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颱風共處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1969年十二月,一群國際專家雲集菲律賓共和國的奎松城商討一個重要問題。整個太平洋區的人均對此深感興趣。商討的問題不是政治性的。不,因為這是世界氣象協會和聯合國亞洲遠東經濟委員會的颱風委員會的第二次年會。
對西太平洋的居民說來,颱風之成為商討的問題絕不僅是出於好奇而已。事實上,那裡的大多數人都嘗過颱風的苦頭。他們眼巴巴地望著屋頂被吹走,看見整座房屋像火柴枝砌成的玩具屋一樣被吹塌。他們熟知濁黃的泥水在四週滾流的可怕——在颱風中傾盤而下的雨水所造成的結果。他們在時速百哩的颱風襲擊之下縮瑟一隅,欲哭無淚。
因此難怪各國的代表紛粉前來參加此次為期一週的會議。他們來自臺灣、香港、韓國、寮國、越南、泰國和菲律賓。其他感興趣的國家派來旁觀的代表則來自澳洲、法國、荷蘭、俄國、英國和美國。他們熱望見到有什麼辦法可以阻止這個變幻無常的巨人——颱風——繼續肆虐。
關於颱風的若干事實
颱風是什麼?這個名詞描述一種天氣現象,有風在低氣壓的地方吹掠。與颱風同類的風包括旋風、暴風和龍捲風。可是在闊度、高度和速度方面,以颱風為最厲害。事實上,風速超過每小時七十五哩便成為颱風。在加勒比海一帶和美國東部,類似的風暴稱為「颶風」。
我們一想到颱風所發出的威力便不禁納罕它們是從那裡來的。答案是來自水蒸汽。怎樣來呢?請這樣想想:要完全蒸發一壺放在火爐上的水需要大量熱力。所有這些熱力均可說是困在水蒸汽裡。若要將等量的水蒸汽再度凝結成為液體的話,在蒸發過程中所吸收的能量便要放出來才行。
一場中等的颱風在相同的過程上所發出的能量等於40,000顆氫氣彈。這幫助我們看出颱風若要保持其強度就必須繼續有水供應。這可以解釋何以颱風吹過陸地時時常加速而轉弱,可是吹過水上時卻會慢下來而加強。
釀成颱風的情況是什麼呢?科學家們至今還未能獲得完全的答案。可是,若干有關的因素已為人所知。其中三項是:(1)溫暖的海洋表面,海水的溫度至少達攝氏26°(華氏79°);(2)厚厚的濕空氣層,伸延至二哩或以上;(3)足夠的緯度,因為熱帶風暴無法在赤道形成;也很少在熱帶五度內形成。影響到東南亞的颱風的主要醞釀地帶是關島以南,太平洋赤道以北一帶。其次的地帶是中國海。
警告系統需要改善
颱風委員會商討的要事之一是如何改善警告系統,使人有充分時間去保護本身及財產。當你想到醞釀颱風地帶的海洋茫無涯際峙,便會了解到要建立氣象站是多麼困難。現在的天氣預告僅倚靠雷達報告、衛星照片及以前的天氣表來測定暴風的集結所在。
集結地方一經測定,氣象當局便派遣氣象飛機前往查察其動向和繪出其位置,同時也記錄氣壓、風速及其他因素以決定風暴的性質、速度、路徑和距離。氣象台會根據這些報告製成圖表及準備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向大眾提出警告。
由此可見在醞釀颱風地帶及其鄰近氣象點分布愈多,颱風的預告便愈準確。前年由於臺灣、香港和韓國的颱風委員會的合作,有更多的設備已經啟用。他們正努力建立更佳的通訊網,以求在有關的各國之間發出更有效的警告。
氣象船也在考慮之列。蘇聯和美國均表示有興趣在太平洋關島附近設立一艘大洋氣象船,目的是要偵查該區醞釀的風暴及記錄該地帶的氣溫。由於就在現場,這個海面氣象站可以觀察到一場危險風暴的最早徵兆。
努力減少損失
委員會正進行各種實驗以期減少颱風所造成的損失。既然颱風的能量來源是水蒸汽,那末將蒸汽再凝結為水而使其放出能量便應該能夠使颱風未登陸之前先行消滅其力量了。因此科學家正十分留意研究在雲中留下化學品,逼使仍在海上的雲層化成雨落下。雖然這件事還未有多大成就,科學家卻希望這種方法能發展成功。
颱風所造成的大部分損失是由於豪雨成災。為了控制過量的水,專家們計劃建築更多水壩及防洪堤。當局正在臺灣的天瑞河流域及菲律賓龐便嘉河一帶低地進行此項計劃。
