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1 10/8 20-22頁
  • 人能解決難題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人能解決難題嗎?
  • 警醒!1971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展望
  • 法律辦得到嗎?
  • 廢物再度利用?
  • 人們肯這樣行嗎?
  • 究竟需要什麼才能成功?
  • 你應該怎樣行?
    警醒!1971
  • 污染——是誰促成的?
    警醒!1990年
  • 污染終被制伏!
    警醒!1988年
  • 但願我們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就好了!
    警醒!199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10/8 20-22頁

人能解決難題嗎?

知道難題所在和難題形成的經過是一回事。解決難題卻是另一回事。

難題有解決的辦法嗎?健康的身體若是受傷,適當的料理可以將其治好。地球亦然,倘若對症下藥,其傷痕也可以痊癒。

可是人必須與造物主為這地球定下的自然律法協調一致才行。這些律法是不會改變的。人必須改變。我們絕沒有選擇的餘地。

那麼,人有希望使自己與地球恢復和諧一致嗎?

展望

幾條溪流,幾處湖泊,幾個城市的空氣——這便是人類試圖改變染污趨勢的成功程度了。可是大局的情勢如何呢?

現實地看大局的情勢,我們實在沒有很大的樂觀理由。舉例說,請看看紐約市的遭遇。早在1955年,一位處理空氣染污的官員預言:「十年之後,我們這個城市將會成為一個吸入新鮮空氣的好地方。」一位研究家也預測:「到1965年,行過第四十二街的人所吸到的空氣會好像瑞士山區般清新。」

今日住在紐約市的人會覺得這些預言荒謬可笑。紐約市空氣的染污程度已如此嚴重,以致大部分時間若非「令人不滿」便是「有礙健康」。那些樂觀的預言並不是根據現實而作的。

占士·史基漢,波士頓學院的一位主事人,提出這項現實的估計說:「使地球返回可以忍受的染污程度好像要停止世上所有戰爭一樣困難。」人有制止戰爭發生嗎?沒有。據1969年挪威科學學院估計,自公元前3600年以來,世界僅有過292年的和平,但卻發生過14,531場戰爭,殺害了千千萬萬的人。由以我們的世紀為甚。

法律辦得到嗎?

制定新的法律或加強執行法律可以阻止染污的浪潮嗎?無疑這樣行會有若干幫助。可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970年年尾指出,美國的空氣和水的染污程度正在增加,「儘管政府和工業界已設立較嚴格的規例和付出可觀的費用。」

美國政府公布了一項涉及汽車的新法律。1975年一月一日後,新車放出的廢氣所含的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必須比1970年的汽車最低限度減少百份之九十。1976年一月一日後。氧化氫也必須最低限度減少百份之九十。

雖然這條法律予人相當鼓勵,請留意美國總統的環境顧問羅素·德利因說:「我們的確預言由現在至1985年汽車廢氣的染污會一路減少,可是在此之後,即使汽車設有我們現在所能預見的最少染污的內燃機,也會因汽車數目的直線上升而使染污再次增加。」

廢物再度利用?

可以減輕陸地污染的一項頗有見地的提議便是將廢物再度利用而非將其拋棄。

以目前而論,美國的織物,像膠和玻璃被人重新利用的尚不及百份之十。紙和鋅僅有百份之二十,鋁有百份之三十,銅,鉛和鐵約有半數再度被用。這一切東西的增產主要來自新的資料來源如新棉花、木材和礦砂等。

為什麼不將多些物質再度利用呢?原因之一可以從一間由垃圾選出可用物質出售的公司的遭遇看出。《華爾街雜誌》評論這間公司的主人說:「他所處理的垃圾每頓要虧蝕美金二元,因他所收集的廢料大部分無法售出。」例如他揀出了1,200噸廢紙,卻僅能售出200噸。其餘的沒有人問津。

人們肯這樣行嗎?

不論提出什麼補救方法,成功均有賴於一件基本事實:若要成功,絕大多數的人必須切實奉行。有這樣的可能嗎?

《奧都邦》雜誌報導一間汽水公司在紐約市售出600,000箱回樽汽水。每個退回的空瓶均可以換取現金。可是在六個月內所有空瓶都被人拋棄了。紐約的居民喪失了720,000美元的按金!他們不喜歡退回空瓶的麻煩。

為了避免汽車所造成的城市空氣染污,有人提議在城內建築高速運輸系統——例如以高速的火車運送月票乘客返工而簡省汽車的使用。可是米曹·戈登在所著的《病態城市》一書中論及這件事說:「最近對芝加哥月票乘客所作的一項調查透露,即使快速火車可以免費,也僅有百份之十八的人願意放棄汽車。」他同時指出:「有半數的人即使每次上車給他三角五分也不願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人們會最低限度彼此合作不亂拋垃圾嗎?紐約州魚獵協會的一位負責人達德·格尼心灰意冷地說:「我想不出任何方法制止人亂拋垃圾。最後的方法唯有求助於他們的自尊心,但在這方面我也不敢寄予厚望。」

顯然人們在態度方面需要做一項重大改變。可是,在《不見天日的城市》一書中,作者愛德華·班斐爾德評論說:「這種改變怎能獲致呢?除非訂出具體的方法,否則『解決』仍是屬於烏托邦的。……可是,事實上沒有人知道怎樣改變居民中任何部分的文化。」

為了說明這種困難,且以佛羅里達州一位電視記者的經歷為例。他曾揭露一間工廠所作的嚴重染污,不久他便接到該廠雇員的電話,威脅他若不「住嘴」就會受到身體的傷害。他們恐懼該廠若一旦關閉,他們便會失業了。

許多人雖然高談要制止染污,大多數的人卻只顧自私的利益。他們絕不肯為別人著想而放棄一點好處。

因此,雖然人們談個不休,由於工業化的增加和地球人口的「爆炸」,難題仍然繼續惡化。權威人士承認他們並不知道答案!例如,夏威夷健生部的專家說:「問題的答案並不容易看出……現時還沒有可以採納的解決方法。」

究竟需要什麼才能成功?

事實上,人若要解決這個難題便需要使現代的工業化生活方式作一項重大改變。這意味到要將繼續作更高度工業化的趨向永遠扭轉過來。

這件事辦得到嗎?人們願意彼此合作,將他們在工業化社會中所享受的種種設備、產品、金錢和娛樂,放棄一大部份以換取清潔的空氣、水、和陸地嗎?他們以前曾試過通力合作將世上的戰爭、偏見、犯罪、貧窮和飢餓消除嗎?有任何人曾因為事實證明香煙可以殺人就停止吸煙、賣煙和製煙嗎?人們有因為性病大增而放棄姦淫嗎?

因此你真正以為政府、工業和平民會突然改轅易轍而從工業化的生活方式回過頭來嗎?一位研究染污問題的權威人士杜布斯博士說:「在我看來,我們若接納人類前途會受科技支配的見解,染污——或其他威脅人類生命的——難題就毫無解決的希望。」

專家們的確已計窮力竭。那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呢?1970年三月出版的《讓我們活下去》一書提議說:「看來要有所羅門的才智才能解決我們這時代的染污難題。」

有人有這種才智嗎?解決的辦法究竟是什麼呢?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