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第1章注釋
馬可 這個名字源自拉丁語。「馬可」是個羅馬名字,是使徒行傳12:12提到的「約翰」的別名。馬可的母親是耶路撒冷一個早期的門徒,名叫馬利亞。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曾經跟巴拿巴、保羅以及其他早期基督徒一起到各地傳道。(徒12:25;13:5,13;提後4:11)雖然這卷福音書沒有注明執筆者是誰,但公元2世紀和3世紀的一些作家都說,執筆者就是馬可。
馬可福音 沒有任何一個福音書的執筆者曾在他們的記錄中,明確提到自己就是執筆者。福音書的原文顯然沒有經卷的名稱。在一些抄本中,馬可福音的卷名是Eu·ag·geʹli·on Ka·taʹ Marʹkon(直譯「根據馬可的好消息」或「根據馬可的福音」),而有些抄本的卷名較短,寫作Ka·taʹ Marʹkon(直譯「根據馬可」)。沒有人確切知道這些卷名是什麼時候加上去,或開始使用的,但有些學者估計是在公元2世紀,因為在2世紀末或3世紀初的福音書抄本中,一些抄本有上述較長的卷名。至於使用「福音」(意思是「好消息」)這個詞,有些學者說,這可能是源自馬可執筆的經卷的第一句話:「關於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好消息是這樣開始的。」人們使用這些含有執筆者名字的卷名,可能是出於實際的需要,因為這樣可以區分不同的經卷。
關於……耶穌基督的好消息 希臘語原文也可以譯作「耶穌基督的好消息」,意思是耶穌傳講的好消息。
上帝的兒子 儘管有些抄本在這裡沒有寫「上帝的兒子」,但有更多早期抄本支持現在這個譯法。
先知以賽亞的書上記著 接下來引用的經文來自瑪拉基書3:1和以賽亞書40:3的預言,這兩個預言都應驗在施浸者約翰身上。本節經文的引文來自瑪拉基書,強調約翰作為使者的身分;第3節的引文則來自以賽亞書,強調約翰傳講的信息。馬可說整段引文都來自以賽亞書,也許是因為以賽亞書的預言是這裡的重點。
看! 希臘語是i·douʹ,這個詞常被用來提醒讀者注意接下來發生的事,鼓勵讀者想像當時的場景或留意敘述中提到的細節,也被用來強調或介紹一些新的或令人驚訝的事物。這個詞除了譯作「看」,也會按照語境翻作其他詞語,有時則會省略不譯。在《希臘語經卷》,這個詞經常出現在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啟示錄裡。跟這個詞對應的希伯來語詞也經常出現在《希伯來語經卷》中。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40:3。在希伯來語原文裡,這節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馬可指出,以賽亞的預言提到的,就是施浸者約翰為耶穌預備道路這件事。(可1:4;另見太3:3;約1:23的注釋)
修直他的路 見太3:3的注釋。
施浸者 又譯「使人浸入水中的人」。在本節經文和馬可福音6:14,24,「施浸者」的原文是希臘語動詞baptizo的分詞形式,也可以翻譯為「給人施浸的」。馬可福音6:25和8:28以及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經文,卻用希臘語名詞Ba·pti·stesʹ來稱呼約翰。儘管兩個希臘語詞的形態有所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中文都翻譯為「施浸者」。(另見太3:1的注釋)
曠野 指的是猶地亞的曠野。(另見太3:1的注釋)
象徵悔改的浸禮 直譯「悔改的浸禮」。浸禮本身並不會洗去人的罪。接受約翰浸禮的人公開承認自己犯了罪,違犯了法典,從而表明他們決心作出改變。這種衷心悔改的態度能帶領他們到基督那裡。(加3:24)通過為人施浸,約翰讓一群人作妥準備,可以「看到上帝任用的救主」。(路3:3-6;另見太3:2,8,11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浸禮」「悔改」)
猶地亞全境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全都出來 「全境」和「全都」是誇張的說法,強調約翰的傳道工作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這裡的意思不是說,猶地亞和耶路撒冷的每一個居民都出來到約翰那裡去了。
在約旦河接受他施行的浸禮 又譯「被他浸入約旦河的水中」。(另見太3:11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浸禮」)
公開承認自己的罪 見太3:6的注釋。
駱駝毛的衣服 見太3:4的注釋。
