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第24章注釋
實在 見太5:18的注釋。
這裡絕不會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 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耶路撒冷及其中的聖殿,耶穌的這個預言就獲得了驚人的應驗。除了部分城牆和三座塔樓以外,整座城都被夷為平地。
橄欖山 這座山位於耶路撒冷城東面,兩者之間隔著汲淪谷。在這座山上,耶穌和門徒「彼得、雅各、約翰、安得烈」(可13:3,4)可以很容易看到耶路撒冷城和其中的聖殿。
回到我們這裡 又譯「臨在」。希臘語是pa·rou·siʹa(帕露西阿,有些中文譯本譯作「來臨」),字面意思是「在身旁」。「帕露西阿」不是僅指某個人來臨的那一刻,還包括他接著留下來的時期。這個含義可以從馬太福音24:37-39看出來,耶穌在經文裡就把「人子回到你們這裡的時候」跟「挪亞的時代」「大洪水以前的時代」作了對照。在腓立比書2:12,保羅也用了這個希臘語詞來描述他「在」腓立比時的情況,跟他「不在」那裡時進行對比。(另見詞語解釋「帕露西阿」)
這個制度 又譯「這個時代」。譯作「制度」的希臘語詞ai·onʹ可以指當前的社會狀況,也可以指把某個年代、時期、時代區分開來的特徵。(另見詞語解釋「制度」)
末期 希臘語是syn·teʹlei·a,意思是「共同的終結」「聯合的終結」「一起結束」。(太13:39,40,49;28:20;來9:26)「末期」指的是馬太福音24:6,14提到的「末日」來到之前的一段時期(譯作「末日」的是另一個希臘語詞teʹlos,又譯「終結」),這期間會發生許多大事。(另見太24:6,14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這個制度的末期」)
基督 希臘語是Khri·stosʹ。「基督」這個頭銜相當於「彌賽亞」(源自希伯來語ma·shiʹach),兩個頭銜的意思都是「受任命的人」或「受膏者」。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的記載,公元1世紀出現過一些自稱先知或解放者的人,他們承諾會幫助猶太人擺脫羅馬政府的壓迫。這些人可能被追隨者視為政治上的彌賽亞。
末日 又譯「終結」。這裡的希臘語詞(teʹlos)跟馬太福音24:3譯作「末期」的希臘語詞(syn·teʹlei·a)不同。(另見太24:3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這個制度的末期」)
民族 又譯「國族」。希臘語是eʹthnos,這個詞既可以指居住在同一領土或地域內的人民(例如一個國家),也可以指一個民族。(另見太24:14的注釋)
攻打 又譯「起來對抗」。希臘語原文有「懷著敵意上前對抗」的意思。
苦難 直譯「產痛」,希臘語原文指分娩時的陣痛。在這裡,雖然這個詞泛指苦難和禍患,但也可能暗示在馬太福音24:21提到的大患難來到之前,耶穌預告的各種苦難會像產痛一樣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持久。
為了我的名 在聖經中,「名」這個詞有時代表擁有這個名字的個體、他的名聲以及他代表的一切。(另見太6:9的注釋)至於耶穌的名,則還代表天父賜給他的權力和地位。(太28:18;腓2:9,10;來1:3,4及腳注)耶穌在這裡表明,人們會憎恨他的門徒是因為他的名代表的一切,包括他是上帝任命的統治者,是萬王之王,是所有想要得到生命的人都必須臣服的那一位。(另見約15:21的注釋)
放棄信仰 又譯「跌倒」。在《希臘語經卷》中,希臘語詞skan·da·liʹzo是指在比喻意義上跌倒,意思可能包括自己犯罪或使別人犯罪。在聖經裡,跟這個詞相關的罪可能涉及以下方面:違犯上帝在道德方面訂立的法律,失去對上帝的信心,或接受錯誤的教義。在這節經文裡,這個詞除了可以譯作「放棄信仰」,也可以翻譯為「被引誘犯罪」。此外,這個希臘語詞還有「對……很反感」的意思。(另見太13:57;18:7的注釋)
