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有充分理由保持樂觀
歷史社會學家威爾斯生於1866年,他的主張對20世紀人類的思想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威爾斯認為太平盛世會隨著人類科技不斷進步而得以體現,他的寫作詳細講解這個主張。威爾斯不遺餘力地推廣這個見解,《科利爾百科全書》說他抱著「無限樂觀」;可是這部百科全書也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的樂觀就化為泡影了。
《錢伯斯人名詞典》說,威爾斯終於看出「科學能造益人,也能為害人;他的信念破滅,於是他逐漸變得悲觀」。為什麼威爾斯會從樂觀變成悲觀呢?
因為威爾斯的信念和樂觀僅是以人為成就作為根據。他一旦意識到人無法實現他的烏托邦,就感到求助無門了,於是失望很快就變成悲觀。
今天,許多人也為了類似原因而經歷同樣的感覺。他們年輕時意氣風發,但年紀較大,就變得萬念俱灰。有些年輕人甚至不願過所謂的正常生活,轉而染上毒癮,過著亂七八糟、戕害自己的生活。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呢?請考慮以下來自聖經的事例,看看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有什麼理由可以保持樂觀。
亞伯拉罕的樂觀態度獲得獎賞
公元前1943年,亞伯拉罕離開哈蘭,渡過幼發拉底河,進入迦南地。聖經把亞伯拉罕描述為「懷具信心的人……的父親」,由此可見,他在信心方面立下多麼傑出的榜樣!——羅馬書4:11。
亞伯拉罕跟兄弟的遺孤羅得,以及羅得的家人住在一起。後來,那地發生饑荒,兩家人都搬到埃及,然後一同返回迦南地。這時,亞伯拉罕和羅得都積聚了許多財富、羊群和牛群。有一次,羅得的牧人跟亞伯拉罕的牧人發生爭執,亞伯拉罕主動對羅得說:「你我之間,切不可紛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之間,也不可紛爭,因為我們是至親。全地不都是在你面前麼?請你離開我吧!你若向左,我就向右;你若向右,我就向左。」——創世記13:8,9,《新譯》。
亞伯拉罕是長輩,他大可以採納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羅得要尊敬叔父,他必然會讓步。但剛相反,「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整個平原,直到瑣珥,都有水灌溉;在耶和華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之前,這地好像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一樣。羅得選擇了約旦河整個平原。」羅得選擇了這塊富庶的土地,的確有充分理由可以覺得樂觀。可是亞伯拉罕又怎樣?——創世記13:10,11,《新譯》。
亞伯拉罕的做法是否行事魯莽,以致危害家人的福利呢?絕不是。事實上,亞伯拉罕的積極態度和慷慨精神獲得豐盛的獎賞。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要舉目,從你所在的地方向東南西北觀看。你看見的地方,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世記13:14,15,《新譯》。
亞伯拉罕有充分理由保持樂觀,因為他的樂觀態度是以上帝的應許為根據的。上帝應許要使亞伯拉罕的子孫成為大國,「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亞伯拉罕]得福」。(創世記12:2-4,7,《新譯》)我們也有充分理由深信「上帝使他的一切作為都共同合作,叫愛上帝的人得益」。——羅馬書8:28。
兩個樂觀的探子
400多年後,以色列人正準備進入迦南,一塊「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3:8;申命記6:3)摩西派12個首領去『窺探那地,然後把他們上去該走那一條路,該進那些城,向他回報』。(申命記1:22;民數記13:2)12個探子異口同聲說迦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但其中10個探子所作的消極報告令人民惶恐不安。——民數記13:31-33。
在另一方面,約書亞和迦勒卻設法消除他們的恐懼;他們提出一個十分樂觀的信息。約書亞和迦勒的態度和報告充分反映出,他們全心信賴耶和華,深信他必定會實現自己的話語,使以色列人承受應許之地。很可惜,他們的話無法打動人民,結果「全體會眾都說要用石頭打死他們二人」。——民數記13:30;14:6-10,《新譯》。
