸的傳道員。雖然這樣做看來容易,其實卻不然。早上6時30分,薩莉便得攜著嬰孩,熬半個鐘頭公共汽車前往幼兒園。隨後她再乘公共汽車上班,車程需時一個鐘頭。做完清潔工作之後,她又得從原來路線回家。在舉行聚會的晚上,或在從事外勤服務的時候,她要花兩個鐘頭乘坐公共汽車往來;另外,她還要忍受丈夫的反對。可是,她卻對丈夫表現愛心和忍耐。不久之後,她進至獻身受浸的地步。今天她的丈夫怎樣?他參加過耶穌受難紀念的聚會,並且同意跟見證人研究聖經。
獲得良好成果
這些人大部分都只在雅典逗留一段時期。他們有不少人後來返回祖國,跟親友分享王國的好消息。有些則遷往其他西方國家,在當地繼續事奉耶和華。那些留在希臘的跟來到那裡的同胞作見證,並且獲得良好的成果。還有一些則在遷往另一個國家之後,跟當地的見證人取得聯絡,然後真理的種子才結出果實來。
這一切足以證明耶和華是不偏不倚的。人不論屬於什麼國籍,只要敬畏上帝,喜愛正義,就會蒙他悅納。(使徒行傳10:34,35)這些綿羊般的人原本為了物質利益而移民他國,後來卻獲得了遠超過他們所預期的福樂——認識真實的上帝耶和華及他的應許,獲知人可以有希望永遠生活在一個正義的新世界裡。不錯,耶和華的確大大祝福見證人在現代的雅典向外語人士推行的見證工作!
[第16頁的圖片]
在雅典,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人正聽見王國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