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第2章注釋
迦拿 這個地名很可能源自希伯來語詞qa·nehʹ(意即「蘆葦」),因此意思是「蘆葦之地」。只有約翰提到這個小鎮,而且他每次都會用「加利利的迦拿」這個稱呼(約2:11;4:46;21:2),這看來是為了跟亞設部族的加拿(希伯來語Qa·nahʹ)區分開來(書19:24,28)。很多學者認為聖經提到的迦拿可能就是現今的希爾拜加納(Khirbet Qana),位於拿撒勒以北約13公里處。那裡是一個古代村莊的廢墟,坐落在貝特內托法平原(巴杜夫平原)北緣的一座山丘上。在阿拉伯語裡,這個地方仍然稱為「加納耶伊」(Qana el-Jelil),意思就是「加利利的迦拿」。附近的一個平原上有很多沼澤,長滿了蘆葦,這跟迦拿這個名字正好吻合。那裡有一些古代蓄水池的遺跡,還有一個可能曾是猶太會堂的廢墟(年代是公元1世紀晚期或公元2世紀)。在那裡還發現了一些陶器碎片和錢幣,年代可能是公元1世紀。另一方面,教會傳統上認為聖經提到的迦拿是現今的坎納村(卡夫坎納),位於拿撒勒東南6.5公里處。他們這樣認為的理由可能是,對朝聖者來說,從拿撒勒去那裡很方便。不過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那個地方的名字看來跟聖經提到的「加利利的迦拿」並沒有什麼關聯。
婦人 耶穌這樣稱呼母親跟他稱呼其他婦女的方式一致(約4:21),而「婦人」在很多情況下顯然是個有禮貌的稱呼(太15:28)。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並沒有不客氣、不仁慈、不尊重的意思。末大拉人馬利亞在耶穌的墓穴哀哭時,天使和復活後的耶穌就是這樣稱呼她的;在那樣的場合,他們的言詞肯定不會是嚴厲或不尊重的。(約20:13,15)耶穌在苦刑柱上時也用這樣的方式來稱呼母親,當時他出於對母親的關切之情,把母親託付給自己喜愛的使徒約翰照顧。(約19:26)耶穌作出這個安排,是因為聖經吩咐人要尊敬父母。(出20:12;申5:16;太15:4)一些參考資料也表明,「婦人」這個稱呼確實可以用來表達尊重和溫情。
這件事跟我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馬利亞告訴耶穌「他們沒有酒了」(約2:3),她這樣說肯定是想要耶穌幫忙做點什麼。這一點值得留意,因為在此之前耶穌還沒有施行過任何奇跡。耶穌回應她時用了一個閃米特慣用語,字面意思是:「對我和對你是什麼?」這句話基本上用來表達某種程度的拒絕,不過程度深淺必須根據上下文來判斷。雖然這句話有時用來表示敵意和強烈的反感(太8:29;可1:24;5:7;路4:34;8:28),但在本節經文裡看來只是表示婉轉的拒絕(《希伯來語經卷》中也有類似的用法,例如撒下16:9,10;王上17:18及腳注)。耶穌接下來的話表明,他為什麼沒有立即採取行動:「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但對於馬利亞說的話,耶穌的回應肯定顯示他並非不想幫忙,這從馬利亞之後的反應(第5節)可以看出來。
桶 希臘語是me·tre·tesʹ,很多學者認為這個計量單位等同於希伯來人所用的罷特。根據一些標有「罷特」字樣(用古希伯來字母寫成)的容器殘片,有些學者估計1罷特約等於22升。(王上7:26;拉7:22;結45:14)如果是這樣,每個大水罐可以盛44~66升水,而六個大水罐加起來可以盛260~390升水。但另一些學者認為,這裡提到的可能是希臘人用的較大的計量單位(可達40升)。(另見附錄B14)
他的第一個神跡 耶穌施行的第一個神跡,就是把水變成上等的酒。只有約翰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逾越節 耶穌在公元29年秋季受浸後就開始向人傳道。既然這裡提到的是耶穌傳道工作早期的一個逾越節,所指的肯定就是公元30年春季的那個逾越節。(另見路3:1的注釋以及附錄A7)比較一下四卷福音書就能看出,耶穌在地上執行傳道職務期間經歷了四個逾越節,可見他執行職務的時間共長三年半。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時合稱為「同觀福音」)都只提到最後那個逾越節,也就是耶穌犧牲生命的那個逾越節。約翰的記載直接提到了三個逾越節(約2:13;6:4;11:55),還有一個很可能就是約翰福音5:1提到的「猶太人的一個節期」。這個例子說明,將福音書的記載彼此對照很有價值,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耶穌的一生。(另見約5:1;6:4;11:55的注釋)
