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1 4/8 14-18頁
  • 你若永遠活著,你會做些什麼?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若永遠活著,你會做些什麼?
  • 警醒!1971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欣賞美事未必要惡事襯托
  • 完美不會令人厭倦
  • 永遠使人感興趣的事!
  • 植物,動物和人
  • 更加熟悉上帝
  • 在地上享永生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人的希望僅限於今生嗎?
  • 完美——其實是什麼意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2年
  • 完美
    洞悉聖經(下冊)
  • 影響所及超越此時此地
    警醒!1976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4/8 14-18頁

你若永遠活著,你會做些什麼?

許多科學家一直試圖延長人的壽命。活到百歲是他們所常提及的目標。

許多人都希望見到這個目標實現。可是我們若提及人可以活到永遠的希望,有些人卻認為這樣的展望令人「望而生厭」。何以故呢?

他們的論據大致如下「永遠活下去會非常單調。我們會變成無事可做。」「人必須完美才能永遠生活,而完美是使人厭倦的。若沒有任何疾病、煩惱和錯誤,人便不會欣賞美好的東西了。」這種論據在表面上看來不無理由。但是它們真的能夠成立嗎?

許多發表此種意見的人僅是人云亦云而已;他們並沒有停下來親自想想這件事。

欣賞美事未必要惡事襯托

例如,我們是否應該覺得人要有疾病才會體會健康的可貴,所以疾病是好的呢?你以為一個看著妻子慢慢被癌症侵蝕而死的男子會相信這種論調嗎?人們會因為覺得健康而厭倦生活嗎?他們會因為環境優美和豐衣足食而厭倦生活嗎?他們厭倦生活是否因為他們做著有益的工作,並且享有和平與公義呢?

抑或與這些事相反的東西才使生活成為重擔呢?人們豈不是因為生活充滿疾病、愁煩及摩擦才會感覺厭倦嗎?

再者,健全的想法告訴我們,疾病和年老力衰的影響使我們身體的感官變成遲鈍。而減弱了我們對食物、飲品和活動的欣賞。

完美不會令人厭倦

你若聽見人說在完美的情況中永遠生活終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樂趣,請停下來想想。一個人平均在一年中吃超過一千餐飯。三十歲的人便吃過三萬餐飯了。可是他吃飯的樂趣會比他只吃過幾千餐時較少嗎?你若在一天不吃飯,你會發覺下一餐令你生厭嗎?不,你不必嘗過餓火中燒,營養不足的滋味才會欣賞食物——正如你不必切去一隻手指才會欣賞其餘九隻一般。

可是一個完美的男人或女人會感覺飢餓、口渴或疲倦嗎?無疑會。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在地上時是個完美的人,但是他也曾感覺飢餓、口渴和疲倦。你從聖經中關於他一生的記載可以讀到這點。——比較約翰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

我們不應該誤解「完美」的意思。除了上帝的完美之外,其他一切的完美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那便是說,一件東西的完美是根據它被造的目的而言。一個完美的錘子錘起釘子來非常好;可是你會將它當鋸子來用嗎?不,一把完美的鋸也不能當作錘子來用。每種完美都是相對的——視乎設計和被造的目的而定。

人類亦然。肉體的飢渴感覺以及長時間活動之後的疲勞都是正常的。創造主使人生來便有這種感覺。

但是聖經說在上帝王國的公義統治之下,他要「擦去他們的一切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這個應許又如何呢?這意味到什麼呢?——啟示錄21:3,4。

聖經在這裡所描述的是將「從前的事」,意即第一對人類在伊甸園反叛後所帶來的事,完全除去。這些「從前的事」便是他們的罪行為為全人類帶來的病痛、苦難、和死亡。——羅馬書5:12。

聖經的意思顯然不是說,倘若塵埃入了一個人的眼,他的淚腺也不會流出淚來將其洗去。人的神經系統對觸覺和痛覺所生的反應亦然。一個完美的人赤足踏在草叢的荊棘上仍會覺痛因為他那完美的神經會對刺痛有所感應。他血液裡天生的防衛系統,連同所含的白血球,也會發揮作用治癒他所受的傷。可是完美的人不會生壞疸,也不會患諸如消化不良、潰瘍、偏頭痛、關節炎、心藏病或癌症等疾病,免除這些損害幸福的事無疑會使人的快樂大為增加。

永遠使人感興趣的事!

一個永遠活著的人會時常都有須要運用他的智力和體力的事可做嗎?他會尋得對他的智力及能力的新挑戰嗎?談話會保持生動有趣嗎?抑或不久便會達到每個人所知盡都相同的地步呢?

那些以為屆時人們將會無事可做和可學的人曾想到造物主在創造這顆行星時將其裝備成多麼龐大奇妙的一個工作室和實驗室。請想想人類從古至今的一切成就。要記得人一切複雜的發明品,如電腦,電視機,飛機,火箭等,都不是用來自宇宙遠處的物質所造成的。不,這些都是用我們所居的地上,用地裡所蘊藏的種種化學元素、物和金屬造成的。發展的範圍多麼龐大!

