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何以要「摩天」
你知道在你當地或城市裡那一幢大廈是最高的建築物嗎?在你國內又如何?在全世界又如何?它很可能是一座摩天大廈。摩天大廈目前已成為普世的現象。在數以百計的著名海濱旅遊勝地,許多遊客旅館高聳地摩著天空。各大都市競相爭取擁有最高摩天大廈的榮譽。可是現時有一個和我們大家有關的問題:摩天大廈真的能造益我們的生活方式嗎?
為了滿足你的好奇心,我們試提出一個問題,你期望在那裡找到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在美國?在俄國?正確的答案是加拿大。它是多倫多的加拿大國家高台,高度達1,821英尺(555米),是世界最高的獨立式建築物。當然,它既是一座高台,便不是在普通意義上作為居住的建築物。那末,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廈是那一幢呢?
這樣,我們就不得不到美國去找了。在那一個城市?紐約?不是。它在芝加哥,那裡的西雅斯高台高達1,454英尺(443米)。雖然它比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高出100英尺(30米),但兩者的層數卻彼此相同——110層!
論到高度,你有留意到有多少人被高度所吸引嗎?因此世上許多最高的大廈都有特別電梯為遊客服務。至此有一個問題讓你想想:倘若沃的斯(Elisha Graves Otis)沒有在1853年發明世界最初的安全電梯,摩天大廈是否會切合實際?
何以要建造高聳的建築物?
人對高度的入迷可以追溯到古代歷史。例如,現存的最古老歷史記錄告訴我們,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世人聚集在美索不達米亞示拿地的一片平原上,說:「來罷,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世記11:1-4)事實上,他們所希望建造的塔是「摩天」的——一座摩「天」大樓!結果,他們建造了著名的巴別塔。
你有留意到古人建塔的動機嗎?「為要傳揚我們的名。」不錯,他們認為高聳的建築物與揚名有密切關係。在這件事上,他們的想法與現代的廣告代理商或商界巨子的想法相同。怎會如此呢?因為二十世紀的思想趨向是,『最大的便是最好的』——若能使自己的名與之有關就更好。
在這方面,請留意國際聯營商店東主伍和夫(Frank W. Woolworth)對於在1913年興建的60層高紐約市伍和夫大廈(高達792英尺[242米],是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所說的話。「我希望自己所建的大廈比以前任何其他商人所建的更大。結果建成了伍和夫大廈。」同時,他使自己成為更加知名的商人。可是,在1930年,他的「高台」在摩天大廈「英雄榜」上已被77層,高度達1,046英尺(319米)的克萊斯勒大廈所超越。克萊斯勒享譽不久就被較高的建築物凌駕其上,它便是高達1,250英尺(381米),1931年在紐約市落成的帝國大廈。
摩天大廈在普世激增的原因有二:希望盡量利用有限的土地;在若干場合,財政支援者有自詡的心理需要。正如作家吉百齡(James C. Giblin)所說:「紐約的摩天大廈設計也受到財政支援者的野心和願望所影響。這些不動產的發展者、實業家和商人希望自己的名與富麗堂皇的大廈有關,藉此炫耀自己的財富、權力而贏得別人的欽羨。」
建築師從那裡獲得靈感?
現代建築師從那裡獲得靈感呢?吉百齡先生繼續說:「[他們]認為使委託者滿意的最佳方法是借助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廟宇和西歐的哥德式大教堂的設計作為摩天大廈的設計樣本。那些建築物是為了紀念帝皇或諸神而興建的;既然如此,何不利用它們作為二十世紀億萬富豪的摩天大廈紀念物的樣本呢?」
令人驚奇地,若干現代摩天大廈曾被稱為大教堂。例如,以現代哥德式建築風格知名的伍和夫大廈被一位教士稱之為商業大教堂。畢茲堡一間同屬哥德式的建築風格的摩天大廈畢茲堡大學則以學業大教堂見稱。作家吉百齡建議36層的《芝加哥論壇報》摩天大廈可以適當地稱為報業大教堂。
第一幢現代摩天大廈在那裡?
第一幢現代摩天大廈是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候建成的呢?既然大多數摩天大廈是在紐約的曼克頓區,人們自然以為紐約是擁有摩天大廈的第一個城市。可是,在北美卻有三個城市爭取這項「榮譽」——紐約、芝加哥和明尼亞波利斯。那一個城市最有資格享譽呢?
倘若摩天大廈的定義是指十層以上的高樓而言,1868-70年在紐約興建的公正人壽保險公司大廈就可膺首選。但在建築師和工程師看來,摩天大廈絕不僅是高可「摩天」而已。真正的摩天大廈是以鋼鐵架構為基礎的建築物,它是十九世紀的革命性設計。這種設計使建築物能抵受極大的高度和重量。這樣,那一個城市贏得這項榮譽呢?
在《空間、時間和建築學》一書中,瑞士美術史家基狄安(Sigfried Giedion)提出權威性的答案,說:「如所周知,依照現代建築原理而實際建成的第一幢摩天大廈乃是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的10層大廈(1883-85)。」不錯,芝加哥是擁有真正摩天大廈的第一個城市。
現時看來芝加哥和紐約在擁有世界最高大廈方面互爭雄長。在一段頗長的時期內,紐約享有這項榮譽,但後來在1974年輸給芝加哥的西雅斯高台。紐約屈居次位會延續多久?會有人以財政支援在紐約建造一幢最高的大廈嗎?若然,動機何在?另一座摩天大廈會實際造益紐約嗎?
摩天大廈是否造益於人?
這導致一些範圍更廣泛的問題。摩天大廈和高聳的建築物會對一般人有真正的裨益嗎?把許多人擠在有限的面積之內會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嗎?公共交通系統和城市衛生設備所負的重擔又如何?火災的危險及其他因素也是無法不予以考慮的。
摩天大廈一般的功效已引起了嚴重的疑慮,尤以關心環境和生態方面所受威脅的人為然。正如路易士·文福(Lewis Mumford)指出:「實際上,摩天大廈自始至終一直是明智的城市計劃和建築進步的一大障礙。它的主要用途是使土地過度擠逼以謀求私人的經濟利益,和以之作為高價的宣傳及廣告工具,不管城市付出多大的代價。」因此,有一項疑問相當適切,那便是:何必要「摩」天呢?
[第18頁的圖片]
曾經保持世界最高紀錄的紐約市兩幢大廈——60層的伍和夫大廈(1913年)和110層的世界貿易中心(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