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2 4/8 15-18頁
  • 你的職業佔有了你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的職業佔有了你嗎?
  • 警醒!1972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陷入龐大主義中
  • 不合道德的行為
  • 「有計劃的殘舊」
  • 沒有獨善其身的餘地
  • 緊張病
  • 跳出企業陷阱的虎口
  • 你的生意要你付出什麼代價?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 大企業與犯罪
    警醒!1985年
  • 在業務關係上保持基督徒的團結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 勞碌工作——何時才是好事?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4/8 15-18頁

你的職業佔有了你嗎?

「我們並非真的活著。我們僅是存在而已。存在的藉口是服事我們的職業,」艾勞不滿地埋怨著。

他的上司和午餐同伴,堅尼先生,a頷首同意。「我們都是奴隸。職業佔有了我們。」

「請看看我在去年提出的售貨紀錄。你對這成果認為怎樣?你告訴我今年要增加百分之10。」

「啊」,堅尼先生提醒說,「那是無情的公司要我告訴你的。我的工作是要將人利用到最大限度。」

這位老年人想起公司未與龐大的所謂「增長」機構合併以前並沒有這種不近人情的非人待遇,面上不禁泛起了憂鬱的表情。合併之前這間公司的總裁也是東主。在對人的關係上側重以個人為基礎。凡事留有了解和同情心的餘地。可是現在除了自己和少數人如艾勞等還有小許信賴感以外,情形已今非昔比了。甚至這種信賴感也是很膚淺的。在堅尼先生的內心深處,他認為還未可以披肝瀝膽。

「我們現在是一個龐大機構的一部分了」,艾勞說,聲音滿帶譏諷。「我們的股票在市場出售。誰有錢就可以買到對我們的發言權。他們投資一元,手也不動就想取回二元。這意味到我們要榨取更多的利潤,不擇手段而只要牟利,即使唯一的方法是製造劣貨充場。」

陷入龐大主義中

許多人均感覺陷入現代商業世界龐大機構的掌中,像艾勞和堅尼先生般真人真事的午餐談話非常普遍。這是個陷阱,很少人能從其中自拔。堅尼先生的反應很像在商業主義的鐵面之前毫無辦法地揮著空拳。這副面孔貪婪地刻在一排排的鋼鐵上,其精神正如美國一間大製鋼廠的一個主管人員在《幸運》雜誌所披露一般:「我們公司的目的不是製鋼,不是造船,也不是建築大廈。我們的業務目的是賺錢。」

以擴張、合併或任何手段造成的增長乃是通往利上加利的康莊大道。

在一個以增長為手段,以牟利為中心的社會中,各行業之間拼命互相角逐,互爭雄長。以商店為自己王國的小商人,以技術為財產的技工,擁有幾畝田地而自給自足的農夫的影響力已消失無餘。「現在是集資億萬的大企業時代,」佛烈·曲克在他所著的《墮落了的國家》一書中寫道:「隨之而來的是,電腦和自動機器時代。……結果不但個人要進入大企業而生存,小企業也迫得要併入大企業中。這段一往無前的衝力造成了龐大無比的支配制度;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時代的特徵。」

從1950至1960年已有千間以上的美國大企業合併。這種步驟在1960年代更為加速。今日美國有超過三份之二的工業(運輸、製造、開礦、公用事業)僅由數百個機構所操縱。僅是316間製造廠便雇用了美國所有工人的百分之40。正如曲克所評論,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個人的意志會變得軟弱,良心也變成麻木。

在作家伊力·富林看來,這是可怕的倒行逆施:「活著的是組織,機器人成了它們的奴隸而不是它們的主人。」人變成了僅是機器裡一隻潤滑的齒輪:「潤滑油便是高薪、紅利、設有換氣裝置的工廠和提高士氣的音樂,以及倚靠心理學家和人類關係專家;……他的感情或思想無一是出於自己的;無一是原來的。他無論在政治、宗教、哲學上都沒有確定的信仰。……他將自己投入龐大機構中,崇拜它們作為自己人權的真正代表,結果在其中喪失了自己。」

不合道德的行為

許多商人感覺落入陷阱的另一原因是不合道德的行為的強烈趨勢。歷史家論及古代迦太基人說,「任何事情結果無利可圖便被認為可恥。」這話其實也可以代表今日的商業世界。據《哈佛商業觀察報》說,在訪問過1,700名商業管理人之後,發現每七人中有四人相信公司裡的其他管理人在任何時間只要認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便會違犯道德法則。每五人中有四人承認他們的公司作過不合道德的行為,如賄賂、雇妓女牢籠顧客、價格不公、宣傳失實、破壞反托辣斯法、偽造帳目借貸、買賣贓物等。

雇員們也爭著在公司裡向上爬。一間石抽公司的主管人員承認:「在這間公司裡有些人不擇手段以求登龍。」他們為了「晉升而盡力鑽營,」因而作出種種不合道德的行為,「詭計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而毫無道德觀念。」《墮落了的國家》一書告訴我們,各行商業出盡了明槍暗箭,甚至不惜利用「黑社會的手段」