今日從研究所得的知識進步的快速已非個人或組織所能追得上。因為人壽的短促,人們往往只能對許多事略有認識或對些少事作深入的研究。因此他們的知識若非博而不精便是精而不博。他們在十分專門的學問上成為專家,試圖在短短一生中「有所成就」。科學家說他們每次在研究上最後發現了「鑰匙」去開啟一個門戶,但卻都同時發現另有其他許多門戶。所以地上無疑不會有一日充滿「無所不知」的人,以致因為每個人所知的別人盡都知道而無話可談。

你對你的家所知幾何,在你一生中所見有多少呢?這不是指你所居住的房屋而是你所居的行星——太空人譽之為「太空寶石」的這個龐大的太陽衛星。

甚至世界遊歷家也僅能熟悉地球上的一小部分,通常僅是各大都市和所謂「旅遊勝地」而已。有些人曾看過若干名勝如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挪威的狹灣,非洲的索倫吉他平原,紐西蘭南島終年蓋雪的高山和大溪地的熱帶風光等。

但是在他們所看過的每座高山,每個深峽,每條奔騰的瀑布,每個青翠的山谷,蜿蜒的河流,檯形的高原,陰暗的深林,參差多石的海岸或椰雨蕉風的海灘之外還有一千個其他的,每個都各有其美麗迷人之處。

植物,動物和人

植物學家曾列舉335,000種植物。僅在美國便有1,035種不同的樹,從生長在沙漠的約書亞樹到龐大的美洲杉都有,此外也包括顏色美麗的糖楓、白灰樹和籃針樅。

從地球上的花朵一個人可以每天作不同的配合達一百年之久。甚至那時還會有其他無數的種類未運用過,從牽牛到紫茉莉,從嬌小玲瓏的荷包牡丹和鈴蘭到粗枝大葉、寬達三尺和重達十五磅的印尼山花。

地球上的動物又如何呢?生物學家列舉約有5,000種哺乳動物,3,000種水陸兩棲動物,6,000種爬蟲,9,000種雀鳥和30,000種魚,更不用說800,000種昆蟲了。

這些生物中你熟悉幾多種呢?也許你在書本中或動物園裡見過一些。但有幾多種動物是你曾觀察過牠們棲息地方,留意過牠們引人入勝的生活習慣和研究過牠們個別品質的呢?例如在400種蜂雀中有幾多種是你所熟悉的——黃玉蜂雀、紅寶石喉蜂雀,還是僅有二寸長的小蜂雀?這些珍禽像活的寶石一般閃耀著五光十色,包括火紅、深紫、豔橙和翠綠等。抑或你會小心地觀察過雄偉的兀鷹或翅膀闊達十二尺的信天翁嗎?

你無疑需要極長的時間才可以熟知一切地上,海中,和空中的動物——遠超過目前人壽所能給你的時間。

可是,遠較令人感興趣的是地球上的人。他們的多姿多彩與花無異,例如在生活習慣、服裝款式、飲食嗜好、建築、音樂和其他性格特色方面均各有不同。成為完美的意思絕不是要除去彼此的相異及性格的相反之處而變成人人一式一樣,猶之乎玫瑰花之成為完美並不須要一律是紅色一般。

今日想認識地上許多種族並非易事。事實上在許多地方這甚至成為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可是聖經所應許的永生唯有一些敬愛造物主和體會他的真理、公平和公義標準,並且也愛鄰舍如愛自己的人才能獲得。藉著產生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他們會使這個地球成為一個樂園而充滿友善、合作、慷慨、熱心的人。——加拉太書5:22,23。

他們會懷著正當的動機運用他們在手藝、冶金、建築、美化風景、裝飾、藝術、音樂、和文學方面的才幹和能力,這無疑會促成更傑出和更輝煌的成就。會見這樣的人,看到他們的工作產品和結識他們自然會是一件樂事。

更加熟悉上帝

最重要的是,永遠的生命使人可以更加熟悉宇宙至尊的主宰,耶和華上帝,在生活上沒有任何事教此更高尚和令人滿足。

直至永遠人類都可以學習更多關於我們造物主上帝的知識——但卻仍然無法知道關於他的每一件事。基督的使徒保羅論及我們的造物主說:「深哉,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因為『誰知道主[耶和華]的心?』」——羅馬書11:33,34;傳道書3:11。

同一位使徒也寫及耶和華上帝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馬書1:20。

人對宇宙及其行星,星宿和銀河系的知識使人對上帝的驚人能力和高超智慧無法置疑。他是宇宙中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設計家和建築家。在許多世紀之前,詩篇的執筆者滿懷感激地寫到:「耶和華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詩篇8:1,3,4。

雖然肉眼所能見的創造物證明有一位創造主存在,我們卻須憑著他的道聖經才能真正認識他,知道他的性格、他的旨意、他的行事方式和他的標準。通過他的道聖經,我們知道他對會死的凡人也顧念和關心。

的確,在完美的情況之下永遠活下去怎可能令人生厭呢?那時的生活將會永遠充滿喜樂、愉快及趣味。

可是人若永遠活著,則所有的人會住在哪裡呢?地球可以容納所有這些人嗎?

[第16頁的圖片]

你一生中有充分的時間去欣賞地球上所有風景美麗的地方嗎?

[第17頁的圖片]

……或種種色色的雀鳥和人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