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1 10/8 18-19頁
  • 揭露基本的原因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揭露基本的原因
  • 警醒!1971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真正原因
  • 來自「發展」國家的危險
  • 何以在此之前很少人理會
  • 污染——是誰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你應該怎樣行?
    警醒!1971
  • 污染的致命後果
    警醒!1988年
  • 污染終被制伏!
    警醒!198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10/8 18-19頁

揭露基本的原因

數量龐大的廢物和染污物直至現今仍在繼續增加中。基本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由於人類的發明嗎?未必,因為在整部人類歷史中人曾發明過許多東西。事實上,聖經的《創世記》一書告訴我們在普世洪水之前,「猶八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土八該隱[則]是打造各樣銅鐵利器的。」(創世記4:21,22)惹起難題的不是人的發明能力而是將這種能力誤用了。

同樣地,難題也不能全部歸咎於工業,因為工業有大有小。帶來損害的乃是工業的集中和工業的方法。工業是替人生產的。因此,基本地說來,染污來自人和他們的慾望。你在工業城市裡居住和工作,駕駛汽車,用煤或石油在家中取暖,使用化學肥料和殺蟲劑,用以「用後拋去」的容器——瓶、罐、樽等——裝載的產品嗎?若然,你就須要對染污的難題負一部分責任了。

真正原因

大量染污的真正原因其實可歸咎於一般人所接納的價值標準、生活方式和所形成的制度。精神的染污導致實物的染污。

龐大被人看作優點。快速大量的生產和立致的利益成為成功的尺度而被譽為人類的造福者。正如一個澳洲國會委員會在討論染污問題時說:「增長仍然是國家的宗教,發展則是其先知。」

陽光、新鮮空氣、純淨的水、花草樹木、野生動物——這一切都可以犧牲不要。但是「進步」一定要繼續下去!

人們以為幸福來自擁有大量的人工製品,結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屬靈的生活理想與道德標準遂逐漸崩潰。

誠然,今日許多人都是「無可奈何」的。他們發覺自己被困於一種並非他們所造成的制度中。他們覺得在短促的一生中無法改變事態。

可是,倘若改變的途徑已經打開了又如何呢?有多少人願意身體力行呢?你個人對於濫用地球富源的自私物質主義感覺深惡痛絕嗎?今日大多數人其實都喜歡崇尚物質的生活方式,他們只不過希望能避免不愉快的後果而已。他們也許沒有始創染污的方式,但卻因為這種方式帶來的所謂「利益」而寧願見到染污延續下去。

來自「發展」國家的危險

我們看見一種與1750年以前大不相同的社會在許多地方發展起來。那些未有依照這條路線發展的國家發覺自己在與「進步」國家的關係上大為吃虧。他們的通貨在國際市場上價值低落。

現在一般「落後」國家都在盡力設法趕上「進步」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渴慕其他國家的產品。這種情形只會使地上的難題更為複雜而已。為什麼呢?

因為工業社會裡的人比農業社會裡的人所造成的染污大許多倍。據保羅·安烈治博士說:「每個美國兒童加於環境之上的擔子比每個印度兒童多50倍。」

何以在此之前很少人理會

為什麼人們讓情況發展到危機的地步呢?澳洲國會的水染污處理委員會指出兩項基本因素,說:「在大多數染污難題的背後有兩項互相關連的因素,無知與惰性。」我們可以說,無知與冷漠。

早期的工藝科學家未能預見他們所發明的節省勞力與大量生產的工具會對人類的生活環境有這麼重大的影響。早期的工業家也許沒有意識到大規模運用化石燃料會造成什麼程度的毒害,以及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對倒入其中的廢物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早期提倡各種節省人力的機器及設備的人原意是要減輕他們的擔子。他們並非故意毀壞所居的環境。可是他們在損害成為顯著時也沒有表示特別關懷。

作家路易士·孟福論及工業社會所形成的冷漠觀點說:「對污穢、嘈吵、震盪等問題表示關懷,被人視為女性的軟弱。」他提及蘇格蘭的發明家占士·瓦特本想改善他所設計的機器以減少噪音,但是英國的工業家卻阻止瓦特如此行。為什麼呢?他們認為噪音是可以聽得到的力量證據!正如《明鏡》週刊在1970年九月十四日報導,當他為了萊因河的染污問題接受訪問時,他雖然對於魚類的死亡略表關懷,卻補充說,「游泳,釣魚和羅曼史——簡直無聊!」犧牲這些東西乃是「進步的代價」。

生態學家巴雷·金冕那指出難題的癥結說:「在較早時候摧殘地球資源的人不能完全對有害的後果諉稱無知,因為摧毀山上林木的人很難避免留意到隨之而來的泥土崩瀉。[僅具有普通常識的人都知道將垃圾倒入河中自然會影響到下游的居民。]難題不是科學的無知,而是故意的貪婪。」

當然,無知也是一個因素。科學家們承認他們尚未知道許多種混合化學劑噴在空氣,陸地和水中所生的全部影響。這種無知是危險的。可是對危險的漠視,根源於人類的自私心和「故意貪婪」的那種漠視,卻阻止工業技術發展在推出各種新發明和化學產品方面暫時停止或甚至緩慢下來。

那末有什麼補救或希望呢?有些地方在取締毒害環境方面的成功又如何?這能夠帶來完全的紓解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