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第5章注釋
上山去 這裡說的山看來離迦百農不遠,在加利利海附近。耶穌顯然到了山上一個比較高的地方,民眾都聚集在那裡的一塊平地上,耶穌就開始教導他們。(路6:17,20)
他坐下 坐下來施行教導是猶太宗教導師的習慣,尤其是在正式的教導場合。
門徒 希臘語是ma·the·tesʹ,這是聖經第一次出現這個詞。這個希臘語詞的意思是「學生」或「受過教導的人」。在原文裡,這個詞暗示學生和老師之間有一種師生之情,而這種感情會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雖然有許多民眾聚集起來要聽耶穌說話,但他教導的對象看來主要是坐在他身邊的門徒。(太7:28,29;路6:20)
開口 閃米特慣用語,意思是「開始說話」。(伯33:2;但10:16)
渴望滿足心靈需要的人 譯作「渴望滿足……的人」的希臘語原文的字面意思是「貧困的人(乞丐)」,在這裡指那些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有某種需要的人。路加福音16:20,22提到「乞丐」拉撒路時,也用了這個詞。有些譯本把這個希臘語詞組譯作「心靈貧窮的人」。這樣的人迫切想要滿足心靈的需要,也深知自己需要上帝。(另見路6:20的注釋)
有福 又譯「快樂」。希臘語原文是ma·kaʹri·os,指的不僅是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例如人享受美好時光時的感覺。這個詞用來描述人時,還指人得到上帝的賜福和恩待時所處的狀態。這個詞也用來描述上帝以及在天上得到榮耀的耶穌。(提前1:11;6:15)
他們 指耶穌的門徒,因為耶穌當時主要是對他們說話。(太5:1,2)
哀痛的人 譯作「哀痛」的希臘語詞是pen·theʹo,可以泛指深切的悲痛,也可以專指因自己的罪行而感到痛心。本節經文中的「哀痛的人」跟馬太福音5:3提到的「渴望滿足心靈需要的人」是同一種人。他們之所以感到哀痛,可能是因為看出自己的心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意識到自己有罪,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經歷了一些苦難,而這些苦難是由人的罪性造成的。保羅譴責哥林多會眾時也用了這個希臘語詞,因為會眾當中雖然發生了下流的淫亂行為,他們卻沒有為此感到「痛心」。(林前5:2)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2:21說,他恐怕要為那些在哥林多會眾裡犯了罪卻沒有悔改的人「痛心」。門徒雅各在對一些人提出勸告時,也用了「哀痛」這個詞,他說:「有罪的人啊,要使你們的手潔淨;三心二意的人啊,要使你們的心純潔。你們該感到痛苦,要哀痛哭泣。」(雅4:8-10)一個人如果為自己的罪而感到悲痛,只要知道自己的罪能得到寬恕,就會「得到安慰」。不過,如果想要自己的罪得到寬恕,他就必須對基督獻出的贖價有信心,並且按照耶和華的要求真心悔改。(約3:16;林後7:9,10)
性情溫和 又譯「謙和」。性情溫和的人願意按照上帝的意思和指引去做,並且不會試圖支配別人。譯作「性情溫和」的希臘語詞並沒有懦弱、膽小的意思。在《七十子譯本》中,這個希臘語詞用來翻譯意思為「謙和」或「謙卑」的希伯來語詞,在經文裡用來描述摩西(民12:3)、那些願意接受教導的人(詩25:9)、那些將來會「擁有大地」的人(詩37:11)以及彌賽亞(亞9:9;太21:5)。耶穌也說自己是性情溫和的人。(太11:29)
