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2 4/8 21-23頁
  • 教皇的訪問暴露菲律賓教會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教皇的訪問暴露菲律賓教會
  • 警醒!1972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許多人對宗教一無所知
  • 與富人利害一致
  • 言而不行
  • 吸引青年和窮人
  • 這是基督所用的方法嗎?
  • 他們為什麼脫離教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 教會會將教皇的主張付諸實行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0年
  • 教皇的奔波——何以是必需的?
    警醒!1985年
  • 節育問題使教會分裂
    警醒!1971
查看更多
警醒!1972
《警》72 4/8 21-23頁

教皇的訪問暴露菲律賓教會

《儆醒!》雜誌駐菲律賓通訊員報導

1970年十一月廿七日,教皇保羅六世在馬尼剌下機時,菲律賓總統以紅毯鋪地歡迎而造成了歷史的一頁。這是教皇初次訪問遠東和菲律賓這個四百多年來天主教均佔優勢的國家。

教皇的訪問使一般人對菲律賓的天主教會引起前所未有的注目。據菲律賓主教會議所發表的教區公函指出,這是「對天主教徒生活提出質問的一個機會」及「自我檢討的時間。」一位作家說教皇來到一個「混亂的教會」,1970年六月十三日的《馬尼剌時報》則評論教會「在菲律賓面臨四百年來最嚴重的挑戰。」

為什麼會有混亂、挑戰和自我檢討的必要呢?觀察一下人們發表的公開言論,大部分均來自菲律賓天主教徒本身,便可以明白真相。

許多人對宗教一無所知

早在1970年六月九日,梵蒂岡教廷海外傳教部的公報,《傳真報》,在贊揚菲律賓人富於羅馬天主教精神之際,同時承認「在菲律賓的天主教徒中仍有普遍的無知存在。」它說「宗教許多時傾向於迷信。」馬尼剌大主教羅芬奴對此說表示同感,報章引述他的話說:「教會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在我們宗教的基本信仰方面,忠心的信徒一無所知。」

何以會如此呢?為什麼被教會現為「忠心信徒」的人仍然是宗教文盲呢?奎松城阿提利奧大學教區長柏士費高·阿忒士指出其中一項因素便是教會沒有足夠的教士去照顧差不多三千八百萬的居民。

梵蒂岡官方的《傳真報》也同意此點。說在菲律賓平均5,865名天主教徒才有一位教士,「可是只有一半的教士直接參與教區工作,而且教土的增加根本無法趕得上人口的增加。」由於這緣故,據1970六月十三日馬尼剌《時報》聲稱,住在鄉村的大量天主教徒一年僅見到教士一次或完全見不到。但教士不足便是促成宗教文盲的全部原因嗎?

與富人利害一致

教士賓吾·卡里安將屬靈牧者的短缺與教皇的訪問相提並論,說:「數以百計擔任海道工作的教士麇集在宗教團體裡教導特權階級的子弟怎樣造句,講說文法完美的英語及成為成功的主管人員,但在無數僻遠地區中卻全無教士,以致羊群因缺乏牧人而徒然呼號,教皇對此可能流下淚來。」

其他作家們也指出一般人將菲律賓的教會與控制大部分國家財富的小數特權階級視為一體。

為了說明何以一般人將教會與富豪視為一體,《星期日時報》雜誌在1970年十一月五日刊登了一篇題名為「教會及其財產」的文章。作者聲稱倘若有人將菲律賓的天主教會比作商業機構,便不難將其列入「該國的十大公司」之一。

為了支持他的論點,作者指出馬尼剌的天主教管區是全國最富裕的。文內說出菲律賓主教會議的祕書長馬利安奴·加維奧拉證實教會在菲律賓信託銀行的財產約值二千五百萬至三千萬披索(約值6,375,000至7,650,000美元),還加上菲律賓群島銀行,生力企業公司及蒙第·柏特儲蓄銀行的股份。此外教會還投資於無線電台、報業、旅行社和醫院,並以擁有和經營學校為副業。

因此菲律賓天主教徒對宗教的無知並不是僅由於教士不足。反之,現有的教士往往將精神貫注於其他事務上。

言而不行

菲律賓天主教人士承認教會也面對其他嚴重難題。《星期日時報雜誌》的作家羅杜夫·土柏司認為「教會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言行一致的挑戰。」

菲律賓的主教們在上一年曾兩度放膽攻擊政府官員的貪污,可是其他冷眼旁觀的天主教徒則認為此項難題的最大責任其實落在教會身上。例如加維奧拉主教承認,「當主教們指責政府的貪污腐敗或攻擊其濫用錢財時,有人懷疑他們是否自彰其醜。」

在指摘教會方面,專欄作家卡門·加妮拉立浦在1970年十一月十五日的專欄中指出,菲律賓人是教會所造成的一種人。兩星期後同一位作家寫及既然教會在菲律賓久已成為國家統治勢力的一部分,現在自然必須對社會的宿弊和不公負責。

