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育問題使教會分裂
大批天主教徒久已渴望教會放寬對人工節育的禁令。世界領袖們也由於被人口「爆炸」帶來的貧窮饑餓難題所苦而希望有所改變。此外,教皇所設立的委員會也有大部分分子提議更改禁令。
可是,1968年七月教皇保祿六世卻頒發[人命]通諭以重申教會的立場。這個通諭禁止一切人工節育方法,包括避孕丸在內。通諭聲稱「每次婚姻行為都必需大開傳宗接代之門。」
廣泛的反應
這項公佈恍如晴天霹靂引起極大的反應。紐約《郵報》以頭條新聞宣布:「教皇詔令掀起風暴。」三藩市《星期日觀察記事報》評論說:
「教皇若望廿三世曾在教會會議中將教會駛入改革之海上。可是教皇保祿六世卻不得不在過去五年來日益猛烈的風浪中負起掌舵的重責……
「在節育通諭一事上,舵幾乎從……教皇的掌握中被扭脫了。
「教會時常被人稱為彼得之船,這艘船正在教士和信徒的反對浪潮中飄搖不定。」
世界各地的許多天主教徒既驚且怒。很少有這麼多人對教皇提出如此強烈的反對。美國一位信天主教的母親說:「教皇是什麼人,竟敢干涉我的房闈之私?」有四個兒女的一位法國男子聲稱:「我認為教皇錯了。我絕不理會他的禁令。」
阿根廷《標題》週刊所作的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大多數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都表示不同意教皇的主張。甚至在超過50歲的婦人當中也有百份之52說教皇不對。百份之84則認為節育是各人的責任而不應受教會轄制。
據說美國大約有百份之70的天主教婦女實行人工節育。很少人因教皇的通諭而改變主意。芝加哥萊奧拉大學的教士羅拔·霍士曾指出這點;他坦率地說:「教皇好像對千百萬人說,『你犯了罪』。……他們反駁說,『犯罪又怎樣!』」這種態度從洛杉磯一個有800個會員的信徒協會所發出的宣言可見一斑:「我們反對教皇保祿的節育禁令,並籲請所有成熟的天主教徒也同樣行。」
教皇的通諭也在教士圈子裡動了公憤。天主教神學家約翰·米希雲向敘集在紐約福特丹大學的一群人說:「我不能將這項教訓當作真理來接納,我多數同僚也不能,多數在45歲以下的天主教徒也不能——許多超過此年齡的人亦然。」至此包括大約300名教士和修女的聽眾熱烈鼓掌贊成。
荷蘭丹·波治的主教贊·保魯遜坦白地聲稱:「我無法同意這項通諭。」法國的主教們也表示不能完全接納,因為候斯頓的《記事報》報導:「法國的羅馬天主教會認為屬下教友採用人工節育『未必是犯罪』。星期五有120位法國主教宣布羅馬天主教徒應該個別自行決定是否須要實行人工節育而不必理會教皇保祿的禁令。」
所生的影響
有些天主教教士公開反對禁令;有些企圖加以緩和;保守派則極力支持。這些神學家們彼此公開爭辯,當時鬧得面紅耳赤。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更加混亂。一般教友對教會的信心愈益動搖。盈千累萬的人憤然相率離開教會。
教會權威人士承認禁令加深了天主教徒與教廷之間的裂痕。他們也承認許多教士和修女因此離職,青年人則因此而不願獻身宗教。
在教會中的這種意見分歧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混亂,而且使教皇的權威受到猛烈的批評。曼徹斯特的《衛報》週刊評論這件事說:
「教皇通諭所發生的一項深長影響無疑是削弱人們對他的道德權威和羅馬天主教會的教訓的尊重。震驚過後,……教會領袖們所造成的新創傷的痛苦疤痕將會繼續留在教會中。
「這項通諭最低限度使許多天主教徒……痛苦地想起……伽利略所受的責難。」
鑑於節育禁令所導致的痛苦分裂,教會顯然與上帝之道說必須存於真正基督徒組織中的團結背道而馳。——哥林多前書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