聖殿 這裡指的很可能是聖殿裡稱為「外族人院」的地方。(另見附錄B11)
有人在賣牛羊和鴿子 上帝的法典規定,以色列人要到聖殿獻上祭牲。此外,從外地去耶路撒冷的人在逗留期間也需要食物。有些人需要長途跋涉才能到達耶路撒冷,所以法典允許他們賣掉一些農作物和牲畜,然後把錢帶到那裡,用來購買作為祭牲的牛、綿羊、山羊、鴿子,以及逗留期間需要的東西。(申14:23-26)久而久之,商人甚至在聖殿範圍內做起生意來(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聖殿),在那裡出售用作祭物的牲畜和鳥。看來,當時有些商人漫天要價,欺騙買東西的人。
他……把那些帶著牛羊的人全都從聖殿裡趕出去 耶穌在地上期間曾兩次趕走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做買賣的人,使聖殿恢復潔淨。這裡敘述的是他第一次這樣做,當時是公元30年逾越節快到的時候。耶穌受神聖力量任命之後,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耶路撒冷。(另見附錄A7)公元33年猶太曆尼散月十日,耶穌第二次使聖殿恢復潔淨。馬太福音(21:12,13)、馬可福音(11:15-18)和路加福音(19:45,46)都記載了那一次的事。(另見附錄A7)
拿繩索做鞭子 譯作「繩索」的希臘語詞是skhoi·niʹon,可能指用蘆葦、燈芯草或其他材料做成的繩子。耶穌用繩索做鞭子把牛羊從聖殿裡趕出去時,賣牛羊的人自然也就跟著這些牲畜一起離開。接下來的經文記載,耶穌命令賣鴿子的人離開,但沒有提到繩索。由此可見,耶穌並沒有直接用繩索驅趕賣東西的人。儘管如此,那些利用正確崇拜來牟取私利的人,還是被迫離開了聖殿區域。
兌錢商 見太21:12的注釋。
做買賣的地方 又譯「市場」。譯作「做買賣的地方」的希臘語詞組是oiʹkon em·po·riʹou,意思是「做生意的場所」「集市」。這個詞組在《希臘語經卷》只出現過這一次。在聖殿區域內售賣祭牲,是有錢有勢的大祭司亞那家族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
為你的殿宇大發熱心 這裡譯作「熱心」的希臘語詞是zeʹlos,在本節經文裡描述的是一種強烈、積極、火熱的情感,跟使命感息息相關。當時門徒想到的很可能是詩篇69:9。在那節經文裡,跟希臘語詞zeʹlos對應的希伯來語名詞qin·ʼahʹ也譯作「熱心」,表達的意思也許包括「要求專一的愛」「不容許對立的勢力存在」。耶穌看到人在聖殿區域內進行各種商業活動就滿腔義憤、大發熱心,這種熱心推動他採取行動。
你們拆毀這座聖殿,我會三天內把它建起來 只有約翰記錄了耶穌的這句話。當時在場的猶太人以為,耶穌說的是希律建造的聖殿。耶穌受審時,反對者引用並歪曲了他的話。(太26:61;27:40;可14:58)根據約翰福音2:21,耶穌說的是個比喻,他把自己將要經歷的死亡和復活比作聖殿的拆毀和重建。耶穌說「我會……把它建起來」,但意思不是說他會使自己復活,因為聖經清楚表明使他復活的是上帝。(徒10:40;羅8:11;來13:20)耶穌被處死後在第三天復活(太16:21;路24:7,21,46),之後他有了另外一個身體,一個「靈的身體」(林前15:44)。跟「人手所造的」耶路撒冷的聖殿不同(可14:58),這個身體是他父親親手造的(徒2:24;彼前3:18)。在聖經裡,用殿宇或其中某個部分來比喻人並不罕見。預言說彌賽亞會成為「首要的房角石」(詩118:22;賽28:16,17;徒4:10,11),保羅和彼得也用類似的比喻來描述耶穌和他的門徒(林前3:16,17;6:19;弗2:20;彼前2:6,7)。
這座聖殿用了46年建造 那些猶太人說的是希律王重建聖殿的工程。耶路撒冷的第一座聖殿由所羅門王建造,在公元前607年被巴比倫人摧毀。猶太人從巴比倫獲釋回鄉後,在所羅巴伯的督導下重建了那座聖殿。(拉6:13-15;該2:2-4)根據約瑟夫斯的著作(《猶太古史》第15卷380節[11章1段]),希律從在位第18年開始重建聖殿。如果按照猶太人對君王在位年的理解去計算,希律的重建工程可能是在公元前18或前17年開始的。其實這座聖殿一直在擴建,全部工程直到聖殿於公元70年被摧毀前六年才完成。
聖殿……是指他的身體 正如使徒約翰在這裡解釋的,耶穌說的是個比喻,他把自己將要經歷的死亡和復活比作聖殿的拆毀和重建。
他本來就了解人心 耶穌能洞悉人的想法、心思和動機。關於這一點,以賽亞先知在談到彌賽亞時曾預告「耶和華的神聖力量會一直在他身上」,因此他施行審判「不單憑眼見」。(賽11:2,3;太9:4;另見可2:8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