再者,亞佛列杜·羅西士在1970年六月三日的《馬尼剌時報》專欄中說,教皇的訪問會令人注目於成為天主教國家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菲律賓,因此問題是:這國的人民在這件事上表現什麼成就呢?紅衣主教羅芬奴自己承認:「這個國家無論在政府或其他方面的情形如何,都對教會的聲譽有影響。」

「在傳統的天主教國家中,都不約而同地有更多的貧窮,更多的社會不平,走向現代主義的步伐既小且慢」一位作家指出,「這是純粹的巧合嗎?」

這些言論不是無神主義者的責難而是菲律賓的天主教人士的誠懇疑問。種種情況促使各地的天主教徒懷疑他們的宗教是否真的結出好果來。

吸引青年和窮人

以上是教皇在1970年十一月廿七至廿九日到馬尼剌作三天訪問時所面臨的部分難題。難怪教皇在訪問期間除了主持三次彌撒外,便去訪問那些久被教會所忽略或疏遠的人士,那便是,青年和窮人。

如所週知,在基督教國各地青年均紛紛離棄教會,在菲律賓亦然。因此教皇在逗留期間為了吸引青年而在聖多瑪大學向學生會發表演講和贊揚今日青年的活躍。

窮人是另一批要爭取的人,於是教皇也逢迎他們。在托杜的一處貧民區,他訪問一個大小十口的窮苦家庭,當時他說:「我感覺有責任在你們面前宣告教會愛你們,愛你們窮人。」他接著所說的話默認教會已往的怠慢:「我也必須說,教會應該對你們表示愛心,給你們援手,及以實際的方法和慷慨的服務幫助你們。」

教皇不得不正視加維奧拉主教在數月前所論及的現實:「倘若我們失去了勞動階級和青年,教會就要垮台了。」但這些人是否早已失去了呢?這樣行是否僅作亡羊補牢之計?

隨著教皇的抵達,來自十五個亞洲國家的代表也在亞洲主教會議中討論著同樣的事項,從會議的主題,「發展亞洲民眾」和「牧養大學生」便可見一斑。

負責牧養大學生的主教委員會指出「亞洲人口有百分之60在25歲以下,」對於這件事實,它說,「對日益增大的學生運動有加緊留意的必要。」主教們也決議讓天主教會成為「窮人的教會。」可是這項決議會說服窮人和爭取他們進入久已敵視為富人之友的教會嗎?

這是基督所用的方法嗎?

觀察者無法不留意到他們將重點放在物質的社會工作而不是民眾的屬靈需要之上。因此一位作家在1970年十一月三十日的《每日鏡報》說:「保祿是現代的。在一個愈來愈趨向不可知論或甚至無神論的世界中,提及上帝的名字已被現為一件愚蠢的事;與這種發展一致地,保祿六世在演說中很少提及老式天主教徒的字眼如救贖、成聖、救恩等。反之他出口不離社會學名詞:兄弟感、和諧、合作、活躍、社會公道、和平。」

然而問題卻是:這是基督所用的方法嗎?耶穌指出上帝屬天的王國才是人類所需的改革方法。可是,身為天主教徒的馬尼剌市立大學校長薩里杜·雷斯博士最近論及天主教會說:「它的目的看來並不屬天;它的目標似乎大部分是屬地的,它有偉大的教堂和華麗的祭壇;可是信心和愛心卻微乎其微。」

聖經豈不是表示基督徒應該照顧物質窮困的人嗎?不錯,但請留意聖經在這方面也說:「在我等父天主台前,那純潔無玷的熱心,是看顧孤兒寡婦在他們的患難中,又保守自己不受世俗的染污。」(雅各伯書1:27;《新經》)因此保守自己「不受世俗染污」也是基督徒的重要條件。可是天主教會卻顯然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此外,雖然早期基督徒有照料寡婦們的物質需要,他們是否以此為主要任務呢?你可以讀讀聖經,雖然耶穌基督及使徒並沒有忽視同工的物質需要,他們卻沒有把他們的主要任務從以上帝之道教人轉為料理膳食。使徒們聲稱他們應該專心以「傳道為事」。結果如何呢?「主的聖言愈傳愈廣。」——宗徒行實6:4,7,《新經》。

教皇所倡導的是基督所實踐的宗教嗎?菲律賓天主教人士如上述的班里杜·雷斯博士等認為不然,他悲哀地評論說:「我們所自稱的基督教是一種狂熱信仰的墮落形式,與神授的創立者所倡導的簡樸、仁慈而富於愛心的基督教截然不同。」「這是一個沒有基督的,虛偽而矯揉造作的基督教。它並不能拯救我們,因為它已喪失了拯救的能力。它不能將基督給我們,它已失去他了。」你會喜歡這種宗教嗎?

不錯,教皇訪問使菲律賓天主教會惹起世人注目。但正如菲律賓天主教徒自我檢討的結果表明,普世天主教徒也必須省察一下上述的嚴重問題。倘若天主教會所用的方法和所結的果子都與基督不符,它可說是真的使人歸向上帝嗎?——馬太福音7:18-20。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