不法的事 希臘語原文指有些人既違犯法律又藐視法律,彷彿法律根本不存在一樣。在聖經裡,這個詞指漠視上帝的法律。(太7:23;林後6:14及腳注;帖後2:3-7;約一3:4及腳注)
大多數人 其他聖經譯本譯作「許多人」或「很多人」,但這裡要表達的不僅是「多」的意思。這裡說的是,在那些受「假先知」和「不法的事」影響的人當中,大部分人的愛心都會冷淡下來。(太24:11,12)
忍耐 譯作「忍耐」的希臘語動詞(hy·po·meʹno)的字面意思是「留在[某種情況]之下」。這個詞表達的意思通常是「留下而不是逃走」「站穩立場」「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太10:22;羅12:12;來10:32;雅5:11)在本節經文裡,這個詞指的是基督的門徒在反對和考驗下繼續堅守信仰。(太24:9-12)
到底 又譯「直到終結」。(另見太24:6的注釋)
王國 指的是上帝的王國,也是耶穌傳道教人的主題。在《希臘語經卷》裡,「好消息」(見本節經文的注釋:好消息)總是跟上帝的王國密切相關。(另見太3:2;4:23和路4:43的注釋)
好消息 其他譯本譯作「福音」。希臘語是eu·ag·geʹli·on,源自兩個希臘語詞:eu,意思是「好」;agʹge·los,意思是「帶來消息的人」「宣告信息的人」。(另見詞語解釋)相關的希臘語詞(eu·ag·ge·li·stesʹ)譯作「傳福音者」,意思是「宣揚好消息的人」。(徒21:8;弗4:11及腳注;提後4:5及腳注)
傳 又譯「宣告」。(另見太3:1的注釋)
天下……所有國族 這兩個說法都強調傳道工作的規模。「天下」,又譯「有人居住的大地」,希臘語是oi·kou·meʹne,在廣義上指地球這個人類居住的地方。(路4:5;徒17:31;羅10:18;啟12:9;16:14)在公元1世紀,這個詞也指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猶太人散居其中。(路2:1;徒24:5)譯作「國族」的希臘語詞(eʹthnos)常指在血緣上或多或少相互關連的一群人,他們也使用共同的語言。這些國家或民族通常在固定的地域內聚居。
讓……都能聽見 又譯「對……作見證」。耶穌的話保證,「所有國族」都一定會聽見好消息。這裡的希臘語詞mar·tyʹri·on和相關的希臘語詞,通常指向人講述跟某個主題相關的事實和事件。(另見徒1:8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作見證」)耶穌在這裡預告,將來在世界各地都會有人為上帝的王國作見證,並宣講上帝王國將要成就的大事。耶穌的話也表明,全球規模的王國傳道工作本身就是顯示他「已經回到我們這裡」的一個重要徵象。(太24:3)儘管所有國族都會聽見王國的好消息,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國族都會歸信真正的基督教。
那造成荒涼的可憎之物 但以理預告,「可憎之物」會跟「荒涼」有關。(但9:27;11:31;12:11)耶穌的話表明,「那造成荒涼的可憎之物」當時還沒出現,要在未來才會出現。耶穌去世33年後,基督徒經歷了這個預言的第一次應驗:他們的確「看見」可憎之物「站在聖地」。平行記載路加福音21:20也指出,基督的門徒看見「軍隊……紮營圍城」時,就會知道耶路撒冷城快要荒涼了。「聖城」耶路撒冷就是猶太人眼中的聖地,這座城也是猶太人反叛羅馬統治的中心。(太4:5;27:53)公元66年,信奉異教的羅馬軍隊包圍了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打著被視為偶像的軍旗來到,有辨識力的基督徒看出他們就是耶穌說的「可憎之物」。對這些基督徒來說,羅馬軍隊圍城就是他們要「逃到山上去」的最後信號。