摩西敦促以色列人要信賴耶和華,可是他們卻拒絕聽從。由於他們執迷不悟地懷著消極的看法,結果全族在曠野流浪了40年。在12個探子當中,只有約書亞和迦勒能夠保持積極樂觀,從而贏得上帝的獎賞。難題的癥結在哪裡?以色列人倚靠自己的聰明,對耶和華缺乏信心。——民數記14:26-30;希伯來書3:7-12。
約拿舉棋不定
約拿生於公元前9世紀。聖經記載顯示,他是耶和華派到十支派以色列國的忠心先知之一。當時大約是耶羅波安二世執政期間。上帝派他去尼尼微,對那裡的人發出警告,可是他卻不願接受這個委派。歷史家約瑟夫斯說,約拿「以為偷偷溜到別的地方好得多」,於是啟程往約帕去。約拿上了一艘開往他施的船,很可能他施就是現代的西班牙。(約拿書1:1-3)為什麼約拿對這個委派懷有這麼消極的看法?約拿書4:2把原因告訴我們。
最後約拿同意執行這個任務,但卻為了尼尼微人幡然悔改而生氣。為了幫助約拿在慈悲方面學得一個教訓,耶和華使約拿用來遮陰的蓖麻枯萎死去。(約拿書4:1-8)既然約拿為一棵植物死去而感到悲傷,他自然更應愛惜尼尼微12萬「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約拿書4:11。
我們從約拿的經歷學到什麼教訓呢?我們萬不能對神聖服務懷有消極的看法。只要我們辨明耶和華的指引,完全信賴他,跟從他的指引而行,我們就必定會成功。——箴言3:5,6。
在逆境中保持樂觀
大衛說:「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詩篇37:1)今天,我們周遭有許多不公平和詭詐的事,大衛的話的確是明智的勸告。——傳道書8:11。
即使我們並不嫉妒不義的人,每逢我們看見無辜的人被惡人陷害,或者我們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很容易會感到灰心失望。經歷這些事甚至可能使我們養成沮喪、消極的態度。假如我們懷有這樣的感覺,就應當怎樣行呢?首先,我們要記得惡人絕不能沾沾自喜,以為永遠不會受到報應。詩篇37篇2節提出保證說:「他們[惡人]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乾。」
此外,我們可以繼續做對的事,保持積極樂觀,等候耶和華。詩篇執筆者說:「你當離惡行善,就可永遠安居。因為,耶和華喜愛公平,不撇棄他的聖民。」——詩篇37:27,28。
到處瀰漫真正的樂觀
我們的前途會怎樣?啟示錄把「不久就必定發生的事」告訴我們。其中的異象包括一個象徵戰爭、顏色如火的馬,要「從地上奪去和平」。——啟示錄1:1;6:4。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期間,英國人普遍懷有一種樂觀的想法,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必然是人類最後一場大戰了。1916年,英國政治家勞合·喬治的看法則比較現實,他說:「這場戰爭像下一場戰爭一樣,是一場為了終止戰爭而打的仗。」(楷書自排。)他說得不錯。第二次世界大戰只產生了更多兇殘的集體殺人方法。五十多年後,終止戰爭仍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在啟示錄我們也讀到其他騎士,他們分別象徵饑荒、瘟疫和死亡。(啟示錄6:5-8)這些都是時代標徵的其他特色。——馬太福音24:3-8。
這些事應當使我們感到悲觀嗎?不應當,因為異象也描述「一匹白馬;騎在上面的有一張弓,又有冠冕賜給他。他就出來,屢戰屢勝,最後還要完全戰勝」。(啟示錄6:2)我們在這裡所看見的是耶穌基督;這位天上的君王要把一切罪惡鏟除,為普世帶來和平安寧。a
耶穌基督是上帝所任命的君王。耶穌在地上時曾教導門徒為上帝的王國禱告。或者你也學會念「主禱文」。在這個禱文裡,我們祈求上帝的王國來臨,使上帝的旨意在地上成就,就像在天上成就一樣。——馬太福音6:9-13。
耶和華並沒有打算挽救目前的制度;相反,他要任用彌賽亞君王耶穌基督把這個制度徹底鏟除。耶和華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在屬天的王國政府治下,地球會成為人類和平、快樂的家園。在樂園裡,每天的生活、工作都是樂事。耶和華說:「你們當因我所造的永遠歡喜快樂;……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以賽亞書65:17-22)如果你的前途希望以這個穩確的應許為根據,你就有充分理由在現今和將來都保持樂觀!
[腳注]
a 若想對這個異象獲得較詳細的解釋,請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啟示錄的偉大高潮近了!》第16章。
[第4頁的圖片]
威爾斯
[鳴謝]
Corbis-Bett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