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mwbr18 10月 1-10頁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10月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10月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
  • 小標題
  • 10月1-7日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
mwbr18 10月 1-10頁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10月

10月1-7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約翰福音9-10章

《耶穌悉心照顧他的綿羊》

(約翰福音10:1-3)「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就是賊,就是強盜。2 從門進去的,才是綿羊的牧人。3 看門的給這個人開門,綿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名字呼喚自己的綿羊,把牠們領出來。

(約翰福音10:11)我是優秀的牧人,優秀的牧人為綿羊捐棄生命。

(約翰福音10:14)我是優秀的牧人,我認識我的綿羊,我的綿羊也認識我;

英《新世》精讀本多媒體資料

羊圈

羊圈是一個圈起來的地方,用來保護羊群免遭盜賊偷竊或野獸傷害。牧人通常在晚上把羊群趕到羊圈裡,加以保護。聖經時代的羊圈沒有頂,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羊圈是用石頭砌成的,並且只有一個門。(民32:16;撒上24:3;番2:6)約翰指出,進入羊圈需要「從門進去」,而羊圈也都有「看門的」。(約10:1,3)有時,不同的牧人會在晚上把各自的羊群帶到集體羊圈中,由看門人負責看管和保護。到了早上,看門人會打開門,每個牧人就呼喚自己的羊群,羊也會認出自己牧人的聲音並且跟著走。(約10:3-5)耶穌用這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他會怎樣照顧門徒。(約10:7-14)

《守》2011/5/15刊7-8頁5段

《基督徒家庭要「時刻警醒」》

5 牧人和綿羊的關係是以認識和信任為基礎的。牧人對綿羊的情況瞭如指掌,綿羊也認識並信任牧人。綿羊能認出牧人的聲音,聽從牧人的吩咐。耶穌說:「我認識我的綿羊,我的綿羊也認識我」。他對會眾的認識不是表面的。在這節經文裡,譯做「認識」的希臘語詞的含義是:「個別地認識,深刻地認識」。優秀的牧人確實認識他的每一隻綿羊。他認識每隻綿羊的需要、弱點和優點。我們的典範耶穌基督對綿羊的一切都清清楚楚。綿羊也熟悉牧人,信任他的領導。

(約翰福音10:4,5)他把自己的綿羊全都放了出來,就走在前面,綿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5 綿羊絕不跟隨陌生人,反倒逃跑,因為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

《跟隨》124-125頁17段

《「他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什麼」》

17 喬治·史密斯在他所著的《聖地的歷史地理》談及他觀察到的現象,說:「有時候,我們喜歡在正午時分到猶地亞的一個井旁歇息一下,通常會有三四個牧人領著各自的羊群前來。看見幾群羊混雜在一起,我們不禁猜想,牧人們會用什麼方法分辨出自己的羊。當羊群喝完水、玩耍過之後,牧人一個個走向不同的山坡,邊走邊發出自己獨有的呼喚聲,幾群羊頓時分開,自行跟隨各自的牧人。羊群離去時很有秩序,就像前來時一樣。」耶穌以牧人和綿羊為喻去說明他要強調的重點,的確再貼切不過了。這個重點就是:要是我們認明耶穌的教誨,加以遵從,並接受他的領導,就能得到這位「優秀的牧人」的照料。

(約翰福音10:16)「我還有另外的綿羊,不在這個羊圈裡,我必須把牠們帶來。牠們會聽我的聲音,並且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0:16

把……帶來:或譯「帶領」。原文在此處使用的希臘語動詞aʹgo(阿戈),既可譯作「把……帶來」也可譯作「帶領」,關鍵要看上下文。成書於公元200年左右的一份希臘語抄本,使用了一個相關的希臘語動詞sy·naʹgo(西納戈),這個詞通常譯作「聚集」。耶穌是「優秀的牧人」,他會聚集、引領、保護、餵養「這個羊圈裡」的羊(路12:32稱之為「小群羊」)和「另外的綿羊」。這些羊會「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耶穌用這個比喻來強調門徒會享有的團結與和睦。