蝗蟲 見太3:4的注釋。
野蜜 見太3:4的注釋。
能力比我強 見太3:11的注釋。
替他解開鞋帶 見太3:11的注釋。
用水給你們施浸 又譯「使你們浸入水中」。(另見太3:11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浸禮」)
用神聖力量給你們施浸 施浸者約翰在這裡宣告,耶穌會創立一個新的安排,就是用上帝的神聖力量施浸。接受這種浸禮的人會在一種特別的意義上成為上帝的兒子,有希望到天上生活並做君王統治大地。(啟5:9,10)
這期間 根據路加福音3:1-3,施浸者約翰在「凱撒提比略在位第十五年」開始傳道,當時是公元29年春天(4月份左右)。(另見路3:1的注釋)大約六個月後,耶穌在公元29年秋天(10月份左右)到約翰那裡受浸。(另見附錄A7)
耶穌……看見 直譯「他……看見」。這裡的「他」顯然指耶穌。約翰福音1:32,33表明,施浸者約翰也看見了這一幕,但馬可的記載看來是從耶穌的角度描述的。
一……就 譯自希臘語詞eu·thysʹ。這個詞在馬可福音第1章出現了11次,這裡是第1次。(可1:10,12,18,20,21,23,28-30,42,43)在馬可福音中,這個詞總共出現了超過40次,根據上下文譯作「一……就」「立刻」「馬上」等等。馬可經常使用這個詞,這使他的記載節奏緊湊、充滿動感。
天 見太3:16的注釋。
天開了 看來,上帝讓耶穌開始明白天上的事物。或許在這個時候,上帝也讓他恢復了降世為人之前的記憶。自從耶穌受浸後,他說過的很多話,特別是他在公元33年逾越節那天晚上的熱切禱告,都表明他受浸後就已經知道自己降世為人之前的事了。耶穌的禱告也表明,他記起了天父曾經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也記起了他曾在天上享有的榮耀。(約6:46;7:28,29;8:26,28,38;14:2;17:5)耶穌的這些記憶,可能就是在他受浸並受神聖力量任命時恢復的。
好像鴿子 耶穌受浸時,上帝的「神聖力量降在」他身上,情形看來就像鴿子拍動著翅膀降落一樣。鴿子既有神聖的用途,也有象徵意義。鴿子可以用來獻祭(可11:15;約2:14-16),也象徵清白無邪(太10:16)。挪亞放出去的鴿子把一片橄欖葉帶回方舟,既表明洪水退去了(創8:11),也表明一段安舒的日子即將來到(創5:29)。因此,在耶穌受浸時,耶和華可能是藉著鴿子來讓人留意,他的兒子耶穌身為彌賽亞所肩負的使命:清白無罪的耶穌將為人類犧牲生命,藉此奠下基礎,讓人類能在他的統治下進入一段安舒的時期。
降在他身上 又譯「降下來,進入他裡面」。
天上有聲音說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和華曾三次直接向人說話。這是第一次。(另見可9:7;約12:28的注釋)
你是我的兒子 耶穌還是靈體的時候,已經是上帝的兒子。(約3:16)降世為人後,他跟完美時的亞當一樣,是「上帝的兒子」。(路1:35;3:38)不過在本節經文中,上帝的話很可能不僅是要說明耶穌的身分。上帝把神聖力量傾注下來後說了這句話,顯然是要表明作為人的耶穌已經從神聖力量而生,也就是說耶穌已經「再次出生」成為上帝的兒子,有希望回到天上生活。上帝的話也是要表明,他已經用神聖力量任命耶穌做君王和大祭司。(約3:3-6;6:51;參看路1:31-33;來2:17;5:1,4-10;7:1-3)
我已經認可你了 又譯「我悅納你」或「我十分喜愛你」。幾乎一樣的話也出現在馬太福音12:18,經文的內容引自以賽亞書42:1,後者跟上帝承諾派來的彌賽亞(基督)有關。上帝除了把神聖力量傾注下來,也親自為他的兒子發言,這清楚表明耶穌就是上帝承諾派來的彌賽亞。(另見太3:17;12:18的注釋)
神聖力量……促使耶穌到曠野去 「促使」,又譯「推動」。譯作「神聖力量」的希臘語詞是pneuʹma(普紐馬),在這裡指上帝發出的力量。這股力量能推動或促使人去做跟上帝旨意一致的事。(路4:1;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撒但 見太4:10的注釋。
野獸 在耶穌的時代,那個地區的野獸比現今多得多。那片曠野曾是野豬、鬣狗、獅子、豹和狼的棲息地。在福音書的執筆者中,只有馬可提到有野獸在那一帶出沒。馬可的主要寫作對象顯然是非猶太人,包括羅馬人以及其他可能不熟悉以色列地理情況的人。
指定的時候到了 譯作「指定的時候」的希臘語詞是kai·rosʹ,在這裡指耶穌在地上開始傳道職務的時候,到時人們會有機會「信從好消息」,而這個時候是聖經早已預告的。同一個希臘語詞也用來指其他特定的時候,例如猶太人因耶穌的傳道職務而開始受審察的時候(路12:56;19:44),以及耶穌犧牲生命的時候(太26:18)。