當然,現在人們已知道水災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由於人將土地誤用了。不分皂白的採伐森林使土地失去了一個天然的防洪力量。颱風所帶來的豪雨其實很有益處,倘若土地能加以吸收的話。可是,森林既被伐去,耕地沒有保護物,大部分的雨水僅在地面流過而往往造成嚴重的崩瀉。現在有關方面正打算立法控制採伐木材,同時鼓勵耕農進行間作種植和實行依據地形的耕種方法。
你可以做些什麼
即使像現在般預早提出颱風將臨的警告,許多人都慣於置之不理或對警告毫不重視。也許他們有以前經歷過多次颱風而依然無恙,便覺得無足憂慮。隨著時間過去,以往的颱風使他們的危險感麻木起來。這是十分不智的行徑。最佳的途徑是先作最壞的打算,留意天文台的風暴警告,熟悉各種颱風訊號的意義,熟悉各種切合實際的預防措施,在颱風臨近時妥作準備。
認識颱風將臨的徵兆也有所幫助——風和浪的特性,它們的一般動向等。在東南亞的颱風多數向西北方移動。
不要被謠言嚇得張惶失措。可是,要密切留意無線電、電視和報章的天氣報告。倘若當局促請危險地區的人疏散至安全地點,便不可延遲。倘若你認為有理由要留在家裡,便要預備好一切必需品。請記得,電力可能暫時中斷。食水供應也許會停止或被染污。因此你所預備的糧食應該是僅需稍煮或不必煮的,清潔的食水也不可不備。其他救生設備也要檢查一遍,確知它們在那裡和仍然可用。
通常建築堅固的房屋被認為很安全。可是,不可過度自信。在時速二百哩的颱風中,這樣的屋也許並不安全,特別以在近岸或空曠的地方為然。有些預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有大樹枝或樹幹可能倒在房屋上嗎?屋頂是否安穩?有水淹的危險嗎?
東南亞的大多數房屋建得不甚穩固。竹竿、樹葉和木材是通常的建築材料。颱風警告發出時,你可以作些什麼呢?為了使房屋穩固,可以掘地插竹斜撐房屋。將屋子用牽繩繫在地上。既然颱風掠過時會改變方向,因此房屋四面都要用竹竿繩子牽住。這樣無論風從那一方襲來,都有東西可以抵住。
颱風對生計的影響也要考慮到。東南亞許多地方及太平洋諸島都以椰子樹為主要的收入來源。颱風雖然、通常不會將樹連根拔起,但也會造真相當的損失,大多數是由於樹葉受損。看來樹葉可以吸收水份供養果子,而且含有將陽光轉為植物養分的葉綠素。颱風之後樹木雖然繼續結果,椰子卻很可能是中空無物的,因此不會有任何商業價值。
看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颱風,但抵銷經濟損失的若干建議倒也值得考慮。例如,鼓勵耕農在椰子樹叢之間兼種豆類如花生等,或芒果和香蕉之類。許多時跟從這項建議的耕農們不但獲得額外的收入,而且椰子樹的收成也增加至百分之69之多。即使椰樹在颱風中遭受損失這些次要農作物卻生長快速,因此耕農不致全無收入或糧食來源。
穀米也是這個地區的主要最作物,可是有些地方卻由於不斷遭受颱風打擊而無法有收成。其中一個地區是菲律賓群島最北的巴但斯省。因此那裡的耕農改種根類植物;這些農作物,如甜薯,不像穀米般大受颱風影響。其他常有颱風肆虐的地方也以此作為額外的農作物。
颱風的裨益
鑑於上述關乎颱風的種種危險,人們以為颱風有損無益是不足為奇的。但事實卻絕非如此。颱風也會造成許多好處。例如,它們將千百萬加侖的鹹水化為淡水廣泛地落在乾涸的土地上。人若要將這麼大量的鹹水化為淡水就必須有昂貴的機器設備和費時多年才行。
颱風的強大風力對人和他的家還可能有其他益處嗎?關於這件事,人還未獲得全部答案。由於無知,人嘗盡颱風的苦頭,因此腦中僅留著此種印象。關於颱風對人,對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對人賴以養生的土壤的種種益處,現時的研究仍在初步階段而已。
我們確如在將臨的新事物制度中,我們的造物主耶和華將不會像現在般容許颱風肆虐毀滅人命財產的事發生。反之他會實際應驗他對地上一切順服的人所作的慷慨;這項應許載於以西結書34:27:「田野的樹必結果,地也必有出產,他們必在故土安然居住。」他們不會在颱風中戰兢自危,反之他們可叫信賴創造風、海洋和萬物的造物者的保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