挖掘屬靈寶石

(約翰福音9:38)那人說:「主啊,我信從。」於是向耶穌下拜。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9:38

向耶穌下拜:或譯「向耶穌鞠躬;向耶穌俯伏下拜;向耶穌致敬」。這裡使用的希臘語動詞是pro·sky·neʹo(普羅斯基內奧),如果對象是上帝或某個神,這個詞可譯作「崇拜」。(太4:10;路4:8)不過在這節經文中,曾經瞎眼的乞丐並不是把耶穌當作了上帝或某個神。事實上,他之所以向耶穌下拜,是因為他看出耶穌是上帝的代表,是先知所預告的「人子」以及上帝任命的彌賽亞。(約9:35)他向耶穌所做的這個舉動,與希伯來語經卷的一些記載相似。人們見到先知、國王或其他代表上帝的人時,通常也會向對方下拜。(撒上25:23,24;撒下14:4-7;王上1:16;王下4:36,37)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向耶穌下拜是為了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上帝的啟示;或者是為了表示他們尊重耶穌,因為看出他是蒙上帝嘉許的人。

(約翰福音10:22)那時候耶路撒冷正舉行獻殿節。當時是冬季,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0:22

獻殿節:這個節日的希伯來語名字是chanuk·kahʹ(哈努卡),意思是「啟用禮、呈獻禮」。耶路撒冷的聖殿於公元前165年重新呈獻給上帝,獻殿節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日子而設立的。獻殿節為期八天,於每年的基斯流月25日(即冬至前後)開始。(參看《參考手冊》單元19)敘利亞王安條克四世極其蔑視猶太人的上帝耶和華,他曾蓄意褻瀆聖殿,例如在原本每天獻全燒祭的大祭壇上另建了一座壇。公元前168年基斯流月25日,安條克為了徹底玷污聖殿,甚至在這個壇上用豬獻祭,並把豬肉煮成的湯灑遍聖殿各處。不僅如此,他還焚毀聖殿的大門,拆掉祭司的廂房,並拿走金香壇、金燈台以及放置陳設餅的桌子。之後,他又將聖殿獻給異教的神——奧林波斯的宙斯。兩年後,猶大·馬加比奪回聖城和聖殿,並於公元前165年基斯流月25日把潔淨了的聖殿重新呈獻給上帝。這與安條克在他所建的祭壇上獻祭給宙斯一事相隔整整三年。這之後,猶太人再次開始每天獻全燒祭給耶和華。聖經沒有直接說是耶和華幫助了猶大·馬加比取得勝利,也沒有說上帝吩咐他去潔淨聖殿。不過,考慮到耶和華曾經通過波斯王居魯士等外邦人來達成自己的旨意,維護正確崇拜,那麼他用自己子民中的一員(例如猶大·馬加比)來成就他的旨意也是合情合理的。(賽45:1)此外,聖經也表明,為了讓有關彌賽亞、他的傳道職務以及贖價犧牲的預言得到應驗,聖殿就必須存在並保持運作;而在彌賽亞為全人類獻出更大的祭物(即他的生命)之前,利未部族獻祭的安排也必須一直持續。(但9:27;約2:17;來9:11-14)基督並沒有吩咐門徒過獻殿節(西2:16,17),但也沒有任何記錄顯示,耶穌和他的門徒譴責人慶祝這個節日。

