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第18章注釋
哥林多 又譯「科林斯」。哥林多是古希臘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城市之一,位於現代城市科林斯西南面大約5公里處。哥林多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十分富裕而重要的城市,主要是因為地處獨特的戰略位置,也就是位於連接希臘中部和南面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地峽上。哥林多不僅掌控著希臘北部和南部之間的貨物往來,還控制著地中海東西方向的海上交通,因為經哥林多地峽走水陸聯運通道,比繞過希臘航行要安全得多。在凱撒奧古斯都執政期間,亞該亞(羅馬人對馬其頓以外的希臘地區的稱呼)成為羅馬元老院直轄行省,哥林多被立為行省的首府。(另見徒18:12的注釋)保羅到哥林多的時候,許多猶太人已經在那裡定居,並設立了一個猶太會堂,還吸引了一些希臘人成為信徒。(徒18:4)公元1世紀作家亞歷山大城的斐洛的著作表明,古代哥林多城確實有猶太人居住。此外,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考古學家在朝向萊凱阿姆港的城門附近發現了一塊大理石的過梁,上面刻著古希臘語的銘文,意思是「希伯來人的會堂」。有些學者認為這塊過梁屬於保羅生活的時代,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屬於更晚的時代。(另見附錄B13)
亞居拉 亞居拉和他的妻子「百姬拉」都是忠貞的基督徒,是跟保羅一起工作的夥伴。(羅16:3)《希臘語經卷》總共6次提到亞居拉和百姬拉,而且每次都是同時提到夫妻兩人。(徒18:18,26;林前16:19;提後4:19)在聖經原文裡,百姬拉的名字有兩種拼法,保羅使用的是較短的拼法,路加使用的則是較長的拼法,也就是她名字的指小形式。一個羅馬名字有不同的拼法是很常見的。大約在公元49年或公元50年初,羅馬皇帝克勞狄下令要所有猶太人離開羅馬,亞居拉和百姬拉就搬到哥林多。保羅在公元50年秋季抵達哥林多後,就跟這對夫妻一起工作,因為他們的職業都是製造帳篷。保羅在當地建立新會眾時,無疑得到了亞居拉和百姬拉的協助。亞居拉「生在本都」,而本都是小亞細亞北部靠近黑海的一個地區。(另見附錄B13)
製造帳篷 希臘語是ske·no·poi·osʹ,在這裡指保羅、亞居拉和百姬拉的職業。關於這個希臘語詞指的到底是哪一門手藝,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是製造帳篷,有的說是編織毛毯或製作繩索,但不少學者認為「製造帳篷」的可能性比較高。保羅來自西利西亞(Cilicia)的大數,當地以出產一種用羊毛製成的毛料著稱,這種毛料稱為西利西毛料(cilicium),是製作帳篷的原材料。(徒21:39)公元1世紀的猶太人認為,即使孩子將來會接受高等教育,先學習一門手藝並不是有失體面的事。因此,保羅可能在年少的時候就學會如何製造帳篷。據說西利西毛料又硬又粗,很難剪裁和縫紉,所以製造帳篷是很辛苦的工作。
演講 又譯「跟人推理」,希臘語是di·a·leʹgo·mai。這個希臘語動詞的定義是「論述」或「交談」,既可以指發表有教導作用的演講,也可以指跟人互動、交流思想。這個希臘語詞還出現在以下經文:使徒行傳17:2,17;18:19;19:8,9;20:7,9。
把全部精力都用來傳講上帝的話語 又譯「全神貫注於上帝的話語」。從這個時候開始,保羅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傳道工作之上。