承受大地 在這裡,耶穌可能是間接提到了詩篇37:11,經文說:「謙和的人必擁有大地。」譯作「大地」的希伯來語詞(ʹeʹrets)和希臘語詞(ge)都可以指整個地球,或指某一塊土地,例如「應許之地」。聖經指出,耶穌是性情溫和的最佳典範。(太11:29)聖經有不少經文表明,耶穌會以君王的身分獲得統治地球的權力作為產業,他統治的將會是整個地球,而不是地球的一部分。(詩2:8;啟11:15)跟他一起承受這份產業的,還有那些被上帝挑選到天上去的門徒。(啟5:10)至於那些性情溫和、會成為耶穌地上子民的門徒,他們會在另一個意義上「承受大地作為產業」,也就是有榮幸在上帝王國統治下的地上樂園裡生活。(另見太25:34的注釋)
對正義如飢似渴的人 這樣的人認真遵守上帝的是非標準。他們渴望看到腐敗不公的事被鏟除,看到人人都擁護上帝的正義標準。
憐憫 這個詞常用來表示,人受到同情心的推動去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在聖經原文裡,譯作「憐憫」的詞語也可以指寬恕,或者指審判時網開一面。
心地純潔 指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潔淨,包括一個人在感情、願望和動機方面的潔淨。
看見上帝 這個詞組不一定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因為「沒有人看見了[上帝]還能活著」。(出33:20)這裡譯作「看見」的希臘語詞也有「用頭腦看見」「領悟」或「認識」的意思。在地上崇拜耶和華的人,只要通過學習上帝的話語建立信心,並且用心觀察上帝為他們所做的事,就能深入認識上帝的品格,這樣他們就是「看見上帝」了。(弗1:18;來11:27)至於那些被耶和華挑選到天上去的基督徒,他們復活後則會實際看到上帝,「看見他是怎樣的」。(約一3:2)
促進和睦的人 希臘語是ei·re·no·poi·osʹ,源自意思是「促進和睦」的動詞。這樣的人不僅能維繫和睦的關係,還能在出現不和的情況時建立和睦的關係。
鹽 一種礦物質,用於防腐和調味。在這裡,耶穌強調的可能是鹽的防腐作用。他的門徒能幫助人跟上帝保持良好的關係,並幫助人持守崇高的道德標準。
鹽不鹹了 在耶穌的時代,鹽主要產自死海一帶,而且混雜了其他礦物質。如果這種鹽失去了鹹味,就只會剩下沒有味道、沒有用處的殘渣。
一座建在山上的城 耶穌在這裡說的,不是某一座特定的城。在當時,許多城都建在山上,這樣往往更容易防禦敵人。這樣的城四周建有高大的城牆,所以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不可能隱藏起來。就算建在山上的是小村莊,也會很顯眼,因為當時的房子一般都刷上了白石灰。
燈 在聖經時代,一般家用的燈是一種小型陶器,裡面裝著橄欖油。
籃子 用來稱量穀物一類的乾貨的器具。這裡提到的「籃子」(希臘語是moʹdi·os)的容量約為9升。
天父 直譯「天上的父親」。在福音書的原文裡,耶穌稱耶和華上帝為「父親」超過160次,這是第一次。耶穌使用「父親」這個稱呼,表明聽他說話的人都知道他指的是上帝,因為在《希伯來語經卷》中上帝也被稱為「父親」。(申32:6;詩89:26;賽63:16)在耶穌之前,上帝的僕人用過很多尊貴的頭銜來稱呼耶和華,包括「全能的上帝」「至高者」和「偉大的創造主」,但耶穌常常用「父親」這個既簡單又普通的詞語來稱呼上帝,這顯示上帝跟崇拜他的人之間的關係,就像父親和兒女那樣親密。(創28:3;申32:8;傳12:1)
法典……先知書 「法典」指的是從創世記到申命記的經卷。「先知書」指的是在《希伯來語經卷》中由先知寫下來的經卷。不過,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使用時,可以指整部《希伯來語經卷》。(太7:12;22:40;路16:16)