經文朗讀

(約翰福音9:1-17)耶穌過路的時候,看見一個生來就瞎眼的人。2 門徒問他說:「老師,這個人生來就瞎眼,是誰犯了罪?是這個人呢?還是他的父母呢?」3 耶穌回答說:「不是這個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了罪,而是要上帝的作為可以在他身上顯現出來。4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位差我來者的工作;黑夜一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5 我還在世上,就是世界的光。」6 他說了這些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塗在那個人的眼睛上,7 對他說:「到西羅亞池去洗一洗吧。」(西羅亞翻譯出來就是「奉差出去」。)他就去洗一洗,回來已經能看見了。8 於是,鄰人和素來看見他討飯的人說:「這不是一向坐著討飯的人嗎?」9 有的說:「就是他。」有的說:「不是,不過很像他。」這個人自己說:「就是我。」10 他們就問他說:「你的眼睛是怎樣開的呢?」11 他回答說:「那個叫耶穌的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睛上,對我說:『到西羅亞池去洗一洗。』我去一洗,就看得見了。」12 他們說:「那個人在哪裡?」他說:「我不知道。」13 他們把這個曾經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派的人那裡。14 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那一天,正好是安息日。15 於是法利賽派也問他是怎樣看得見的。他告訴他們說:「他把泥塗在我的眼睛上,我一洗就能看見了。」16 法利賽派有些人就說:「這個人不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另一些人說:「一個有罪的人怎能行這種神跡呢?」他們中間就起了分裂。17 他們又問那瞎眼的人說:「他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他是什麼人呢?」他說:「他是個先知。」

10月8-14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約翰福音11-12章

《效法耶穌,對人表現憐恤》

(約翰福音11:23-26)耶穌對她說:「你的兄弟一定復活。」24 馬大對他說:「我知道在最後的日子復活的時候,他一定復活。」25 耶穌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獲得生命。26 凡活著信從我的,必永遠不死。你相信這件事嗎?」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1:24,25

我知道……他一定復活:馬大以為耶穌說的是未來的復活,也就是最後日子的復活。馬大對復活深信不疑,這一點很值得留意。當時,有些屬於撒都該派的宗教領袖否認復活的道理,漠視聖經中清楚可見的證據。(但12:13;可12:18)另一方面,法利賽派卻又相信靈魂不死。與這些人不同,馬大深信耶穌教導的復活真理,她也知道耶穌曾復活過死人。當然,之前被復活的人沒有一個像拉撒路那樣,已經死去好幾天。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讓死去的人有機會再次活過來,得到真正的生命。耶穌復活後,耶和華賜給他極大的權力,讓他不僅能復活死去的人,也能賜人永遠的生命。在啟1:18,耶穌說自己「是永活的……而且有死亡和墳墓的鑰匙」。可見,無論是對於活著的人還是死去的人,耶穌都是他們的希望。耶穌承諾,他會打開紀念墓,復活死人。那些復活過來的人,有的會到天上和耶穌一起作王,其他人則會在地球上安居,受天上政府的統治。(約5:28,29;彼後3:13)

(約翰福音11:33-35)耶穌看見她哭,又看見跟她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十分難過,34 說:「你們把他放在哪裡?」他們說:「請主來看。」35 耶穌不禁掉下淚來。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1:33-35

哭:或譯「哭泣」。譯作「哭」的這個希臘語詞,通常指的是發出聲音地哭。耶穌在預言耶路撒冷的毀滅時,曾經為城「哭泣」,原文中譯作「哭泣」的詞也是這個希臘語動詞。(路19:41)

悲嘆,十分難過:聖經原文在這裡同時使用了兩個詞,來描述耶穌當時強烈的感情。譯作「悲嘆」的希臘語動詞em·bri·maʹo·mai(恩布里馬奧梅),通常用來描述人懷有或感受到強烈的感情。但在此處,這個詞強調的是耶穌把內心強烈的感情表露出來。譯作「十分難過」的希臘語詞ta·rasʹso(塔拉斯索),字面意思是指一種激動的狀態。一位學者說,在這裡,這個詞的意思是「讓人內心激動」「受強烈的痛苦和悲傷所影響」。約13:21記載,耶穌想到猶大會背叛自己時心裡感到「難過」,經文使用的也是ta·rasʹso這個希臘語動詞。