保羅就抖抖衣服 保羅向住在哥林多的猶太人傳講關於基督的好消息,他們卻拒絕接受這個拯救生命的信息,於是保羅在他們面前抖抖衣服,表示他們要自負責任。保羅已經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不再需要為他們的生命負責。(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你們如果滅亡,就要自己承擔血債)這樣的舉動在聖經裡也有先例。尼希米對回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說話時就曾「把衣襟抖空」,藉此表示不遵守諾言的人會被上帝棄絕。(尼5:13)保羅在皮西迪亞的安提阿也曾做出類似的舉動,他在反對他的人面前「拍掉腳上的塵土」。(另見徒13:51;路9:5的注釋)
你們如果滅亡,就要自己承擔血債 直譯「你們的血要歸到你們頭上」。一些猶太人不肯接受關於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個信息,保羅對他們說這句話是要表示,無論他們有什麼下場,他都不用承擔責任。《希伯來語經卷》裡也有類似的話,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明知做某件事就會丟掉性命,但還是執意去做,那麼他就要為自己喪命一事負責。(書2:19;撒下1:16;王上2:37;結33:2-4;太27:25及腳注)保羅說完這句話後接著說「我是清白的」,意思是「我是無罪的」或「我不用擔負任何責任」。(另見徒20:26的注釋)
離開會堂,去了…… 又譯「從會堂轉移到……」。這句話的意思是,保羅把傳道工作從會堂轉移到提提奧·猶士都的家。從這個時候起,猶士都的家看來成了保羅在哥林多執行傳道工作的中心。不過,保羅仍然住在亞居拉和百姬拉的家裡。(徒18:3)
提提奧·猶士都 經文說這個住在哥林多的信徒是「崇拜上帝」的,這表明他可能是個歸信了猶太教的人。(另見徒13:43;16:14的注釋)
亞該亞 在《希臘語經卷》裡,亞該亞指的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範圍相當於希臘的南部,首府是哥林多。公元前27年,凱撒奧古斯都重組了希臘地區的馬其頓行省,並從中劃出一個稱為亞該亞的新行省,從那時起「亞該亞」用來指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大陸的中部地區。亞該亞是羅馬元老院轄下的行省,由行省總督管理,施政中心設於首府哥林多。(林後1:1)《希臘語經卷》還提到了亞該亞行省的另外兩個城市,就是雅典和堅革里。(徒18:1,18;羅16:1)亞該亞北面鄰接馬其頓,聖經常常同時提到這兩個行省。(徒19:21;羅15:26;帖前1:7,8;另見附錄B13)
行省總督 羅馬元老院轄下行省的首長稱為「行省總督」。本節經文提到迦流是亞該亞的行省總督。路加這樣稱呼迦流非常準確,因為在公元前22年~公元15年間以及公元44年之後,亞該亞都是元老院轄下的行省。(另見徒13:7的注釋)在德爾斐發現的銘文就提到了行省總督迦流,這個考古發現不僅證明路加的記載準確可靠,還有助於確定迦流的任職時期。
堅革里 哥林多的兩大港口之一,位於哥林多東面約11公里處,在哥林多地峽的撒羅尼克灣一側。堅革里是哥林多通往希臘以東地區的港口,而位於地峽另一邊的萊凱阿姆港則是通往意大利及希臘以西地區的港口。今天,在蓋杰里亞斯村附近仍然可以看到堅革里的遺跡,包括一些建築物和防波堤。羅馬書16:1提到,堅革里有一群基督徒會眾。(另見附錄B13)
如果是耶和華的意思 這句話要強調的是,不管我們正在做或計劃做什麼事,都需要考慮上帝的想法。使徒保羅一直把這條原則謹記在心。(林前4:19;16:7;來6:3)門徒雅各也曾在信裡勸勉弟兄姐妹說:「如果是耶和華的意思,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件事,做那件事。」(雅4:15)「如果是耶和華的意思」這類話,不應該只是空話。這樣說的人如果是真心的,就必須盡力按照耶和華的旨意去做。這句話也不一定每次都要說出來,很多時候只要在心裡這麼想就足夠了。(另見徒21:14;林前4:19;雅4:15的注釋以及附錄C3的簡介和徒18:21)
