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1 8/8 8-11頁
  • 草船橫渡大西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草船橫渡大西洋
  • 警醒!1971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中美洲之謎
  • 科學界的批評
  • 「權威人士」也可以犯錯誤
  • 能夠航海的蘆葦船
  • 蘆葦船的製作
  • 探險
  • 試驗沒有失敗
  • 你知不知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21年(研讀版)
  • 紙莎草
    洞悉聖經(下冊)
  • 紙草——紙張的先驅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3年
  • 紙
    洞悉聖經(下冊)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8/8 8-11頁

草船橫渡大西洋

《儆醒!》雜誌駐丹麥通訊員報導

「航海的稻草堆,」「紙天鵝」,「漂流的鳥巢」——這些都是人們送給一艘奇船的綽號;這艘船於前年五月十七日從摩洛哥的一個海港啟碇。它與我們普通所見的船隻毫無相似之處。可是船長,二十年前以駕駛干特基號冒險航行馳名世界的人種學家科·希雅達,卻打算將它駛出大洋。事實上,他計劃橫渡大西洋至中美洲——航程達3,750哩!

使科學界人士驚異的是這艘船在構造方面的原始性。它差不多完全用紙草蘆葦造成,使人追想到法老王時代尼羅河上的遠古帆船。可是為什麼希雅達要選這麼奇怪的一艘船隻呢?他的計劃有什麼目的呢?

中美洲之謎

他的目標是要澄清一個引起熱烈爭論的問題,那便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各地的文明與四、五世紀前西班牙人抵達中美洲時所發現的文明是否有任何聯繫?這個問題曾有許多學者研究過。

當西班牙的「征服者」步哥倫布的後塵橫渡大洋時,他們所遇見的並不僅是原始的遊牧民族。他們見到能幹的抄寫員、建築家、藝術家、天文學家和外科醫生,住在有高度組織的城市裡,受著崇拜太陽的君王兼祭司所統治。他們的曆法比歐洲所用的更準確。他們的外科醫生可以縫補傷口,為死者防腐和施行腦科手術。那裡有石子鋪設的道路,巨大的引水道和使人驚異的架空橋梁。此外還有紀念碑、精美的雕刻,金字塔和雄偉的建築物。

當日那種高度文明現在僅剩下一片頹垣敗瓦而已。來自歐洲的貪婪征服者在各城市大肆破壞掠奪,居民若非因為拒絕相信天主教而集體被殺便是淪為奴隸。當時的國王兼祭司及其軍隊輕易地被一小撮西班牙軍隊所制服。何以故呢?因為他們的傳統說來自遠洋的一些「長滿鬍子的白人」一度為他們帶來文明,現在他們以為這批新到的白人也是友善的。

中美洲的人像古代的埃及人一般有金字塔、木乃伊、腦科手術、崇拜太陽和君王兼祭司,這單純是巧合而已嗎?抑或印第安人的傳統是根據事實的,「長滿鬍子的白人」是沿著始於北非海岸橫越大西洋的水流遠渡重洋而來的呢?

「直到這二十世紀,」科·希雅達寫道,「我們仍然接納認為文明搖籃僅有一個的學說。這個文明搖籃的位置距離聖經地區不遠,文明從此地越過大洲和海洋而傳至世界各地。」聖經中創世記一書的記載說,洪水之後第一個社會建立於美索不達美亞,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流域,然後人類從這裡「分散在全地上。」——創世記10:8-12;11:8。

科學界的批評

敏於批評的人類學家立刻攻擊這種見解。他們認為聖經太古老,對以往的歷史沒有任何科學價值。由於受到進化學說所影響,他們認為中美洲文化是獨立發展而成的。他們辯稱由於一切種類的人都在身心方面十分類似,因此在相似的環境下會有相似的反應。他們相信除了從西伯利亞渡過白令海峽而來的原始移民之外,哥倫布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人。他們認為這乃是一項「無可反駁的科學事實。」

過了數十年之後,這項「科學事實」開始崩潰了。別的科學家提出證據表明在哥倫布之前許久已有人渡過大西洋。紐芬蘭除了其他東西之外,發現有北歐海盜的居留地。因此昨日的「堅確科學事實」今日已被揭露為缺乏根據的臆測了。

科學專家們也聲稱,越洋的航程決不能用古埃及人所用的蘆葦或紙草船去完成。埃及古物學家認為蘆葦船紙能在河上行走而絕不能經得起海洋的風浪顛簸。也有人聲稱紙草一經浸在海水裡,不夠兩星期便會開始腐壞了。

可是科·希雅達並不為這一切科學批評所動。他相信他可以證明這種現代學說是錯誤的。他的確有理由不信任科學的「權威人士」。

「權威人士」也可以犯錯誤

在希雅達於1947年駕駛著名的輕木筏干特基號從南美至玻里尼西亞之前,所有「專家」都一致認為美洲的古代文明無法藉著輕木筏和蘆葦舟傳往太平洋諸島。威克拉在1943年寫到,美洲印第安人所用的船隻根本無法將他們帶到玻里尼西亞。兩年之後玻里尼西亞專家彼得·伯克爵士所寫的教科書也表示同一意見。看來這位作家是從他的同事,夏威夷主教博物館館長堅尼夫·伊幕利取得資料的。

早在1942年,伊慕利已放棄了古美洲人與玻里尼西亞有任何接觸的見解。何以故呢?因為另一位同事告訴他輕木筏很快便會入水。后者的資料則來自一位南美專家所寫的論文,其中聲稱輕木在幾星期後便會完全失去浮力。