不禁掉下淚來:原文使用了希臘語動詞da·kryʹo(達克里奧),它所對應的希臘語名詞常譯作「眼淚」,例如路7:38和啟7:17;21:4等。看來,da·kryʹo強調的是哭泣時流下的眼淚,而不是發出的聲音。在整本希臘語經卷裡,這個動詞只在此處出現過。約11:33在描述馬利亞和跟她一起來的猶太人「哭」時,使用的是另外一個希臘語動詞。(參看精讀本注釋,約11:33)耶穌知道自己將要復活拉撒路,但他看到摯友那麼哀傷,仍感到十分難過。耶穌同情並深愛摯友,甚至在別人面前落下淚來。這個記載清楚表明,耶穌完全能體會痛失親友所帶來的哀傷。

(約翰福音11:43,44)他說了這些話,就大聲喊叫說:「拉撒路,出來!」44 那死了的人就出來,手腳都用布巾裹著,臉上也用布包著。耶穌對眾人說:「解開他,讓他走。」

挖掘屬靈寶石

(約翰福音11:49)他們有一個人,叫做該亞法,是當年的大祭司,對他們說:「你們什麼都不懂,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1:49

大祭司:以色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時,大祭司是終身任職的。(民35:25)但在後來羅馬佔領以色列期間,大祭司則由羅馬帝國指派的管理者來委任和免除。「該亞法」受羅馬人委任做大祭司,他很有外交手段,任期比前幾任大祭司都長,從公元18年一直到公元36年。使徒約翰說該亞法是「當年」(即公元33年)的大祭司,看來是表明該亞法的任期包括了耶穌被處死的那個重要年份。(參看《參考手冊》單元16-A,了解該亞法官邸的大概位置)

(約翰福音12:42)儘管這樣,就連官長也有很多人信從他,只是由於法利賽派,就不敢公開承認,免得被開除,逐出會堂;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2:42

官長:在這裡,譯作「官長」的希臘語詞顯然是指猶太最高法庭公議會的成員。約3:1談到公議會成員尼哥德慕時,也使用了這個希臘語詞。

逐出會堂:或譯「開除;禁止進入會堂」。原文使用的是一個希臘語形容詞a·po·sy·naʹgo·gos(阿波西納戈戈斯),這個詞只在本節經文、約9:22;16:2出現過。一個人如果被逐出會堂,就會被視作異類,受人鄙視和孤立。被逐者的家庭也可能因此陷入經濟困境。猶太會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導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地方法庭的作用,有權鞭打或開除人。

經文朗讀

(約翰福音12:35-50)耶穌就對他們說:「光還有一會兒在你們中間。你們要在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勝過你們。在黑暗中行走的,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36 你們趁著有光,就要信從光,好成為光明之子。」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他們,躲藏起來。37 雖然耶穌在他們面前行過這麼多神跡,他們還是不信從他。38 這樣,先知以賽亞的話就應驗了。他說:「耶和華啊,我們所聽見的,有誰信從呢?耶和華的臂膀曾向誰顯露呢?」39 以賽亞又指出他們為什麼不能相信:40 「他叫他們眼瞎心硬,免得他們眼睛看見,心裡明白,回頭改過,就被我治好。」41 以賽亞說這些話,是因為看見基督的榮耀,就講論他的事。42 儘管這樣,就連官長也有很多人信從他,只是由於法利賽派,就不敢公開承認,免得被開除,逐出會堂;43 因為他們所愛的,是來自人的榮耀,過於來自上帝的榮耀。44 耶穌高聲說:「信從我的,不單信從我,也信從那位差我來的。45 看到我的,也看到那位差我來的。46 我是光,我來到世人當中,好叫凡信從我的,都不致留在黑暗裡。47 誰聽見我的話卻不遵守,我不定他的罪;因為我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拯救世人。48 漠視我、不接受我話的人,自然有定他罪的。我所講的話語在最後的日子要定他的罪。49 因為我沒有憑著自己的意思講話,而是差我來的父親親自給我命令,要我說什麼,講什麼。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能讓人得永生。所以,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親吩咐我講的。」

10月15-21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約翰福音13-14章

《「我為你們立下模範」》

(約翰福音13:5)然後把水倒進盆裡,洗門徒的腳,用束腰的毛巾擦乾。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3:5