「一個人可以僅用誠實而穩當的方法獲得晉升嗎?《現代事務處理》雜誌曾詢問身為主管人員的讀者。差不多全部都回答說「不能」。

非法手段的運用是有傳染性的。紐約經營顧問諾文·雅斯本警告說:「在上者若不忠實,這便會好像傳染病般蔓延下來。」難怪那些希望避免在道德上患病的人感覺落入陷阱中。

「有計劃的殘舊」

許多商人在職業上感覺落入陷阱中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不能隨意製造品質優良的產物。現在的趨勢是「有計劃的殘舊。」這便是說,出品商故意將貨物製成粗劣,但卻不露形跡。因此,貨品不久便會殘舊,顧客迫得另買新的。這種行為被一位經濟學作家形容為「美國經濟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通用電機公司使其他企業不勝羨慕,因為它率先在汽車工業上採納「有計劃的殘舊」政策,每年推出新型汽車。一位批評家論及汽車製造業先進亨利·福特及其製造汽車可以耐用多年的意見說,「他在今日便會成為對國家的一項威脅了。」

比一切「自由企業」聯合起來還要超速的是美國政府在軍備上的支出;這被形容為「對消費社會的經濟的一項可喜刺激,因為軍器過時得這麼快,以致必須不斷更新。」

「有計劃的殘舊」結果造成一種循環。商業界鼓勵負債,消費者容易以分期付款購物,於是開始了無盡的循環,《商業週刊》稱之為「借債。使用。購買。殘舊。需要。」

沒有獨善其身的餘地

堅尼先生現在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他生了病,也厭倦了他的工作。公司的首腦完全不考慮他反對以劣貨推進市場的請願。因為公司與大機構合併,利用人力和增加出品的聯合壓力是有增無已的。他周圍的同事都是唯唯諾諾的一類人,對公司的政策奉命唯謹以求晉升。在這種盡量利用工人,以解雇為威脅的冷酷無情非人道的企業壓力之下,一個人又怎能起而抵抗呢?

他有選擇的餘地嗎?公司在規模較小和獨立時,有時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可以退到一個寧靜安全的固定地位,它是青年人所不羨的。可是現在有一個公司組織一覽表懸在總經理的辦公室內,表的型式像個金字塔。每個位置都是金字塔的一塊石,它們都是強權能幹的青年人力爭上游的踏腳石。

緊張病

堅尼先生深知自己的神經系統已響起「危機」的訊號。商人們患上潰瘍是家常便飯,美其名曰「緊張」。

從公司的心理學家可以獲得什麼幫助呢?堅尼先生知道他會作這樣的勸告:「消除你良心的顧忌,憑它自己的規則作一場商業競賽吧。」阿爾拔·卡爾在他所著的《商業如競技》一書中說:「在經濟的決策和行動上使個人感情作太多負荷的人往往發現難於忍受商業的緊張。」他勸告商人把良心僅用在日常生活上,因為「商場的戰術與私人生活的理想截然不同。」安得烈·克加在一篇題名為「[公司]總裁的養成」的文章中表示同感說:「他對這種挑戰[贊成惡劣出品]的反應如何會為上司所留意。」過於拘謹的人不但在「競賽」上難以成為總裁,而且,正如卡爾補充說:「他若能保持主管人員的職位和有辦法避免緊張病便算幸運了。」

滿心煩惱的主管人員,在三十和四十歲之間若要生存便得在一個要求成就的世界中競爭。長時期驅策自己要迎頭趕上終於改變了自己的整個個性。後來他們進入五十歲時便發覺自己無法緩慢放鬆下來以適應老去的過程。那些不能面對現實的人,正如芝加哥大學的威廉·亨利教授說,「實際上驅策自己到死為止。」

現代商業的緊張往往驅使人在內心懷有種種破壞性的態度——恐懼、憎恨、憤怒、負咎、不安、自疑等。

堅尼先生發現自己不但緊張、神經質和暴躁易怒,而且更糟的是,精疲力竭。這是一種黯淡、憂鬱的疲勞狀態。他在一日終結回到家裡時也無驅除商業煩惱而將其歸諸腦外。疲勞從星期一累積起來直至週末,他要藉星期六和星期日來休息恢復精神。

跳出企業陷阱的虎口

可是到了五十四歲他還有什麼機會在別處找到職業呢?他能在那裡找到一個職位有現在的金錢、威望和利益等酬勞呢?誠然,有很多競爭者喜歡雇用像他這樣成熟和有資格的人幫助他們打倒他現在任職的公司。但這意味到一樣艱難或更難爬上他們的企業金字塔。

首先他必須立下決心——並和家人取得協議——要擺脫職業壓力也許須要像買物一般付出代價。代價是什麼?可能是較低的生活標準。他必須不再以金錢衡量價值的唯一準則。

堅尼先生知道,對金錢懷有明智看法是重要的。聖經清楚指出:「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

堅尼先生意識到,若要活得久些就必需作一改變。他自己的身心正在告訴他公爵大學醫藥中心經過十五年研究之後所獲得的結論;滿意的工作是長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典艾勞共進午餐之後一星期,堅尼先生一聲不響地提出辭呈。

兩個月後,他擔任一間較小公司的獨立顧問,每週工作三至四天,薪水自然沒有以前那麼高。他也失去一些有價值的紅利如集體保險等。這便是他擺脫職業壓力的代價。這是值得的嗎?

他的內心說,是的。「我感到無比的精神快樂。我從企業的陷阱中自拔出來。現在我有時間作消遣,研讀和內省,有時間運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了。現在我為了生活而工作。我希望永不再為工作而生活。」

這位美國商人的真實生活記錄對你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的職業佔有了你嗎?

[腳注]

a 這是一位美國商人的真實生活記錄,但名字在此已經更改。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