上帝的王國 這個詞組在馬可福音中出現了差不多14次。在馬太執筆的福音書中,這個詞組只出現過4次(太12:28;19:24;21:31,43),但對應的詞組「天上的王國」出現了差不多30次。(比較可10:23和太19:23,24)耶穌以上帝的王國為傳道的主題。(路4:43)四卷福音書提到「王國」總共有100多次,其中大多數都出自耶穌說的話。(另見太3:2;4:17;25:34的注釋)
加利利海 見太4:18的注釋。
撒網 見太4:18的注釋。
漁夫 見太4:18的注釋。
得人的漁夫 見太4:19的注釋。
跟隨他 見太4:20的注釋。
西庇太 見太4:21的注釋。
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 見太4:21的注釋。
雇工們 只有馬可提到,西庇太父子有不止一個雇工協助他們的捕魚生意。既然彼得很可能是西庇太父子的生意夥伴以及馬可福音大部分內容的目擊者,那麼這個信息很可能就是彼得告訴馬可的。(路5:5-11;另見「馬可福音簡介」)西庇太父子不僅有雇工,而且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他們有不止一條船,這表明他們的生意做得很好。(另見太4:18的注釋)
迦百農 見太4:13的注釋。
會堂 見詞語解釋。
他的教導方式 又譯「他的教導」。這裡不但指耶穌怎樣教導人,也指他教導的內容。
不像那些抄經士 抄經士習慣引述受人尊崇的拉比的話作為權威,但耶穌跟他們不一樣,他總是根據上帝的話語教導人,代表耶和華發言,說話「很有權威」。(約7:16)
有一個……人呼喊說 當這個人喊出記載在第24節的話時,耶穌斥責了邪靈,因為這些話其實是出自那個邪靈的。(可1:25;路4:35)
邪靈 直譯「不潔的靈體」。說這些邪惡的天使是「不潔的」,是為了強調他們在道德和崇拜方面的不潔,以及他們對人類造成的不潔影響。
你來這裡做什麼? 又譯:「我們跟你有什麼相干?」(另見太8:29的注釋)
我們……我 在第23節的原文中,「邪靈」一詞是單數。但在本節經文中,這個邪靈首先用了「我們」一詞,顯然是指他和跟他一起的其他邪靈。之後他改用「我」一詞,則是單指他自己。
住口 直譯「戴上嘴套」。儘管這個邪靈知道耶穌就是基督(彌賽亞),而且稱呼他為「上帝的聖者」(第24節),耶穌卻不容許任何邪靈為他作見證。(可1:34;3:11,12)
西門的岳母 見路4:38的注釋。
發燒 見路4:38的注釋。
日落以後 日落標誌著安息日的結束。(利23:32;可1:21;另見太8:16;26:20的注釋)現在,所有猶太人都可以把患病的人帶去給耶穌醫治,不用擔心會被人批評。(參看可2:1-5;路4:31-40)
患病的和受邪靈操縱的 有時候,邪靈會使那些受他們操縱的人的身體出現異常狀況。(太12:22;17:15-18)但聖經把一般的疾病跟邪靈造成的傷害區別開來。無論人的病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耶穌都治好了他們。(太4:24;8:16;可1:34)
全城的人 跟馬可福音1:5的「全境」和「全都」類似,這裡的「全城」也是誇張的說法,生動地表明聚集起來的人非常多。
他們知道他是基督 有些希臘語抄本寫的是「他們知道他」,所以這句話也可譯作「他們知道他是誰」。平行記載路加福音4:41說:「他們知道他是基督」。
大家 這裡顯然是誇張的說法,強調當時有一大群人正在找耶穌。
走遍加利利全境……傳道 耶穌開始了在加利利的第一次傳道旅程。跟他同行的,是他剛剛邀請的四個門徒,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可1:16-20;另見附錄A7)
跪下 希臘語是go·ny·pe·te′o。在古代中東地區,跪下這個姿勢表示尊重,特別是在向地位比較尊貴的人提出請求的時候。在福音書的執筆者中,只有馬可在記載這件事時用了這個希臘語詞。
很可憐他 又譯「動了憐憫的心」。(另見太9:36的注釋)少數現代聖經譯本譯作「感到憤怒」。不過,大多數古抄本,包括最早期以及最權威的抄本,表達的意思都是耶穌可憐或憐憫這個人。上下文也表明,耶穌之所以治好這個人,是出於憐憫而不是憤怒。
摸他 見太8:3的注釋。
我很願意 見太8:3的注釋。
不要告訴別人 耶穌這樣吩咐,可能是因為不想顯揚自己的名,或者把人們的注意力從耶和華上帝和王國好消息轉移到自己身上。耶穌這樣做也應驗了以賽亞書42:1,2的預言,經文說耶和華的僕人不會刻意「讓街上的人聽見他的聲音」。(太12:15-19)當時有些虛偽的人「喜歡站在……大街的轉角上禱告,故意讓人看見」,跟他們相比,耶穌謙卑的態度讓人耳目一新。(太6:5)耶穌看來希望人們基於確鑿的證據相信他是基督,而不是基於有關他施行奇跡的煽情傳聞。
讓祭司查看 根據摩西法典,祭司要查看痲瘋病人是否已經痊癒。之後,那個已經痊癒的人要去聖殿,按照利未記14:2-32的要求,獻上「摩西規定的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