(太24:15,16;路19:43,44;21:20-22)這些基督徒逃走後,耶路撒冷果然荒涼了,猶太民族也沒落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摧毀;公元73年,猶太人的最後一個要塞梅察達也落入羅馬人手中。(參看但9:25-27)既然預言的第一次應驗如此準確,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更大規模的應驗也一定會發生,之後耶穌會「在天雲上帶著力量和大榮耀來到」。(太24:30)雖然耶穌表明但以理的預言會在未來應驗,但很多人還是不理會耶穌的話。他們跟隨猶太人的傳統,認為但以理的預言跟公元前168年敘利亞王安條克四世褻瀆耶和華的聖殿一事有關。為了使人不再崇拜耶和華,安條克四世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壇上另建了一座祭壇,並在壇上以豬為祭,獻給異教神明奧林波斯山的宙斯。(另見約10:22的注釋)在稱為瑪加伯上的次經裡,有一節經文(1:54)在描述公元前168年發生的那件事時,用了跟但以理書類似的說法(把可憎之物跟荒涼聯繫在一起)。不過,猶太人的傳統理解和瑪加伯上的記載都只是人的見解,並不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安條克四世褻瀆聖殿一事的確可憎,但他的行動並沒有使耶路撒冷和其中的聖殿荒涼,也沒有使猶太民族沒落。
聖地 這個預言第一次應驗時,「聖地」指的是聖殿所在的耶路撒冷。(另見太4:5的注釋)
(讀這句話的人要辨明含意) 在研讀上帝的話語時,人總是應該辨明經文的含意。不過,要理解但以理預言的這個部分會怎樣應驗,看來特別需要辨識力。耶穌在這裡提醒人,預言應驗的時間不是在過去,而是在未來。(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那造成荒涼的可憎之物)
猶地亞 指羅馬帝國的猶地亞行省。
到山上去 據公元4世紀的歷史學家優西比烏斯說,當時在猶地亞和耶路撒冷的基督徒越過約旦河,逃到了德卡波利斯山區的佩拉城。
在房頂上 當時的房頂是平的,有多種用途,包括儲藏(書2:6)、休息(撒下11:2)、睡覺(撒上9:26)和舉行節期的崇拜活動(尼8:16-18)。這就是為什麼房頂上都要建一道矮圍牆。(申22:8)一般來說,人可以用房子外面的樓梯或梯子從房頂下來而不必進入屋裡。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耶穌發出的警告,他是要人迅速採取行動逃走。
寒冬 這個季節常常大雨滂沱、洪水氾濫、天氣寒冷,因此出行很困難,也不容易找到食物和住處。(拉10:9,13)
安息日 在猶地亞這樣的地區,跟安息日法律有關的規定讓人很難在這一天遠行或攜帶重物。此外,城門在安息日都會關閉。(另見徒1:12以及附錄B12)
假基督 又譯「假彌賽亞」。希臘語詞pseu·doʹkhri·stos只出現在這裡和平行記載馬可福音13:22,指任何假冒基督或彌賽亞的人。(在原文裡,基督和彌賽亞的意思都是「受任命的人」或「受膏者」;另見太24:5的注釋)
要記住 希臘語是i·douʹ。(另見太1:23的注釋)
人子 見太8:20的注釋。
回到你們這裡的時候 見太24:3的注釋。
人子的神跡 譯作「神跡」的希臘語詞,跟馬太福音24:3譯作「徵象」的希臘語詞是同一個詞,但指的不是同一件事。這裡的「神跡」跟人子在大患難期間「來到」有關,到時他會以審判官的身分來宣布並執行判決。(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來到)
悲痛捶胸 又譯「哀哭」。人不斷捶打胸口,為的是表達極度的悲傷或悔恨。(賽32:12;鴻2:7;路23:48)
看見 譯作「看見」的希臘語動詞,不僅可以指實際看見,還可以指在比喻的意義上看見,也就是用心中的眼睛「看出」或「辨明」。(弗1:18)
天雲 雖然雲通常會遮擋視線而不會讓人看得更清楚(徒1:9),但人可以用心中的眼睛看出事情背後的含意。
