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第15章注釋
公議會 見太26:59的注釋。
彼拉多 公元26年,彼拉多受羅馬皇帝提比略任命做猶地亞的總督。他擔任總督一職大約有10年的時間。一些世俗作家也提到過彼拉多,其中包括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塔西佗在著作中說,彼拉多於提比略在位期間下令處死了基督。在以色列凱撒里亞的古羅馬劇場,有人發現了包含「猶地亞總督本丟·彼拉多」字樣的拉丁語碑文。(另見附錄B10,其中標示了本丟·彼拉多統治的範圍)
你是猶太人的王嗎? 見太27:11的注釋。
對,我是 見太27:11的注釋。
都會……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 四卷福音書都提到了這件事。(太27:15-23;路23:16-25;約18:39,40)《希伯來語經卷》中並沒有這個慣例的依據或先例,但看來到了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已經有了這個傳統。這個做法對羅馬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有證據表明他們曾經為了討好民眾而釋放囚犯。
再次 根據路加福音23:18-23,民眾至少喊叫了三次,要求彼拉多處死耶穌。馬可福音的記載表明,彼拉多三次問民眾跟耶穌有關的問題。(可15:9,12,14)
鞭打 見太27:26的注釋。
總督府 見太27:27的注釋。
他們給耶穌穿上紫色袍子 士兵這樣做是為了嘲笑和戲弄耶穌,因為他說自己是王。馬太的記載(27:28)說,士兵拿了一件「鮮紅色的外袍」搭在耶穌身上。這種袍子主要是王、地方法官或軍官穿的。馬可和約翰的記載(19:2)都說,袍子是紫色的。但在古代,「紫色」一詞可以指任何一種混合了紅色和藍色的顏色。此外,背景、觀看的角度以及光線的折射,都會影響人實際看到的顏色。幾個福音書執筆者記載的顏色有所不同,這表明他們沒有互相照抄。
冠冕 除了本節經文提到的紫色袍子,士兵還給了耶穌一個用荊棘編成的冠冕和一根當作權杖的「蘆葦」(太27:29),用這些代表君王身分的東西來取笑他。
萬歲 見太27:29的注釋。
向他吐唾沫 別人以這種方式表達對耶穌的蔑視,這應驗了耶穌自己說的話(可10:34),以及一個關於彌賽亞的預言(賽50:6)。(另見可10:34的注釋)
向他下拜 又譯「向他表示敬意」。在這裡,希臘語動詞pro·sky·neʹo用來指那些士兵為了嘲弄耶穌而向他下拜,並叫他「猶太人的王」。(可15:18;另見太2:2的注釋)
把他……釘在木柱上 又譯「把他……掛在木柱上」。(另見太20:19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木柱」「苦刑柱」)
昔蘭尼 見太27:32的注釋。
他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 只有馬可提到昔蘭尼人西門是誰的父親。
強迫他服役 羅馬政府會強迫人民服役。例如,他們會強迫人民和牲畜服役,或者在有需要時徵用任何東西來執行公務。(另見太5:41的注釋)
苦刑柱 見太27:32的注釋。
各各他 見太27:33的注釋。
骷髏頭 希臘語原文是Kra·niʹou Toʹpos,譯自希伯來語詞gul·goʹleth。(另見約19:17的注釋)
混了沒藥的酒 平行記載馬太福音27:34說,酒是「混了膽汁」的。看來這種酒既加了沒藥也加了膽汁。這幾種成分混合在一起,顯然是為了鎮痛。(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耶穌卻不肯喝;太27:34的注釋)
耶穌卻不肯喝 耶穌在面對這場信心的考驗時,看來不想有任何感官受到麻痺。
抽籤 見詞語解釋。
分他的外衣 見太27:35的注釋。
上午9點 直譯「第三個小時」。有人認為,這裡的記載跟約翰福音19:14-16互相矛盾,那裡說彼拉多是在「大約中午12點」讓人把耶穌送去處決的。雖然聖經沒有提供詳細的資料,說明為什麼會有這個差異,但有幾點值得留意。關於耶穌在地上的最後一天裡各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各卷福音書的記載基本一致。四卷福音書都說,那些祭司長和長老們在天亮之後聚集起來,然後把耶穌押去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那裡。(太27:1,2;可15:1;路22:66-23:1;約18:28)馬太、馬可、路加的記載都說,從「中午12點……直到下午3點」,黑暗籠罩大地,當時耶穌已經被釘在柱上了。(太27:45,46;可15:33,34;路23:44)關於耶穌被執行死刑的時間,也許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有些人認為,鞭刑是死刑的一部分。有時,鞭刑造成的傷害確實足以致命。耶穌扛著苦刑柱走了一段路以後就承受不住,需要有人替他扛,可見他受到了殘酷的鞭打。(路23:26;約19:17)如果把鞭打看作執行死刑的第一步,那麼在耶穌被鞭打以及實際被釘在苦刑柱上之間,理應會相隔一段時間。馬太福音27:26和馬可福音15:15的記載支持這個理解,經文都在同一句話裡提到「鞭打」和「在木柱上處決」。因此,關於死刑在什麼時候開始執行,不同的人也許會根據各自的理解給出不同的時間。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彼拉多聽說耶穌很快就死去時那麼驚訝,因為可能在他看來,耶穌被釘在柱上時死刑才開始執行。(可15:44)此外,聖經執筆者在敘述中習慣把白天分成四個時間段,每段三個小時,跟劃分夜晚的方式一樣。