洗門徒的腳:古代以色列人最常穿的鞋子,類似於今天的涼鞋。這種鞋子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個靠鞋帶固定的鞋底,鞋帶通常繫在腳和腳踝上。因此,出門的人走過塵土飛揚或泥濘不堪的道路和田野,腳就會弄髒。人進門後一般都會脫鞋,而好客的主人會安排為客人洗腳。聖經中有好幾處都提到了這個習俗。(創18:4,5;24:32;撒上25:41;路7:37,38,44)耶穌親自為門徒洗腳,藉此教導門徒要保持謙卑,樂意為彼此服務。

(約翰福音13:12-14)耶穌洗完他們的腳,穿上外衣,又坐在席前,對他們說:「我向你們做的事,你們明白嗎?13 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得對,我本來就是。14 我身為主,身為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3:12-14

應當:或譯「有義務」。原文使用的希臘語動詞通常用在經濟方面,基本意思是「欠某人的債」「欠某人東西」。(太18:28,30,34;路16:5,7)在本節經文和其他一些經文裡,這個詞都在廣義上表示有義務或必須去做某件事。(約一3:16;4:11;約三8)

(約翰福音13:15)我為你們立下模範,我向你們怎樣做,你們也該照樣做。

《守》1999/3/1刊31頁1段

《世上最偉大的人物樂於服事人》

耶穌為門徒洗腳這件事,確實在謙卑方面提出有力的教訓。不錯,基督徒不應該自以為高人一等,總是要受人服事;也不應該追求名譽地位,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相反,他們應該跟從耶穌立下的模式;他「來到,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並且獻出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不錯,耶穌的跟從者應該樂意彼此服事,不管工作多麼卑微也不介意。

挖掘屬靈寶石

(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通過我,誰也不能到父親那裡去。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4:6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耶穌是「道路」,人只有通過他才能向上帝禱告,親近上帝。另外,耶穌也是人類與上帝和好的唯一「道路」。(約16:23;羅5:8)耶穌是「真理」,他講論真理,並按真理而活。耶穌也應驗了聖經的很多預言,在實現上帝的旨意方面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約1:14;啟19:10)聖經的很多預言「藉著他都成為『是』了[即應驗成真]」。(林後1:20)耶穌是「生命」,他獻出自己作為贖價,讓人有機會得享「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永生」。(提前6:12,19;弗1:7;約一1:7)對於億萬死去的人,耶穌也是「生命」,因為他將復活這些人,並讓他們有機會在樂園裡永享生命。(約5:28,29)

(約翰福音14:12)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從我的人也要做,而且要做比這些更大的,因為現在我要到父親那裡去。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4:12

要做比這些更大的:耶穌在這裡不是說,門徒會施行更大的奇跡。事實上,耶穌是在謙卑地承認,門徒會展開更大規模的傳道教人活動。耶穌的門徒會向更多人傳道,他們傳道的地區會更廣,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耶穌的話清楚表明,他希望門徒繼續開展由他發起的傳道教人工作。

經文朗讀

(約翰福音13:1-17)逾越節前,耶穌知道自己的時候到了,要離開這個世界,到父親那裡去。他既然愛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2 晚餐的時候(其實魔鬼已經把出賣耶穌的念頭,放進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3 耶穌知道父親已經把一切都交在他手裡,又知道他從上帝那裡出來,要到上帝那裡去,4 就從晚餐席上起來,把外衣放在一旁,拿毛巾束腰,5 然後把水倒進盆裡,洗門徒的腳,用束腰的毛巾擦乾。6 他來到西門·彼得跟前。彼得對他說:「主啊,你要洗我的腳嗎?」7 耶穌回答他說:「我所做的事,你目前不明白,事後自然會明白。」8 彼得對他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回答說:「我不洗你,你就跟我沒有關係了。」9 西門·彼得對他說:「主啊,那就不只洗我的腳,連手和頭也洗吧。」10 耶穌對他說:「人洗澡後,只要洗腳,就完全潔淨了。你們是潔淨的,卻不是所有人都潔淨。」11 其實耶穌知道誰要出賣他。因此他說:「你們不是所有人都潔淨。」12 耶穌洗完他們的腳,穿上外衣,又坐在席前,對他們說:「我向你們做的事,你們明白嗎?13 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得對,我本來就是。14 我身為主,身為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15 我為你們立下模範,我向你們怎樣做,你們也該照樣做。16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奴隸不比主人大,奉差的也不比差他的人大。17 你們既然知道這些事,要是遵行,就有福了。