來到 馬太福音24和25章總共八次提及耶穌來到,這裡是第一次。(太24:42,44,46;25:10,19,27,31)在這些地方,原文都跟意思為「來」的希臘語動詞erʹkho·mai(埃科邁)有關。在這裡,耶穌來到是指他要採取跟人類有關的某個行動,也就是在大患難期間以審判官的身分來宣布並執行判決。
四方 直譯「四風」。這是個慣用語,指羅盤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所有方向或各個地方。(耶49:36;結37:9及腳注;但8:8及腳注)
比喻 見太13:3的注釋。
天地都會消逝 聖經的其他經文表明,天地會永遠長存。(創9:16;詩104:5;傳1:4)所以,耶穌在這裡的話可以理解為誇張的說法:天地是不可能消逝的,但就算天地真的消逝了,耶穌的話還是會實現。(參看太5:18)不過,這裡的天地也很可能指比喻意義上的天和地,也就是啟示錄21:1說的「從前的天、從前的地」。
我的話卻絕不會消逝 直譯「我的話卻不會不會消逝」。原文在動詞前用了兩個表示否定的詞,這種結構用於強調某件事絕不會發生。這句話生動地表明,耶穌的話一定會實現。
挪亞的時代 既然「挪亞的時代」實際上涵蓋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按理來說經文預告的「人子回到你們這裡的時候」也會涵蓋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挪亞的時代」在大洪水來到時達到高潮;類似地,「人子回到你們這裡的時候」也會在那些不尋求拯救的人被毀滅時達到高潮。(另見太24:3的注釋)
回到你們這裡的時候 見太24:3的注釋。
大洪水 又譯「大災難」。希臘語是ka·ta·kly·smosʹ,可以指規模很大、破壞力很強的洪水。聖經用這個詞來指挪亞時代的大洪水。(太24:39;路17:27;彼後2:5)
方舟 這裡的希臘語原文也可以翻譯為「箱子」「盒子」。這個詞也許是用來表示方舟就像一個大箱子。
回到你們這裡的時候 見太24:3的注釋。
被接去……被捨棄 見路17:34的注釋。
不斷守望 希臘語原文的基本意思是「保持醒著」,但在很多經文裡指「保持警醒」「一直守望」。在馬太福音24:43和25:13以及26:38,40,41,馬太都用了這個詞。在馬太福音24:44,他把保持警醒跟「要做好準備」聯繫起來。(另見太26:38的注釋)
睿智 這裡用的希臘語詞用來形容人很有理解力,這種理解力跟洞察力、遠見、辨識力、審慎精明、實用的智慧都有關。馬太福音7:24和25:2,4,8,9都用了這個詞。《七十子譯本》在翻譯創世記41:33,39中一個形容約瑟的詞時,也用了這個希臘語詞,中文譯作「精明」。
奴隸 在耶穌的這個比喻裡,「奴隸」一詞的原文是單數,但這不一定表示這個奴隸就是指一個特定的人。聖經有些例子表明,一個單數名詞也可以用來指一個群體,例如耶和華曾對以色列國族說:「你們是我的見證人[原文是複數],是我挑選的僕人[原文是單數]。」(賽43:10)在路加福音12:42記載的一個類似的比喻裡,這個奴隸被稱為「忠信睿智的管家」。(另見路12:42的注釋)
他的僕役 又譯「他家裡的僕人」。這個詞可以用來指所有在主人家裡工作的人。
來到 見太24:30的注釋。
如果那個奴隸是邪惡的 在這裡,耶穌是在告誡馬太福音24:45提到的「忠信睿智的奴隸」。耶穌既不是預告將會有一個邪惡的奴隸出現,也不是說他會委派一個邪惡的人做奴隸。耶穌其實是在警告那個忠信的奴隸,如果他開始顯出邪惡奴隸的特質就會有什麼下場。不忠的奴隸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太24:51;另見路12:45的注釋)
給他最嚴厲的懲罰 直譯「把他斬成兩段」。原文中這個形象的說法顯然不應該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其實,這樣說是為了表示懲罰會多麼嚴厲。
虛偽的人 見太6:2的注釋。
咬牙切齒 見太8:12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