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建築物——古與今
《儆醒!》雜誌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建築究竟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呢?完美人類最初所居的樂園並沒有暗示到人有建築技術的需要。當時極端的寒暑,甚至雨,還未為人所知。反之那時「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遍地。」(創世記2:6)那時也沒有危險的野獸需要防範。請想想,人能夠毫無恐懼地住在戶外和睡在林中!
今日世上仍然有些未開化的民族住在洞穴和粗陋的居所裡,有些人因此遂遽下結論,認為人類需要幾千年的時間才形成建築的觀念。根據這種學說,現代人的祖先原本是毫無思想能力的,經過長時期的暗中摸索才進至稍力智力的曙光。但事實究竟如何呢?
極早的開始
不要受愚去相信猿變成人的故事,因為最可靠的遠古人類歷史紀錄告訴我們,第一個男人的長子成年之後便建造了一座城。這便是該隱。他所建的城可能僅是一條設防的鄉村,但無疑有閘門、房屋、門戶及其他建築上的特色。事實上,該隱的子孫已能製造和吹彈樂器及鑄造金屬工具。——創世記4:17-24。
1,500年之後,世上已經有人從事大規模的建築,這發生於叛徒寧錄的日子。寧錄是一個蔑視創造主的人;他好大喜功,君臨天下,建造了一城復一城,其中以巴別為首。那時的人已熟悉建築技術而擅用窯磚和灰泥。巴別城中建有一座雄偉壯觀、俯瞰全市的高大廟塔;它可能是梯形的,每層比下一層較小。——創世記10:10-12;11:3,4。
天上的上帝認為必須干預這項龐大的工程計劃,因為這項計劃的公開目的是要尊崇和紀念自高自大的人。上帝混亂了他們的言語,使他們彼此無法了解。(創世記11:7-9)於是人們被迫從米索不達米亞的示拿平原聚居中心分散到各方去;他們都記得那高大壯偉的建築物。
今日我們仍然可以見到這些古代建築物所產生的長遠影響。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瑪雅王朝的廢墟,高棉和印度的龐大廟宇以及紐約和其他地方的梯形建築物均足以證明這點。
志在沽名
各朝代好大喜功的統治者都喜歡建造堅固耐久的紀念碑塔以期留名後世。例如埃及第四王朝的金字塔原本矗立481呎,由超過三百萬方碼的石塊築成而佔地十三畝;其中的石灰石每塊平均重達二噸半。「有人估計,」據歷史家占士·伯其說,「一座金字塔所用的材料足以建成可容120,000人的城市的房屋。……大金字塔的底部佔地比聖彼得大教堂大一倍半……比西敏寺大八倍。」
人手所建的最大神廟是加納克的埃及太陽神廟。它的大殿內部面積為329呎乘170呎,有134條圓柱。中央的一排圓柱足有七十八呎高。藉著使大殿的牆高過四周的屋頂,並建了一排富於想像力的突出石架,神廟的建築師發明了一種所謂高窗的建築法。這可以透入適度的光線而為後來羅馬及中古時代的大教堂立下規模。
野心勃勃、揮金如土的君主們有能力雇用一些具有審美眼光和富於想像力的建築師。請想想他們的建築傑作有多少不同形式的優美圓柱和山形牆作為裝飾!例如看看柏斯布里斯的百柱大堂(稱為薩·蘇頓)。其中圓柱的高度與直徑為12與1之比,甚至比愛奧尼亞式的圓柱更為優美。在高度與直徑的比例方面,多歷式的圓柱是8比1,愛奧尼亞式是9比1,哥林多式是10比1。
這些紀念建築物的建築者有什麼目的呢?「我們可以說,」一位權威人士寫到,「埃及[和其他古代國家]的建築物目的一向是要使人民深深感到君王和神祇所擁有的幾乎超自然的統治力量,是民眾不敢想像有任何改變的可能。」《大英百科全書》,1946年版,第二卷。280頁。
古今許多雄偉的建築物都帶有滿足富貴中人的虛榮心的作用,從而使下層階級默默服從。這是非常顯然的。你可想像到他們有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一般向民眾誇耀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但以理書4:30。
榮耀歸於藝術感的賜予者
當我們看到古代和現代各種使人嘆為觀止的建築物時,我們最好將世人的虛榮心摒諸腦外。反之,我們應該想到宇宙間最偉大的建築家神奇地賦予人以這麼多種不同的才能!這並不是將石頭堆在石頭上那麼簡單。不,這還牽涉到其他要素,例如美觀和勻稱。一所完備的建築物必須表現完全的均衡。