實在 希臘語詞a·menʹ(阿們)是希伯來語詞ʹa·menʹ的轉寫,意思是「誠心希望如此」或「確實如此」。在聖經原文裡,耶穌經常會先說出這個詞,然後才陳述事情、許下承諾或說出預言,藉此強調他說的話是真實可信的。有些學者說,耶穌使用「實在」(阿們)這個詞的方式,在聖經和其他宗教書籍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約翰福音的原文中,耶穌總是把a·menʹ這個詞重複說兩次,中文譯作「實實在在」。(另見約1:51的注釋)
就算天地都消逝了 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等於說這樣的事絕不會發生。聖經表明實際的天地會永遠長存。(詩78:69;119:90)
一點 又譯「最小的字母」。在當時人們使用的希伯來字母中,最小的字母稱為 yod(寫法是י)。
一畫 又譯「字母的一個筆畫」。有些希伯來字母之間的差別只在於一個細小的筆畫。耶穌用這種誇張的修辭手法來強調,上帝的話語就算在最小的細節上也會應驗。
你們聽過有話……說 這裡說的「話」既可以指上帝指引人寫下的《希伯來語經卷》,也可以指猶太人的傳統主張。(太5:27,33,38,43)
就要被帶到法庭受審 指受到以色列境內的地方法庭審訊。(太10:17;可13:9)這些地方法庭有權審理殺人案件。(申16:18;19:12;21:1,2)
一直……懷有怒氣 從耶穌說的話可以看出,這種不良的態度跟仇恨有密切的關係,而仇恨可以導致殺人。(約一3:15)上帝最終可能會把這樣的人判定為殺人犯。
用不堪入耳的話侮辱弟兄 又譯「用不堪入耳的、侮辱人的詞語稱呼弟兄」。譯作「不堪入耳的、侮辱人的詞語」的希臘語詞是rha·kaʹ(可能源自希伯來語或阿拉米語),意思是「愚蠢」或「沒有頭腦」。一個人如果用貶低人的詞語來稱呼弟兄姐妹,就不僅是讓仇恨在心裡滋長,也是通過侮辱人的言談把仇恨發泄出來。
最高法庭 指公議會。這個具有審判權力的機構位於耶路撒冷,由大祭司以及70個長老和抄經士組成。猶太人把公議會的判決看作是最終的判決。(另見詞語解釋「公議會」)
沒用的白痴 這個詞組的希臘語原文的發音,跟一個意思是「反叛」或「背叛」的希伯來語詞相似。這個希臘語詞常用來形容那些道德敗壞並且背叛了信仰的人。這樣稱呼別人,就等於說對方應該跟反叛上帝的人有同樣的下場,也就是永遠的毀滅。
欣嫩谷 欣嫩谷位於古耶路撒冷的南面和西南面。(另見附錄B12中的地圖「耶路撒冷及附近一帶」)在耶穌的時代,欣嫩谷是焚燒垃圾的地方,所以用「欣嫩谷」象徵徹底的毀滅是很恰當的。(另見詞語解釋)
禮物……祭壇 耶穌在這裡沒有具體說明獻上的是哪一種祭物,或者為了什麼過犯而獻祭。他說的禮物可以指,任何根據摩西法典規定的、要在耶和華的聖殿獻上的祭牲。祭壇指的是全燒祭的祭壇,位於祭司院裡。一般的以色列人不能進入這個院子,只能在院子的入口把禮物交給祭司。
弟兄 希臘語是a·del·phosʹ。在一些經文裡,a·del·phosʹ可以指男性親屬。但在本節經文裡,這個詞指有相同信仰的人,也就是一起崇拜上帝的人,因為經文描述的是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去聖殿崇拜耶和華上帝。在其他經文中,這個詞也可以泛指其他人。
把禮物留在祭壇前,先去跟弟兄講和 在耶穌描述的場景中,一個崇拜上帝的人正要把祭物交給祭司。可是,他需要先解決跟弟兄之間的問題。如果他想以上帝認可的方式獻上禮物,就需要先去找那個被他冒犯的弟兄。在節期期間,人們都會把祭物帶到耶路撒冷的聖殿去,而他要找的人可能在成千上萬前來過節的人當中。(申16:16)