10月22-28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約翰福音15-17章

《「你們不屬於世界」》

(約翰福音15:19)要是你們屬於世界,世人自然會疼愛屬於自己的。但因為你們不屬於世界,而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你們出來,所以世人就恨你們。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5:19

世界:在這裡,譯作「世界」的希臘語詞koʹsmos(科斯莫斯)是指不包括上帝僕人在內的人類世界,即與上帝疏遠、不義的人類社會。福音書執筆者中,只有使徒約翰記載了耶穌說他的門徒「不屬於世界」。耶穌最後一次和忠心的門徒一起禱告時,又兩次提到了這個內容。(約17:14,16)

(約翰福音15:21)可是,他們要因我的名做這一切事來對付你們,因為他們不認識那位差我來的。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5:21

因我的名:在聖經中,一個人的「名」有時可以代表擁有這個名字的人和他的名聲,甚至代表他的一切。而耶穌的名字,除了這些以外還代表天父賜給他的權柄和地位。(太28:18;腓2:9,10;來1:3,4)在這裡,耶穌解釋世人之所以「對付」他的門徒,是「因為他們不認識那位差[他]來的」。人認識上帝才能明白並承認耶穌的名字所代表的一切。(徒4:12)耶穌是上帝任命的君王,是「萬王之王」,所有想得到真正生命的人都要順服他的統治。(約17:3;啟19:11-16;參看詩2:7-12)

(約翰福音16:33)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好叫你們靠我得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可是要鼓起勇氣來!我已經戰勝了世界。」

《洞悉下》985頁

勇氣

基督徒必須勇敢堅強,才不致被這個與耶和華上帝為敵的世界同化,不致受世俗的精神和行為沾染,能夠無懼世人的仇視,繼續忠於上帝。耶穌告訴他的門徒:「在世上你們有患難,可是要鼓起勇氣來!我已經戰勝了世界。」(約16:33)上帝的兒子從沒有向世界的壓力低頭,也絲毫沒有被世界同化,從而戰勝了世界。耶穌基督為基督徒樹立的典範,以及他清白無瑕的一生所成就的事,大大激勵基督徒要鼓起勇氣,效法他跟世界保持分離,不被世俗玷污。(約17:16)

挖掘屬靈寶石

(約翰福音17:21-23)使他們全都合一,正如父親你跟我聯合,我跟你聯合,他們也跟我們聯合,好叫世人相信是你差我來的。22 你賜給我的榮耀,我已經賜給他們,好叫他們合一,正如我們合一。23 我跟他們聯合,你跟我聯合,好叫他們完全合一,世人就知道是你差我來的,也知道你愛他們,正如你愛我一樣。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7:21-23

合一:或譯「團結」。耶穌和天父是「合一」的,他們彼此合作、思想一致。在禱告中,耶穌求上帝讓真正跟從他的人也能保持同樣的「合一」,也就是團結一心地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約17:22)在林前3:6-9,使徒保羅描述了基督徒的這種團結合一,他們在傳道方面互相配合,並與上帝合作。(參看林前3:8)

完全合一:或譯「完美地團結合一」。在這節經文裡,耶穌表明保持團結與蒙天父所「愛」有著直接的聯繫。西3:14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經文說:「愛能完美地維繫團結。」當然,完美的團結並不意味著耶穌的所有門徒在能力、習慣和良心上毫無差異,而是指他們會在信仰、行動和教導上保持一致。(羅15:5,6;林前1:10;弗4:3;腓1:27)

