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1 12/8 27-28頁
  • 費滋——古今相映成趣的城市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費滋——古今相映成趣的城市
  • 警醒!1971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舊城
  • 發思古之幽情
  • 購物地區
  • 學校、現今和以往
  • 停下進食繼續前行
  • 土耳其市場購物掇趣
    警醒!1978
  • 你知不知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1年
  • 摩洛哥山區竟日遊
    警醒!1973
  • 耶路撒冷
    洞悉聖經(下冊)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12/8 27-28頁

費滋——古今相映成趣的城市

《儆醒!》雜誌駐摩洛哥通訊員報導

在整個摩洛哥都可以見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古今交雜,可是這種對比尤以費滋城為甚。費滋城是回教文化的古代中心,地處北非,離大西洋約有百哩,在地中海之南約八十五哩,許多世紀以來曾是各種文明交流之處。現在這城的居民超過200,000。

我們由陸路抵達費滋,首先進入所謂「新城」。此城在1912至1956年之間,當摩洛哥是法國屬地之際大部分由法國人所建,風格與歐洲城市相仿,有路旁咖啡座及各式商店,居民均穿著巴黎時裝。住在此城的亞剌伯人也十分西化。此種作風使人很容易忘記僅在哩許以外便是舊費滋,與此地我們所見的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

舊城

費滋舊城在公元800年之後不久由穆利·艾迪利斯一世所建,他是穆罕默德女婿亞利之孫。有許多世紀的時間費滋一直是一個獨立王國的首都,而且久已被人認為是北非知識及宗教生活的中心。

從「新城」越過一個山谷便抵達古城,它看來頗富於吸引力。訪者由遠處望見一堆堆白色和灰色的平頂屋宇,其中雜著許多回教廟宇的尖閣;這些尖閣的頂突出來好像針從針墊伸出一般。

古城後面有一座大山,山麓長滿橄欖樹。據云樹的年代與古城一般久遠。從我們立足之處看來,舊城顯然建造在一連串的山丘上。這意味到我們必須準備爬上去,因為探訪舊城只能步行。這裡的道路時常僅比小徑闊一點,人畜的熙來攘往更無法讓車子通過。

發思古之幽情

嚮導對於往舊城觀光的訪者有很大幫助。他不僅將我們帶到最有趣味的地方,同時也使我們不致迷途。費滋以世界最大的「默丁那」自詡,這便是舊城的名稱。(默丁那是阿剌伯的一個城市,與回教教主穆罕默德的一生有重要關係),見到有如迷宮一般的橫街窄巷,我們很高興有識路者同行。

我們對此的街道的狹窄以及任何汽車或車輛都不見蹤影頗感詫異。費滋雖然差不多整年天晴,街道卻如此狹窄以致屋宇的二樓遮沒了大部份的陽光。

我們留意到這裡大部份居民都穿著傳統的服裝——與「新城」恰成對比。男人穿著「狄遮拉巴」,意即到腳的長袍,並常附有頭巾。有些男人戴著傳統的費滋帽,這種紅色的無邊高帽由摩洛哥的費滋所首創,現在已普世知名了。

女人也穿著長袍,臉部遮上面幕而只露出雙眼。這乃是回教的習俗。每人腳上所穿的差不多都是「巴布切」,意即後邊露出腳跟的皮拖鞋。

費滋據云有超過一百間回教廟宇,其中有些已超過千年的歷史。嚮導帶我們去非洲最大的郝魯恩寺院,它可以同時容納22,000個信徒。我們非回教徒不許入內,但卻可以從大門看見裡面的情形。

這個著名寺院地上鋪滿了竹席以便崇拜者朝著麥加城向阿拉禱告,寺院牆上有美麗的鑲嵌,雕刻精美的天花板上懸著許多鐵燈籠。踏入寺院時所有鞋子或拖鞋均必須留在外面,崇拜者離去時竟能認得自己的鞋子實在頗令人驚異。

購物地區

我們的次一步是去「塞斯」和購物地區。此地的小商店和攤檔的確多彩多姿。有些僅在牆上設一個壁龕。看來售賣某種商品的攤檔都結集一起,使人一望或一嗅而知。看看成行成列的蜜棗、橄欖、葡萄乾和各種香料的確令人目不暇給!