講和 希臘語原文的意思是「化敵為友」「和解」或「重歸於好」。所以講和的目的是,通過儘量消除被冒犯的人心裡的怨恨,使雙方的關係出現轉機。(羅12:18)耶穌的意思是,想要跟上帝有良好的關係,就要先跟別人保持和睦。
最後一分錢 直譯「最後一枚科得侖」。64枚科得侖的價值等於1第納流斯,而1第納流斯相當於工人一天的工資。(另見附錄B14)
你們聽過有話說 見太5:21的注釋。
通姦 指已婚的人對配偶不忠,跟別人發生性關係。這節經文引自出埃及記20:14和申命記5:18,其中譯作「通姦」的希臘語詞是moi·kheuʹo,而跟它對應的希伯來語詞是na·ʹaphʹ。在聖經中,通姦指的是已婚的人自願跟配偶以外的人發生不道德的性關係。(參看太5:32的注釋,這個注釋說明了譯作「淫亂」的希臘語詞por·neiʹa[波尼阿]的含義。)在摩西法典的時代,自願跟別人的妻子或未婚妻發生性關係都被視為通姦。
使你失足 又譯「使你犯罪」或「成為你的陷阱」。在《希臘語經卷》中,希臘語詞skan·da·liʹzo指的是在比喻意義上跌倒,可能包括自己犯罪或使別人犯罪。在聖經裡,與這個詞相關的罪可能涉及違反上帝的道德法律、失去信心或接受錯誤的宗教道理。這個希臘語詞也可以指「對……反感」。(另見太13:57;18:7的注釋)
離婚文書 摩西法典不鼓勵人離婚。夫妻要有一份文書才能離婚,這樣的安排可以防止他們因一時衝動而離婚,並且對婦女有保護作用。(申24:1)丈夫如果打算寫一份離婚文書,看來先要跟有權處理離婚事宜的人商量,而這些人會盡力勸夫妻和好。
誰跟妻子離婚 見可10:12的注釋。
淫亂 希臘語是por·neiʹa(波尼阿)。在聖經裡,這個詞用來統稱某些受上帝禁止的性行為,包括通姦、賣淫、未婚的人之間的性行為、同性戀以及獸交。(另見詞語解釋)
就有可能導致妻子通姦 有些譯本把這句話譯作「就是使她犯通姦罪」或「就是使她犯姦淫」。其實,做妻子的不會只是因為離了婚就成為通姦的人,但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她犯通姦罪。如果丈夫跟妻子離婚,而理由不是淫亂(希臘語por·neiʹa),就可能將她置於通姦這種危險的境地,因為她在這種情況下跟別人發生性關係就是通姦。按照聖經的標準,除非跟她離婚的丈夫跟別人發生了性關係或者去世了,否則她就沒有再婚的自由。對基督徒男子來說,如果妻子要跟他離婚而理由不是淫亂,同樣的標準也適用。
離婚的女人 指不是因為「淫亂」(希臘語por·neiʹa;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淫亂)而離婚的女人。從耶穌在馬可福音10:12(另見注釋)說的話可以看出,無論想要離婚的是丈夫還是妻子,這個標準都適用。耶穌清楚指出,如果離婚的理由不是淫亂,夫妻任何一方再次結婚都是通姦。一個單身的人跟在這種情況下離婚的人結婚,也算通姦。(太19:9;路16:18;羅7:2,3)
你們還聽過有話……說 見太5:21的注釋。
耶和華 雖然這句話不是直接引自《希伯來語經卷》,但耶穌提到的兩條誡命看來源自利未記19:12、民數記30:2、申命記23:21等經文。在希伯來語原文裡,這些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根本不要發誓 在這裡,耶穌不是禁止人在所有情況下發誓。當時,上帝頒布的法典仍然有效,而法典允許人在某些重要的情況下發誓或許下誓願。(民30:2;加4:4)耶穌譴責的是事無大小都隨便發誓的做法,因為這樣做違背了發誓的原意。
指著天發誓 為了使自己說的話更可信,有些人可能會「指著天」「指著地」或「指著耶路撒冷」發誓,甚至「指著自己的頭」發誓,也就是指著自己的生命發誓。(太5:35,36)不過,他們發誓是指著受造物而不是上帝的聖名。至於這種誓言是否有效,在猶太人當中存在著爭議。看來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收回這樣的誓言而不用承擔任何後果。