上耶路撒冷 直譯「上去」。儘管這裡的希臘語原文沒有直接提到耶路撒冷,但保羅上去的地方顯然是這座城。耶路撒冷位於海平面以上750米,聖經也常常說崇拜上帝的人「上耶路撒冷」。事實上,當經文明確地說耶路撒冷就是目的地時,往往都會用這裡直譯為「上去」的希臘語動詞a·na·baiʹno。(太20:17;可10:32;路18:31;19:28;約2:13;5:1;11:55;徒21:12;24:11;25:1,9;加2:1)此外,意思為「下去」的希臘語動詞ka·ta·baiʹno也出現在本節經文。在談到離開耶路撒冷時,有些經文用的就是這個動詞。(可3:22;路10:30,31;徒24:1,22;25:7)
亞波羅 一個猶太裔基督徒,看來在「亞歷山大」長大。當時,亞歷山大城是羅馬帝國埃及行省的首府,也是高等學府的集中地,以城中一座規模宏大的圖書館聞名。在羅馬帝國裡,亞歷山大是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有許多猶太人在那裡居住。不論對猶太人還是希臘人來說,亞歷山大都是數一數二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希伯來語經卷》的一部希臘語譯本,即《七十子譯本》,就是在亞歷山大譯成的。亞波羅之所以「非常熟悉聖經」(即熟悉《希伯來語經卷》),可能就是跟這個背景有關。
受過教導 原文用的希臘語動詞ka·te·kheʹo的字面意思是「讓聲音下到……」,可能包含口頭教導的意思。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講解上帝的話語,讓聖經的真理進入學生的頭腦和內心,這樣學生也能勝任教導別人的工作。(參看加6:6,那節經文兩次使用了這個希臘語動詞)
耶和華的道路 下一節經文使用了一個意思相同的詞組,即「上帝的道路」。基督徒生活的重心就是崇拜獨一的真神耶和華,以及信從他的兒子耶穌基督。使徒行傳把這種生活方式簡單地稱為「主道」。(徒19:9,23;22:4;24:22;另見徒9:2的注釋)在福音書的記載裡,意思為「耶和華的道路」的希臘語詞組出現了四次,全都引自以賽亞書40:3,而那裡的希伯來語原文就使用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另見太3:3;可1:3;路3:4;約1:23的注釋)「耶和華的道路」這個詞組還出現在士師記2:22和耶利米書5:4,5。(另見徒19:23的注釋以及附錄C3的簡介和徒18:25)
充滿神聖力量,滿腔熱誠 又譯「靠著神聖力量滿腔熱誠」,直譯「靠著普紐馬沸騰」。譯作「滿腔熱誠」的希臘語詞的字面意思是「沸騰」,在這裡用來比喻散發出或洋溢著熱情。看來,希臘語詞pneuʹma(普紐馬)在這個詞組裡指上帝的神聖力量,這股力量能推動或促使人去做跟上帝旨意一致的事。(另見可1:12的注釋)然而,普紐馬也可以指一個人內心的推動力,這股動力促使人以某種方式說話和做事。因此,這句話可能是把這兩種意思結合了起來,表達的是:一個人在上帝神聖力量的引導下顯出熱心,滿腔熱誠地做正確的事。不過,有些人認為本節經文裡的這句話只是個慣用語,用來描述一個人非常熱切、特別熱心。如果是這樣,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什麼亞波羅在還不熟悉奉耶穌的名施行的浸禮時,就可以被描述為「靠著普紐馬沸騰」。無論如何,亞波羅的內心必須受上帝神聖力量的引導,他才能滿腔熱誠地做正確的事,並樂意接受更準確的知識。(另見詞語解釋「魯阿;普紐馬」)
約翰的浸禮 接受約翰浸禮的人公開承認自己犯了罪,違犯了法典。這套法典是耶和華通過摩西頒布的,猶太人也承諾會遵守這套法典。(出24:7,8)不過,既然摩西法典在公元33年五旬節後已經失效,約翰的浸禮自然也不再有效。(羅10:4;加3:13;弗2:13-15;西2:13,14)此後,唯一受耶和華認可的浸禮,就是耶穌吩咐門徒施行的浸禮。(太28:19,20)這裡記載的關於亞波羅的事,發生於公元52年左右。
上帝的 儘管這裡的原文是一個定冠詞,而不是意思為「上帝的」的希臘語詞,但很多學者都同意這裡說的就是「上帝的」。在使徒行傳裡,「分外恩典」這個詞組最常跟「上帝」一詞聯繫在一起。(徒11:23;13:43;14:26;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