這位專家的資料採自一位英國人的旅行記錄。大約在一個世紀之前,他在南美海岸對開處見過一隻輕木筏。船長告訴這位旅行家此種青木在幾星期內「便會失去浮力」。船長的資料從何而來則不得而知。他的話被人接納,而且,正如希雅達所說,「許多教師均將所知傳揚出去,雖然甚至沒有說明資料的來歷,於是此說遂成為公理。」

可是,希雅達卻用輕木筏航行了5,000哩,這項所謂的「科學事實」遂不攻自破了。因此他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科學家對紙草船的見解也同樣錯誤。雖然這些研究埃及的專家們堅稱草船無法繼續漂浮超過兩星期,但看來他們根本從未實際見過一支蘆葦船。

能夠航海的蘆葦船

當西班牙人抵達美洲時,當地的印第安人正用蘆葦造的船隻在加州至智利之間的太平洋海岸航行。這種船也航行於墨西哥的幾個湖中。「從伊拉克至阿比西尼亞,橫越北非和中非直至查德、奈及和摩洛哥,甚至在薩丁尼亞,」這一類的船均甚常見。——Hjemmet,1969年十二月二日刊,第七頁。

西班牙人抵達祕魯海岸時看見許多用纖幼的蘆葦草製成的船,船首和船尾優美地翹起,款式與古代北歐的海盜船相似。有些大到足以容納二十四名船員,他們很輕易地順著印加王國海岸的浪潮航行。

「祕魯的花瓶,」希雅達寫道,「在印加王朝之前便已刻畫著雙層的蘆葦船,載著許多乘客和貨物。在提提喀喀湖的蘆葦船大到足以運載牛群,甚至在風浪大作時仍可以航行,而且現在還有人建造。當我與山區的印第安人一同旅行時,這種船的耐航能力及運載能力在我心中留下極深印象。」甚至遠在太平洋中的伊斯特島,有桅有帆的蘆葦船也曾在石碑上出現。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蘆葦船僅航行於地中海和較東的一帶河道之間。《早期的船隻故事》一書說:「直至法老王開始採集木材之後,埃及才有木船存在。在此之前地中海由富於進取精神的水手用鋪上瀝青的紙草船行走。」羅馬作家蒲林尼敘述恆河與錫蘭之間的航程通常需時二十天,「由來自尼羅河的紙草船行走。」

由此看來紙草船顯然有很強的耐航力而能夠抵受風浪的侵襲。倘若這種船能在大西洋的風浪中漂浮超過兩星期,希雅達相信,這便足以表明地中海的水手有可能在哥倫布之前許久已經到過美洲和影響當地的文化發展了。

蘆葦船的製作

希雅達的同工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對埃及船隻的圖畫作了一番研究。波吾·蘭斯唐博士,瑞典一位研究埃及船圖的專家,到開羅將法老王的蘆葦船圖抄畫下來。希雅達的紙草船便是根據這些模型製成的。

造船的材料來自阿比西尼亞。一共有十二噸乾紙草莖,每條長約三至五碼,經由山區運至埃及沙漠中金字塔後面的造船地點。紙草用數以哩計的繩子捆成一束束,然後紮成正確的形狀。

船造成時大約有五十呎長和十六呎闊。船底有五呎厚。船的中央有一間草屋作為希雅達本人及六名船員的艙房。在三十二呎的雙桅上掛著一塊棕色梯型的布帆,其上繪有一個橙色的日輪。此船以埃及太陽神「瑞亞」為名。

探險

這艘奇異獨特的船被運往摩洛哥的沙法海港,這乃是古埃及人所知的最西一個港口。在港口停泊一周之後,「瑞亞」號開始向加那利水流進發;這水流會帶著船向西方漂流。以下是希雅達親自敘述的經歷:

「紙草束像膠纜般在波濤上起伏。厚厚的木槳像火柴一般被折斷,可是紙草莖卻一根也沒有斷……紙草莖堅實有如竹纖維,而且強韌如繩索。三星期過去了。四星期過去了。不久我們便已航行了比從埃及到克利特、希臘、意大利更遠的水程,不錯,比地中海內任何一條航線更遠。[遠超過『權威人士』認為他們所能行的路程!]波浪不斷向我們沖激……可是紙草仍然非常強韌。六個星期之後,我們已航行了相當於哥本哈根到北極的距離。」

可是,正如後來新聞報導,這搜船在安替列斯群島之東碰到颱風中心,右舷紙草開始鬆散,因為草屋的地板將捆縛紙草莖的繩索磨薄了。船桅也被颱風吹折。幾日之後希雅達和他的船員不得不離開紙草船,因為四周有鯊魚群,以致他們無法將船修補,他們在大西洋上渡過五十二日,航行了大約3125哩;當時他們離西印度的巴佩道斯島僅600哩而已。

試驗沒有失敗

若將所有事實仔細查考一下,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船壞了,這項試驗卻沒有失敗。希雅達感覺十分滿意,認為他們已有「充分證據表明紙草船是耐航的船隻。」他也舉出船破的理由之一是他和船員們「犯了許多僅是現代人才會犯的錯誤,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指導便去處理一艘古代的船隻。」

一位意大利的大學教授對此具有同感。他說:「這艘船的船尾造得太低。埃及人起先拒絕建造瑞亞號的船尾,最後他們將船尾造成很低,以致此船很快便被大浪擊破。另一個原因是此次探險所遇到的天氣特別壞。」

事實已證明地中海一帶的人所用的蘆葦船很可能越過大西洋,無論是特意的抑或被風所吹,而接觸到中美洲的土著。再者,有些訪者可能逗留了相當時間而將他們的藝術、工藝與宗教觀念傳給當地的土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