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0 11/8 4-9頁
  • 污染——是誰促成的?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污染——是誰促成的?
  • 警醒!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陸地污染在增加中
  • 污水——生物不宜
  • 酸雨——令人擔心的威脅
  • 臭氧——看不見的仇敵
  • 道德污染
  • 污染的致命後果
    警醒!1988年
  • 你應該怎樣行?
    警醒!1971
  • 從天而降的殺手!
    警醒!1985年
  • 探究污染的原因
    警醒!198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11/8 4-9頁

污染——是誰促成的?

「本島乃政府產業,現正在此進行實驗。土地已被炭疽病所污染,非常危險,禁止登陸。」a這個豎立在蘇格蘭本土對岸格林亞德島上的牌子警告遊客遠避。在以往47年間,自從生物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內大力進行實驗以來,這個美麗的小島已受到炭疽病菌所污染。

格林亞德島是污染的極端例子。但較溫和的陸地污染難題也正變成日益廣泛和嚴重。

陸地污染在增加中

陸地污染的一項因素是垃圾。例如,據倫敦《泰晤士報》所載,英國平均的四口之家每年拋棄112磅金屬和90磅塑膠垃圾,「其中不少更進一步地弄髒街道、路旁、海灘和消閒地方。」

法國一份雜誌GEO報導說,法國馬賽郊外英德里遜(Entressen)的巨大垃圾堆已積至200呎高,估計吸引了14萬5000頭海鷗之多。環境垃圾堆的鐵線籬笆阻止不了狂風吹散紙張和塑膠垃圾。結果,當局買下鄰近74畝的農地,打算用來緩和廢物難題。

難怪在籌備歐洲環境年(結束於1988年3月)之際,EEC委員戴維斯(Stanley Clinton Davis)發覺污染的麻煩是「無窮的」。b結果,有關方面發起了一項鼓勵人再用廢物的運動。目標是要把共同體每年的22億噸垃圾中百分之80加以處理而再用。

垃圾污染的難題並不僅限於西歐。它現時已遍及全球。據《新科學家》雜誌所載,甚至最遙遠的南極洲也需要清潔。澳洲研究家在他們的基地附近蒐集了40噸以上被人拋棄的機器和建築材料。《紐約時報》(1989年12月19日)報導,美國人在南極洲的麥克梅爾杜(McMurdo)研究站清潔那堆積了30年的垃圾,包括一台沉在水下80呎、重達7萬7000磅的拖拉機在內。

不錯,污染和毒害在陸地隨處皆是。但地球上的水又如何?

污水——生物不宜

《觀察家報》說:「英國河流在超過二十五年來首次發現比前更污穢。」論到《泰晤士報》報導說:「卡特加特海(瑞典和丹麥之間的海)正瀕於死亡。它污染得這麼厲害,以致缺乏氧而迅速變成無法維持魚類生活的死水。」《前衛週刊》說:「波蘭的河流正迅速變成露天下水道,一點改善希望也沒有。」

1986年11月發生了一場污染大災難,倫敦的《每日電訊報》將其形容為「西歐最大和最有魅力的水道慘遭蹂躪。」瑞士巴賽爾化學工廠發生了一場嚴重火災,灌救的消防員在無意中把10至30噸的化學劑和殺蟲劑沖入萊茵河中,結果造成了「水上工業的徹爾諾貝爾災難」。這件事當然成為頭條新聞。不過,通常沒有受到報導的是,其實有毒廢物經常以較不顯著的規模倒進萊茵河中。

水中的污染並不限於它來源的一帶地方。許多哩以外也可能受到致命的影響。流入北海的歐洲河道含有如此巨量的漆油、牙膏漂白劑、有毒廢物和肥料,以致荷蘭的漁業研究機構公布北海的比目魚不宜食用。研究顯示淺水地區的比目魚有百分之40患有皮膚病或癌性腫瘤。

這樣的毒害是誰之過呢?大多數人指向工業,因為工業家貪圖暴利遠超過關注環境。可是,耕農對於污染土地附近的河流溪澗也負有罪責。耕農如今越來越多用硝酸肥料,以致所貯的飼料有毒素放出。

不少人也把河流視作廢物傾卸場。英國西北部的默西河流域據稱是全歐洲最污穢的。利物浦《每日郵報》評論說:「目前,只有傻子或不知情的人才會在默西河游泳。」該報補充說:「誰不幸掉在河裡,就很可能要送院治療。」

未經處理的污水也是水道污染的主要成分。英國一個著名度假海灘附近的海水據報所含的未經處理污水相當於「在一個普通家庭浴缸的水裡放一杯污水」,超過EEC的規限四倍。

此外還有另一種污染物;它是從天空落下來的。

酸雨——令人擔心的威脅

有一個時期,英國有人死於呼吸空氣——其實是煙霧。今日已很少有人死於這樣的污染。估計在1952年殺害了4000人的倫敦煙霧已不再成為威脅。有些放出煙霧的燒煤發電廠已遷移到郊區,裝置了高高的煙囪,有些則裝設濾清器以除去大部分的致命氣體。

可是,這並非意味到終止了大氣污染。高煙囪也許能免除附近地區的直接危險。可是,風勢卻把污染物吹送到遠處——許多時是其他國家。結果,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遭受來自英國的污染,以致不少人把英國稱為「歐洲的髒老頭子」。同樣,美國中西部的工業促成了加拿大的大部分酸雨難題。