偉大君王 指耶和華上帝。(瑪1:14)
再說什麼多餘的話,就是出於那個惡者 一個人如果總是要為自己說的話發誓,而不是簡單地說「是」或「不是」,這基本上可以說明他是不可靠的。這樣的人反映出「謊話之父」撒但的精神。(約8:44)
你們聽過有話說 見太5:21的注釋。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這句話出自摩西法典。(出21:24;利24:20)在耶穌的時代,人們濫用這條法律來縱容私下報復的行為。其實,這條法律應該是由法庭而不是個人來執行的。執行這條法律前,案件必須先由負責的審判官審理,然後由審判官決定適當的處罰。(申19:15-21)
打你的右臉 在本節經文中,譯作「打」的希臘語詞是rha·piʹzo,意思是「用巴掌打」。這個舉動的意圖可能是要激怒或侮辱對方,而不是要使對方受傷。耶穌這樣說是要表明,跟隨他的人應該甘於忍受侮辱,不報復別人。
就連外袍也給他 猶太男子的服裝通常包括「內袍」和「外袍」。譯作「內袍」的希臘語詞是khi·tonʹ,指的是類似襯衣的貼身穿的袍子,長度到膝蓋或腳踝,有長袖的也有半袖的。譯作「外袍」的希臘語詞是hi·maʹti·on,指的是寬鬆的長袍或外衣,或者只是一塊長方形的布。人可以抵押自己的袍子,作為還清債務的保證。(伯22:6)耶穌在這裡是要向門徒說明,為了保持和睦,他們不但要放棄自己的內袍,還要甘願放棄更有價值的外袍。
強迫你服役 羅馬政府會強迫人民服役。例如,他們會強迫人民和牲畜服役,或者在有需要時徵用任何東西來執行公務。一個名叫西門的昔蘭尼人就經歷過這樣的事。羅馬士兵曾強迫他服役,要他扛耶穌的苦刑柱。(太27:32)
里 可能指羅馬里。1羅馬里等於1479.5米。(另見詞語解釋以及附錄B14)
借錢 指免息借錢。摩西法典禁止以色列人在借錢給貧窮的同胞時收取利息(出22:25),並鼓勵他們慷慨地借錢給窮人(申15:7,8)。
你們聽過有話說 見太5:21的注釋。
要愛你周圍的人 摩西法典吩咐以色列人要愛別人。(利19:18)可是,有些猶太人認為,他們需要愛的只是自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遵守口頭傳統的猶太人,而其他民族的人則應該被視為敵人。
恨你的敵人 摩西法典中沒有這條誡命。有些猶太拉比認為,愛自己周圍的人這條誡命,暗示他們要恨自己的敵人。
要愛你們的敵人 耶穌的勸告跟《希伯來語經卷》反映的思想是一致的。(出23:4,5;伯31:29;箴24:17,18;25:21)
收稅人 很多猶太人為羅馬政府做收稅的工作。這些猶太人被民眾憎恨,因為他們不但為人民討厭的外族政權工作,還肆意徵收超過政府規定稅率的稅金。猶太人通常會避開收稅人,認為他們跟罪人和娼妓是同一類人。(太11:19;21:32)
弟兄 這裡指整個以色列國族。所有以色列人都是弟兄,因為他們都是同一個祖先雅各的後代,而且崇拜同一個上帝耶和華。(出2:11;詩133:1)
問好 包括祝願對方幸福安康。
外族人 又譯「列國的世人」,這些人跟上帝沒有關係。猶太人認為這些人又邪惡又不潔,不願意跟他們來往。
完美 希臘語原文可以指「完備」或「成熟」,也可以指按照某個權威定下的標準來說「沒有瑕疵」。在絕對的意義上,只有耶和華才是完美的。所以,這個詞用來描述人的時候,指的是相對的完美。本節經文說,基督徒必須「完美」,意思是他們要對耶和華上帝和其他人顯出完美無缺的愛,而這是有罪的人也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