(約翰福音17:24)父親啊,但願我在哪裡,你賜給我的人也跟我在哪裡,好叫他們看到你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在世界奠基以前,你就愛我了。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7:24

在世界奠基以前:譯作「奠基」的希臘語詞也出現在來11:11,經文中這個詞譯作「孕育」,後面接著「苗裔」一詞。由此可見,耶穌在約17:24說的「世界奠基」,跟亞當和夏娃生育孩子有關。亞伯看來是第一個值得救贖的人,是「從世界奠基以來」第一個名字被「寫在生命冊上」的人。根據聖經,耶穌也曾把「世界奠基」的時間與亞伯聯繫起來。(路11:50,51;啟17:8)另外,從耶穌向天父禱告的話可以看出,在亞當和夏娃生兒育女之前很久,上帝就「愛」他的獨生子了。

經文朗讀

(約翰福音17:1-14)耶穌說了這些話,就舉目望天,說:「父親啊,時候到了。求你榮耀你的兒子,好叫兒子也榮耀你。2 你已經賜給他權柄統管全人類,這樣,凡你賜給他的人,他都可以給他們永生。3 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生。4 我在地上榮耀了你,完成了你交給我做的事。5 父親啊,現在求你讓我在你身旁得榮耀,就是未有世人以前、我在你身旁所享有的榮耀。6 「你從世人當中賜給我的人,我已經向他們顯明你的名。他們本來是你的,你把他們賜給了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話語。7 現在他們知道,你賜給我的一切,都是從你那裡來的;8 因為你賜給我的話,我已經給了他們,他們也接受了,而且確實知道我來是代表你的,也相信是你差我來的。9 我為他們祈求。我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賜給我的人祈求;因為他們是你的,10 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並且我在他們中間得了榮耀。11 「我不再在世人當中,他們卻在世人當中,現在我要回到你那裡去了。聖潔的父親啊,為了你自己的名,就是你託付給我的名,求你看顧他們,好叫他們合一,就像我們一樣。12 我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為了你自己的名,就是你託付給我的名,我一直看顧他們。我保全了他們,除了那個滅亡之子,他們沒有一個滅亡。這就應驗了聖經的話。13 現在我要到你那裡去,我在世上說這些話,是要叫他們心裡充滿我那樣的喜樂。14 我把你的話語給了他們,世人卻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於世界,正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

10月29日-11月4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約翰福音18-19章

《耶穌為真理作見證》

(約翰福音18:36)耶穌回答說:「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要是我的王國屬於這個世界,我的臣下就要戰鬥,叫我不致被交給猶太人。可是,我的王國實在不是源於這個世界的。」

(約翰福音18:37)彼拉多就對他說:「那麼,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了,我是王。我要給真理作見證,我是為這件事而生,為這件事來到世上的。凡在真理這邊的,都聽我的聲音。」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8:37

作見證:在希臘語經卷中,譯作「作見證」的幾個希臘語詞含義都很廣泛,基本意思是通過親身經歷或個人知識來為某個事實作證,也有「宣揚、確認、贊許」的意思。耶穌不僅為自己確信的真理作證,也向人宣揚真理;他還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天父的預言和承諾也都是真理。(林後1:20)上帝的話語早就詳細預告了關於彌賽亞君王和上帝王國的旨意。耶穌在地上的一生,以及他最終獻出生命作為贖價,完全應驗了所有關於他的預言,包括律法之約中那些指向他的事。(西2:16,17;來10:1)可以說,耶穌的確用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給真理作了見證。

真理:耶穌在這裡說的不是普遍真理,而是與上帝旨意相關的真理。上帝旨意的一個關鍵就是,「大衛的子孫」耶穌會成為大祭司和上帝王國的君王。(太1:1)耶穌指出,他降世為人、在地上生活以及執行傳道職務,都是為了宣揚上帝王國的真理。在耶穌出生前,以及他降生在大衛的故鄉伯利恆時,天使也曾宣揚類似的信息。(路1:32,33;2:10-14)