轉一個彎,我們看見各樣顏色的布皮和衣服擺成長列。在另一行商店裡我們看到絲綢。還有一行則是各種珠寶。有一行攤檔擺滿蠟燭,舉凡可以想像得出的顏色大小無不具備。它是用來祭祀費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在這樣的場合中宗教人士向他們認為是死者的靈魂燃點蠟燭。

我們在各處可以見到阿剌伯人與商販討價還價。不時我們也聽見鈴聲。原來發自一個賣水的人;他穿著鮮紅的衣服,有幾隻刷得發亮的銅杯掛在胸前。他在肩上吊著羊皮袋售賣淡水,只收幾個法郎(價值不及一便士)一杯。

由於路窄人擠,我們必須步步為營,特別要防備馱著一包穀和麥粉的驢子。往往兩驢相遇,街上便無法通過。這裡的男人時常騎著驢,而妻子卻頭上頂著大堆東西在後面徒步隨行。

這裡的回家婦女行動受到很大限制。她們在家裡不能與男子同桌吃飯。城裡的商業活動絕不見女人參與。在另一方面,我們經過人家門口時常常見到女人們在磨麵粉、搓麵糰或簸麥。

學校、現今和以往

嚮導又帶我們去一間十分古舊的建築,名為「麥地撒」。它是一間古代的寄宿學校,幾百年前來自阿剌伯世界各地的學生曾在這裡攻讀。事實上,當學生們在費滋的好幾間大學裡攻讀時,牛津和劍橋還沒有開辦。這座建築物的天花板刻著許多精美的雕刻。

我們不時從一些好像商店或家庭的地方聽見有誦讀之聲傳出。這些乃是幼童的《可蘭經》學校。在教師督導之下,兒童背誦著穆罕默德的教訓。許多兒童只有機會接受這種學校教育。我們向裡面張望,留意到屋裡既黑且擠,每個兒童手上都有一塊石版。

停下進食繼續前行

我們步行了許久,不禁有點餓了,因此遂停下來吃點「布吉士」。這是一串串的烤肉,幾分鐘前剛在炭爐上烤好。「默丁那」的某些部分充滿炭火和烤肉的刺鼻氣味,通常所烤的肉是心或肝。「布吉士」價錢不貴,吃前可以灑上點小茴香或其他香料。渴了可以喝些薄荷茶;這是傳統的飲品。

休息過後,嚮導領我們參觀工匠們雕刻銀器。這是費滋著名的出品,許多小工場僅是一件小室,可是他們卻自豪地以製品出示我們。盤和碟上鵰刻著各種花紋,手法之熟練使人嘆為觀止。

使我們感興趣的另一個地方是製革廠。看看牆上掛滿數以百計的羊皮!當地的人每逢重要場合都要殺羊,例如舉行割禮或每年的特別節日「艾阿埃哈」。回教徒的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亞伯拉罕獻祭而舉行的。但他們相信所獻的不是以撒而是以實馬利。(創世記22:1-14)既然在這個節日每家都至少宰殺一隻羊,因此羊皮甚多。

嚮導堅要帶我們去參觀售賣地毯和毛毯的市場。有些市場由大廈改建,牆上和天花板上均有美麗的鵰刻。其中陳列著各種顏色大小的地毯,是摩洛哥工匠的手織品。市場主人不厭其煩地將地毯逐張打開希望我們購買,並且極力稱讚每張的優點。有些市場在顧客參觀時且以薄荷茶款待。

費滋之行使我們留下什麼印象呢?舊城居民仍然過著許多世紀以前的生活,而不遠之處的「新城」的生活方式卻與西方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兩者的確可謂相映成趣。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