論到希臘的巴特農神殿,一位權威人士宣稱:「它的線條計劃得十分精美——例如線條的微微彎曲使其看起來直立,角柱的稍微傾斜糾正了垂直柱子看起來傾斜的錯覺,各柱之間的中央空間較兩端稍闊——這一切以及那完全勻稱的設計,其中僅運用一項建築原則,殿前的柱子和楣石,共同使這座建築物具有一種簡純而令人驚嘆的莊嚴。」——《大英百科全書》,第二卷,281頁。
由於具有累積知識的獨特能力,人在建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有許多新建築材料被廣泛採用。1824年發明了水泥後,隨即又發明了製造軟鋼的過程,這使建築師有更大的機會發揮其想像力。都市文明的發展需要人在較小的面積上建築更多的房屋,這對建築師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
現代引人注目的建築物
高插雲霄的建築物又再蔚為時尚了。在芝加哥,第一座十層高摩天大廈於1885年落成。它的建築師發明了現在所謂的鋼骨支架,意即用鋼架支撐牆壁和地板。可是牆壁仍然太重。然後有人發明了一種大膽設計,在建築物的鋼架上鋪以新式和較輕的建築材料,和採用固定的大幅玻璃。
在1931年,世界最高的大廈落成——紐約市120層的帝國大廈。它的建築費達41,000,000美元,建築時間卻不及兩年。這幢大廈連同其上的無線電視台共高1,472呎。從頂上的看台可以遙望八十哩。可是,現在它已被紐約市曼克頓區南部新建的世界貿易中心所超過,後者包括兩座高達110層的鋁皮大廈。
現代的建築家已不僅設計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建築物了。反之他可以從工藝學的花園中採擷他最喜歡的花朵——長達百呎的混凝土樁;龐大固定的玻璃牆;用乳膠或其他材料製成而可以像手風琴般摺起來的屋頂。闊達420呎而用纜懸掛的屋頂。發展並非至此為止。建築加馬素·布魯雅說:「你可以雕塑混凝土,加以模鑄、刻鑿以增加建築的表現方式。」因此在建築方法方面,今日已差不多發展到想得到便做得到的地步。
例如三藩市的。阿高亞大廈便使人眼界一新,其中有許多十字交叉的梁柱以防範地震。芝加哥110層的約翰·亨高克大廈與此類似,但卻作新穎的錐形,其中的大桁梁足以抵抗冬天猛烈的風勢。巴西聖保羅市的高賓大廈作蛇形,使其中三十二層樓的住客都獲得充分的陽光。
聖保羅市中心作橢圓形的意大利大廈被公認為世界最大的鋼骨水泥大廈,他的四十五層樓擁有足供8,000至10,000人用的工作空間,並可以容納另外25,000名參觀者。從它的頂層俯瞰,聖保羅市的風光盡收眼底。
里約熱內盧的教育部大廈在1943年完成時,是當日前所未聞的混凝土和玻璃合製品。它的主要高層建築物在一邊附有較低的禮堂,另一旁有陳列所。大廈中的熱帶花園使其更富吸引力。它像後來紐約市的聯合國大廈一般大大受到著名的瑞士建築家利·哥比西亞的影響。
巴西利亞——新型的都市
深處內陸的巴西首都在建築學上打開了一個奇美的新境界。建築家威廉·荷福爵士在評論路司奧·哥士達那獲獎的城市設計時樂觀地說,所產生的結果會是一個「本身備有解決辦法而非難題的城市。」室內沒有一條平交道。在市內的平地上矗立著高大的建築物,像金字塔般形成了一項和諧的對照。廣大的住宅區中附有學校商店和各種娛樂設備。
政府的主要官署是由細長的混凝土和大量玻璃混合築成。它的圓柱已成為這個城市的象徵。法國文化部長安得利·馬勞將黎明大廈的圓柱譽為「自希臘圓柱以來最重要的建築學要素。」這些獨特的圓柱在每間大廈均以不同的方式排列。黎明大廈的圓柱被排成風帆式。三層高的最高法院大廈的圓柱在兩旁直透屋頂,四層高的白蘭娜大廈的圓柱則排在前面而看來像支柱一般。
富麗堂皇的圓拱大廈的拱形圓柱深深地豎立在周圍的水池中,有天鵝在池內悠然自得地泳游。與其他箱形的大廈相反,立法局大廈是一所長方形的建築物,有一部分藏入地底。圓頂的參議院大廈和碗形的眾議院大廈的屋頂都十分令人矚目,他們的辦公室設在兩座二十八層的玻璃混凝土摩天大廈內。這三間大廈面對廣場而形成鼎足之勢。
美觀和實用
不錯,建築業已成為好像一個花木繁多的園地一般。豐富的想像力加上種類繁多的建築方法和建築材料使建筑業的規模日盛。建築家已不再限於採用簡單的材料了。反之他可以想像,設計和技巧地運用混凝土、玻璃和鋼鐵築成優美的曲線,細長的圓柱,罩形的屋頂和其他悅目的樣式。
在一切動物中,人的藝術感是無與倫比的。這乃是造物主的恩賜,使人能夠造出各種款式的東西,大的和小的,美觀的和實用的。不錯,人若觀察一下四周所充滿的造物主的傑作,便會得到一個無窮的靈感泉源。人的複製品愈與原本創造物相近,他的工作便愈加悅目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