(約翰福音18:38上)彼拉多對他說:「真理是什麼?」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8:38上

真理是什麼?:彼拉多問耶穌時所說的「真理」,顯然是指普遍真理,而不是耶穌談到的「真理」。(約18:37)如果彼拉多真心想知道答案,耶穌一定會回答他。但其實,彼拉多提問時是帶著懷疑和譏諷的口吻,相當於在說:「真理?什麼是真理?根本不存在什麼真理!」說完之後,彼拉多甚至沒有等耶穌回答,就離開到猶太人那裡去了。

挖掘屬靈寶石

(約翰福音19:30)耶穌嘗過了酸酒,就說:「成了!」然後垂下頭來,斷了氣。

《守》2010/8/15刊11頁15段

《耶穌怎樣顯揚上帝的正義》

15 耶穌被掛在苦刑柱上,在極度痛苦中用僅餘的一口氣說:「成了!」(約翰福音19:30)耶穌從受浸到死亡前後有三年半,其間他靠著上帝的幫助,成就了多麼偉大的事!耶穌一斷氣,地就大大震動,負責行刑的羅馬軍官看見所發生的事,就禁不住說:「這真是上帝的兒子啊。」(馬太福音27:54)在此之前,耶穌因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被人嘲弄挖苦,這個軍官顯然在場。儘管受盡折磨,耶穌還是堅守忠義,證明撒但所說的盡是惡毒的謊言。撒但曾對所有擁護上帝統治權的人提出指控,說:「人以皮換皮,寧願捨棄一切來換取自己的性命。」(約伯記2:4)耶穌忠心至死,表明亞當和夏娃本可以通過考驗,忠於上帝,況且他們所受的考驗比耶穌所受的輕微得多。最重要的是,耶穌一生所做的事,包括犧牲生命,都顯揚耶和華的統治權,證明耶和華的統治是正義的。(請讀箴言27:11)除此之外,耶穌的死亡有沒有成就別的事呢?肯定有!

(約翰福音19:31)由於當天是預備日,為免屍體到安息日還留在苦刑柱上(那天是大安息日),猶太人就請求彼拉多打斷犯人的腿,把屍體拿走。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約19:31

那天是大安息日:尼散月15日,也就是逾越節之後的那一天,不論那天是星期幾都算作一個安息日。(利23:5-7)如果這一天又剛好是平常的安息日(即猶太曆一週中的第七天,這一天從星期五的日落開始到星期六的日落結束),那麼這天就是「大安息日」。經文說耶穌被處死之後的那天是大安息日,因此他死的那一天應該是星期五。從公元29年到公元35年,只有公元33年的尼散月14日是星期五。由此可見,耶穌的確死於公元33年的尼散月14日。

經文朗讀

(約翰福音18:1-14)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谷。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都進去了。2 出賣他的猶大也知道這個地方,因為耶穌曾經多次在那裡跟門徒聚集。3 於是猶大帶了一隊士兵,還有祭司長和法利賽派的差役,拿著火把、燈和武器來到那裡。4 耶穌知道自己將要遭遇的一切事,就上前問他們說:「你們找誰?」5 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出賣耶穌的猶大也跟他們站在一起。6 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 於是他又問:「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8 耶穌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如果你們找的是我,就放這些人走吧。」9 這是要應驗他的話。他說過:「你賜給我的人,我一個也沒有失去。」10 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劍,就拔出來,向大祭司的奴隸砍去,削掉了他的右耳。奴隸的名字叫做馬勒古。11 耶穌卻對彼得說:「把劍收回鞘裡。父親賜給我的杯,難道我不該喝嗎?」12 士兵、將軍和猶太人的差役就捉住耶穌,把他捆綁起來,13 先把他押去見亞那。亞那是當年的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14 這個該亞法曾經勸猶太人,說一個人替眾人死,對他們有好處。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