由於這個緣故,聖經原文常常提到「第三個」「第六個」「第九個」小時,這些時間是從早上大約6點日出開始計算的。(太20:1-5;約4:6及腳注;徒2:15;3:1;10:3,9,30及腳注)最後,因為當時沒有鐘錶,人們沒法精準地知道時間,所以在描述時間時通常會加上「大約」一詞,就像約翰福音19:14一樣。(太27:46;路23:44;約4:6;徒10:3,9)總的來說,馬可在本節經文說的事,可能不僅指耶穌釘在木柱上,也包括之前的鞭打,而約翰說的只是耶穌釘在木柱上這件事。兩位執筆者提到的可能都是大概的時間,並按照他們各自的理解用不同的時間段(以三個小時為單位)來表達,而且約翰直接用了「大約」這個詞。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因素,兩段記載提到的時間有出入。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約翰是在馬可福音完成幾十年之後執筆寫福音書的,但他記述的時間還是跟馬可不同,這恰好說明約翰並沒有照抄馬可的記載。
強盜 見太27:38的注釋。
有些後期的抄本在這裡加插了一句引自以賽亞書53:12的話:「這就應驗了聖經所說的:『他被人當作罪犯。』」但這句話沒有出現在那些最早期、最可靠的抄本裡,因此顯然不是馬可福音原文的一部分。不過,路加在上帝的指引下寫過一句類似的話。(路22:37)有些學者認為,一個抄經士把路加福音的那句話抄在了馬可福音這裡。(另見附錄A3)
搖著頭 見太27:39的注釋。
苦刑柱 見太27:32的注釋。
苦刑柱 見太27:32的注釋。
中午12點 直譯「第六個小時」。(另見太20:3的注釋)
黑暗 平行記載路加福音23:44,45補充說,當時「沒有一絲陽光」。這場黑暗肯定是上帝施行的奇跡,而不可能是由日食引起的。日食只會發生在新月的時候,但當時是逾越節期間,是滿月的時候。此外,日食持續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8分鐘,但這場黑暗卻長達3小時。
下午3點 直譯「第九個小時」。(另見太20:3的注釋)
以利,以利,拉馬·薩巴克塔尼? 見太27:46的注釋。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見太27:46的注釋。
以利亞 這個名字在希伯來語原文中的意思是「我的上帝是耶和華」。
酸酒 見太27:48的注釋。
稈子 見太27:48的注釋。
斷氣了 見太27:50的注釋。
聖殿 見太27:51的注釋。
帷幔 見大27:51的注釋。
軍官 又譯「百夫長」,指羅馬軍隊中統領大約100個士兵的軍官。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時,這個軍官可能也在場,而且可能聽到猶太人說,耶穌曾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可15:16;約19:7)馬可在這裡用的希臘語詞ken·ty·riʹon源自拉丁語,這個詞也出現在馬可福音15:44,45。(另見「馬可福音簡介」以及可6:27;約19:20的注釋)
末大拉人馬利亞 見太27:56的注釋。
小雅各 耶穌的一個使徒,亞勒腓的兒子。(太10:2,3;可3:18;路6:15;徒1:13)他被稱為「小雅各」,可能是因為他比另一個使徒雅各(西庇太的兒子)矮小或年輕。
約西 這個名字是約細斐亞的簡稱,源自希伯來語,意思是「願耶和華增添(增加)」「耶和華已經增添(增加)」。儘管少數抄本在這裡寫的是「約瑟」,但大多數古抄本寫的都是「約西」。(參看平行記載太27:56)
撒羅米 這個名字可能源自一個意思為「和平」「和睦」「安寧」「平安」的希伯來語詞。撒羅米是耶穌的一個門徒。對照馬太福音27:56、馬可福音3:17和15:40的經文,可以推斷出撒羅米可能是使徒雅各和使徒約翰的母親;馬太說她是「西庇太兒子的母親」,而馬可稱她為「撒羅米」。進一步對照約翰福音19:25,可以看出撒羅米可能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親姐妹。如果是這樣,雅各和約翰就是耶穌的表兄弟。此外,根據馬太福音27:55,56、馬可福音15:41和路加福音8:3,撒羅米可能是那些跟著耶穌並拿出財物為他服務的婦女之一。
預備日 在四卷福音書裡,只有馬可福音說明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天」,這是因為馬可的主要寫作對象顯然是非猶太人。(太27:62;路23:54;約19:31)猶太人會在這一天為安息日做準備,包括預備額外的食物,以及完成那些無法等到安息日之後再做的事。這一次的預備日正好是尼散月十四日。(另見詞語解釋)
亞利馬太 見太27:57的注釋。
約瑟 關於約瑟,福音書的四位執筆者提供了不同的細節,可見他們是各自進行寫作的。收稅人馬太說,約瑟是個「富翁」。以羅馬人為目標讀者的馬可說,約瑟「是公議會的成員,很有名望,向來等待上帝的王國」。路加這位富有同情心的醫生則說,約瑟「為人良善正義」,沒有投票支持公議會謀害耶穌的行動。只有約翰提到,約瑟「怕猶太人,所以是暗中做門徒的」。(太27:57-60;可15:43-46;路23:50-53;約19:38-42)
公議會的成員 又譯「議員」。公議會指位於耶路撒冷的猶太最高法庭。(另見太26:59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公議會」)
墓穴 見太27:60的注釋。
一塊石頭 看來這是一塊圓形的石頭,因為本節經文的腳注說,石頭是被「滾過來」的,而且馬可福音16:4的腳注也說,耶穌復活時石頭已經「被滾開了」。這塊石頭的重量也許超過1噸。馬太的記載說,這是「一塊大石頭」。(太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