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指出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氣而造成酸雨的罪魁禍首。1985年,負責處理美加酸雨難題的美國總統特使劉易斯(Drew Lewis)聲稱:「說硫酸不會造成酸雨等於說吸煙不會造成肺癌。」看來二氧化硫接觸到水蒸氣就產生硫酸,使雨成為酸性化或聚集在雨雲的小水點裡,以致死的水分沖浴地面的森林。

酸雨落下,或更糟的是,酸性雪融解時,下面的土壤就受到影響了。據重複1927年所作研究的瑞典科學家透露,森林土壤在28吋的深處,酸性增加了十倍。這種化學變化嚴重影響到植物對重要礦物——例如鈣和鎂——的吸收能力。

這一切對人有什麼影響?許多從前生物充斥的河流湖泊已變成酸性而毫無生物,這無疑影響到人。此外,挪威的科學家從研究的結果認為,不論在湖泊抑或土壤裡,水所含的酸性增加會溶解鋁質。這件事構成了嚴重的健康危險。科學家曾經指出,「較高的死亡率和鋁質[在水裡]濃度的增加明顯彼此有關。」鋁質很可能與阿耳滋海默氏病和其他老人病症有關,這件事正繼續引起恐慌。

誠然,在某些地方,例如英國的默西河和法國的英德里遜垃圾堆,有關方面已開始設法改善情況。不過,這類難題並沒有消失。它在普世各地繼續重現。可是,還有另一種污染存在——看不見的。

臭氧——看不見的仇敵

不論在發電廠抑或家裡的爐灶,焚燒化石燃料會產生二氧化硫和其他的污染物,包括氧化氮和未燒去的碳氫化合物在內。

科學家如今越來越把空氣污染歸咎於氧化氮。在陽光影響之下,氧化氮有助於產生一種致命的氣體——臭氧。美國環境保護機構的廷吉(David Tingey)聲稱:「在美國,臭氧是最重要的空氣污染物,它對植物大有影響。」他估計在1986年,美國一年所遭受的損失高達10億美元。歐洲的損失約每年4億美元。

因此,酸雨雖然毒害水道,許多人卻認為在殺死樹木方面與汽車廢氣有關的臭氧比酸雨的罪責更重。《經濟學家週刊》聲稱:「[在德國]樹木未成熟就被殺害,兇手不是酸雨而是臭氧。雖然霜、酸性霧或疾病可為植物帶來致命的打擊,但使樹木變成脆弱而易受侵害的卻是臭氧。」歐洲的遭遇只是反映出其他大洲的情況而已。《新科學家》週刊報導說:「[美國]加州國家公園的樹木正被空氣污染所損壞,污染物也許來自像洛杉磯那麼遠的地方。」

可是,還有一種更糟的污染正在玷污地球。它乃是地球的陸地、水和空氣遭受污染的基本成因。

道德污染

我們可以很容易被人的外表所騙倒。耶穌基督曾有力地說明這點。他對當日的宗教領袖說:「你們……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一切的污穢。」(馬太福音23:27)不錯,人也許看來清秀整潔,甚至頗有吸引力,但他的談吐和行為卻可能透露他的品格其實墮落邪惡。說來可悲,這樣的道德污染今日十分普遍。

道德污染包括濫用麻醉藥,這件事比以前更加普遍。許多流行歌星、舞台和螢幕上的偶像,甚至看來體面的商人,都由於倚靠麻醉藥而引起醜聞。道德污染也包括性不道德;它可能導致家庭破裂、離婚、墮胎以及性傳染病的蔓延,包括兇險的愛滋病在內。

道德污染的根源在於自私心,它也促成了為患人類的物質環境的污染。在巴西聖保羅州,參與愛滋病治療的克里曼(Tereza Kliemann)指出難題的癥結所在,說:「預防[愛滋病]暗示到一群有高度危險的人需要改變行為,而這是很難做得到的。」大多數人都堅持要我行我素,不管他們的行動對別人有什麼影響。結果,書刊、娛樂甚至整個人類文化均受到道德污染所打擊。

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出,今日人在清潔物質環境和道德方面所作的努力只不過是表面功夫而已。既然如此,你也許納罕,我們有任何可靠的希望見到地球的環境和道德均受到徹底潔淨嗎?不要氣餒。聖經告訴我們,污染的終止已在望了!

[腳注]

a 炭疽病是一種動物感染病,可以在人身上造成潰瘍性的皮膚小瘤和肺感染。

b EEC代表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或共同市場。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更甚於歲月的侵蝕

經過多年暴露在風雨之下,這個雕刻石像已面目全非。比歲月侵凌更糟的是,空氣污染的腐蝕影響。普世的古老建築物遭受酸雨沖洗的侵蝕,從美國斯克內克塔迪的大會堂至意大利威尼斯的著名大廈莫不皆然。羅馬的石碑據報一觸即碎。希臘著名的帕台農神廟據說在過去30年來所遭受的破壞比以往2000年間更甚。這樣的損壞往往由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促成,包括氣溫、風勢和濕氣,以及生活在大廈牆壁上的細菌等。既然無生命的物體也蒙受這樣的後果,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必然會怎樣?

[圖片]

倫敦大教堂的雕刻物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